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送禮給你的人,不要請他吃飯,學會4種回禮方式,早晚被人高看

01

《禮記·曲禮上》有言:「往而不來, 非禮也;來而不往, 亦非禮也。 」

生活在禮儀之邦, 禮尚往來是無法避免的。 逢年過節, 親戚互相串門, 提著禮物, 送個紅包, 敘敘舊。

平時, 你要求別人, 或者別人要求你, 免不了要送禮。 我們都相信, 「拿人手短, 吃人手短」, 因為有了禮物, 對方就不好意思不幫忙了, 人與人就走得更近了。

通常來說, 有人送了禮物給你, 你就得琢磨著如何回禮。 請對方吃頓飯, 把上門的人留住, 吃頓飯, 這是傳統習俗。

其實,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忙, 尤其是中年人;很多的關系, 不便于公開;繁瑣的禮節,

會耽誤很多時間, 也會讓人很尷尬。

建議你, 學會以下四種回禮方式, 簡單, 而不失體面。

02第一, 轉送禮物:把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送給真正需要的人。

《論語》里有這樣一件事。

原思是孔子家的管家, 做事勤勤懇懇, 得到了孔子的認同。

有一天, 孔子送給他九百小米。

原思不愿意接受。

孔子說:「別推辭了, 如果有多余的, 給你的家鄉的窮人吧。 」

在現實生活中, 常常會收到一些自己用不著的禮物, 扔掉的話, 怪可惜的;如果讓送禮的人拿回去, 又會駁了面子;要是放在家里, 顯然是雞肋。

把禮物給真正需要的人, 這就是「借花獻佛」的道理。

比方說, 有人送玩具給你, 而你家并沒有孩子。 玩具放在家里, 就毫無用途了。 送給鄰居家的孩子, 玩具就用起來了。

把所有的禮物都用起來, 就沒有浪費了。 并且, 別人的心意, 你也領到了。

03第二, 推崇善良:領取別人的心意、善意, 并且表示肯定。

有一個《孔子祭魚》的故事。

孔子去楚國的路上, 遇到一個漁夫, 非得送魚給他。 孔子不愿意接受。

漁夫說:「市場很遠, 天氣又熱,

魚是賣不掉了。 不如送給君子。 」

孔子接受了魚, 并安排弟子, 用魚祭祀。 弟子們不理解。

孔子說:「漁夫擔心魚會變質, 因此送魚給我, 這是仁義啊。 我怎麼能夠不感謝仁義的饋贈呢?」

古人云:「君子成人之美, 小人成人之惡。 」

從別人送禮的過程中, 發現善良和道義, 并多點幾個贊, 別人的心就會溫暖。 你長期這樣思考和行動, 就是推崇社會道義, 也算是積德積福。

生活中, 從來不缺少美, 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比方說, 一個乞丐, 好不容易討來一塊面包, 但是他把這一塊面包轉送給了饑餓的人。 事情很小, 但是溫暖和感動很多。 如果我們借此機會宣揚乞丐, 他就會因為社會的溫暖, 改變命運。

禮物是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片心意」。

04第三, 適時回報:在對方真正需要你的時候, 給予幫助。

如果有人送了一支筆給你, 你馬上送一本書, 作為回報。 這樣的話, 恩情就兩清了。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的話, 那麼禮尚往來就沒有意義了, 變成了物質的交換活動。

真正懂得回禮的人, 不會立馬送什麼給對方, 而是把恩情記住,

來日有機會, 再回報。

70后的我, 從小生活在農村, 家里很窮。

我上國中的時候, 父母連學費都湊不齊。 一個常常來我家借宿的貨郎, 悄悄拿了幾十元錢給母親。

后來, 母親幫貨郎介紹了一門親事。

一來二去, 我家和貨郎家就變成了「親戚」。

認真觀察送禮的人, 你總會發現, 對方需要什麼。 如果一時半會沒有需要, 那就等一等, 或者看他的后代、父母需要什麼。

禮物不單純是一樣東西, 更是互相幫助的體現。

05第四, 學會拒絕:遇到觸碰道德底線的「禮物」, 要及時拒絕。

春秋時, 魯國的大臣公儀休很喜歡吃魚, 有下屬投其所好, 送來了魚, 他全部拒絕了。

他說:「我是一個丞相, 買得起魚。 如果收了別人的魚, 就違規了。 從此, 我會失去丞相的位置, 反而買不起魚了。」

禮尚往來是有限度的,如果用「禮物」來麻痹一個人的思想,進行一些陰暗的交易,就應該馬上把禮物退回去;一開始就要拒之門外。

把不合適的禮物拒絕了,對雙方都有好處,也算是回敬給對方「一次教育的機會」。

孔子說過:「君子周急,不繼富。」

用禮物來幫助你,成就感情的人,就是好人;總是錦上添花的人,也許是有利可圖的。擦亮眼睛,看清對方送禮的根本原因、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06

「回禮」的方式有很多。按照傳統的習俗去理解,就是別人送了禮物給你,然后你請對方吃頓飯,再讓對方提著另外的禮物回家。

時代在變,我們的社交方式也要變,不能局限于實物、利益的交換,更要注重情感的互動,傳遞正能量。去繁存簡是整體的趨勢。從字面上去理解,「回禮」就是對禮物做出積極的回應——事事有著落。

星云大師說過:「做人要像一面鏡子,時刻自我觀照;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斷記錄功過;做人要像一支蠟燭,永遠照亮別人。」

送禮、回禮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也是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忽視。

吃頓飯,很簡單,但不是所有的交際,都適合。想要把人情放大,把感情變濃,就得開動腦筋,把人性的光芒,折射到社會之中去。

這一生,隨緣生活、隨喜而做。

反而買不起魚了。」

禮尚往來是有限度的,如果用「禮物」來麻痹一個人的思想,進行一些陰暗的交易,就應該馬上把禮物退回去;一開始就要拒之門外。

把不合適的禮物拒絕了,對雙方都有好處,也算是回敬給對方「一次教育的機會」。

孔子說過:「君子周急,不繼富。」

用禮物來幫助你,成就感情的人,就是好人;總是錦上添花的人,也許是有利可圖的。擦亮眼睛,看清對方送禮的根本原因、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06

「回禮」的方式有很多。按照傳統的習俗去理解,就是別人送了禮物給你,然后你請對方吃頓飯,再讓對方提著另外的禮物回家。

時代在變,我們的社交方式也要變,不能局限于實物、利益的交換,更要注重情感的互動,傳遞正能量。去繁存簡是整體的趨勢。從字面上去理解,「回禮」就是對禮物做出積極的回應——事事有著落。

星云大師說過:「做人要像一面鏡子,時刻自我觀照;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斷記錄功過;做人要像一支蠟燭,永遠照亮別人。」

送禮、回禮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也是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我們不能忽視。

吃頓飯,很簡單,但不是所有的交際,都適合。想要把人情放大,把感情變濃,就得開動腦筋,把人性的光芒,折射到社會之中去。

這一生,隨緣生活、隨喜而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