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你給孩子播種什麼性格,孩子就會收獲什麼命運,優秀的品格遠比優異成績更重要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你給孩子播種什麼性格, 孩子就會收獲什麼命運。 」

孩子的性格, 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后期的成長和發展, 決定他的命運走向。

一個積極樂觀、抗挫力強的孩子, 往往更能堅定信念, 即使行走在沙漠中, 依然能走出希望和美好。

而一個天性消極、自怨自艾的孩子, 往往容易貶低自己, 眼里滿是灰暗和怨氣, 缺乏向上的斗志。

性格決定人生, 它比孩子的天資和能力更重要。

越早明白這個道理, 家長和孩子才能越少走彎路。

還記得網上刷屏的「清華最苦男生」嗎?

他的一篇樹洞長文, 質樸無華,

卻直抵人心, 讓無數網友熱淚盈眶。

生長在貧困的山村, 又是單親家庭的他, 經歷的困苦可想而知。

當他考上清華大學, 由于家里拿不出一分錢, 他只能靠自己的獎助學金完成學業。

為了節約開支, 他每天饅頭加咸菜, 或是菜湯泡米飯, 一天生活費還不到10元。

為了精打細算, 他只能缺席班級聚會, 而這也成了他大學時光里最大的「遺憾」。

然而, 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困苦, 沒有讓他消沉和自卑, 他始終堅強向上, 熱愛生活。

成功保研后, 有了兼職收入, 他甚至拿出部分積蓄去資助更困難的孩子們。

如果沒有這篇文章, 也許大家永遠都不知道, 一個生長在陰溝里的孩子, 依然對生活充滿感恩和善意, 在無人問津的地方默默地發光發熱, 仰望星空。

可以說, 一個人的性格底色, 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沒有好的起跑線, 有人會抱怨上天, 生活被滿滿的負能量充斥著, 似乎永遠看不到希望和機會。

而有的人, 卻始終向上向善, 在黑暗中看見陽光, 在風雨中奮力前行, 綻放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有句話說: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會不斷地在潛意識中模仿自己身邊的人, 特別是最親密的父母。 」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先是影響性格, 繼而影響生活態度, 到最后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孩子品格優秀與否, 因在父母, 根在家庭。

家長引導不同, 會造就不同品格的孩子。

今年大學聯考結束, 湖南三胞胎兄弟相繼被985名校錄取, 老大和老三均被中國科學院錄取, 老二則被北京大學錄取。

一時間, 引得無數父母羨慕嫉妒。

三胞胎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 媽媽一個人又工作又是養育三個娃。

即便如此, 媽媽從不會因為生活艱難打罵孩子, 對孩子和風細雨, 充滿耐心和關愛。

除了輔導孩子功課, 媽媽周末還要擠時間陪孩子參觀各種博物館和科技館, 甚至自學奧數, 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學習, 引導他們學習的興趣。

孩子進步的同時, 媽媽也不放棄自己的成長, 下班爭分奪秒學習, 成功考取了教師資格證。

在這個過程里, 孩子們也看到了媽媽的智慧和向上的力量,

變得寬容和堅韌, 學無止境。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 性格和三觀的養成,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你在上面書寫積極樂觀, 便會收獲一個陽光向上的孩子;

你在上面書寫善良厚道, 便會收獲一個善良無私的孩子;

你在上面書寫暴力蠻橫, 便會收獲一個殘暴作惡的孩子……

父母教給孩子優秀的品格, 遠比優異的成績更重要。

《孩子的品格》一書中, 彭凱平教授分享了孩子的七種優秀品格, 分別是:情緒力, 抗逆力, 自我效能感, 自控力, 天賦優勢, 專注力和善良。

比如, 擁有積極情緒力的孩子, 更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而自控力強的孩子, 自尊心強, 學習成績也會更好。

無論哪種性格優勢, 都會給孩子帶來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我們知道,品格養成并非先天決定的,父母的后天培養才是關鍵。

為此,彭教授在書中也給父母提出諸多可行的建議:

第一,「五施」原則,激發積極情緒。

為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書中給出了「五施」原則,即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心施。

也就是,通過我們的積極語言,身體觸摸,察言觀色,真誠微笑和體驗生活等方法,讓孩子感受積極和幸福的力量。

孩子擁有積極情緒,他的內心一定是充滿陽光,充滿愛意的,在失意和挫折面前,才不會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第二,「ABC」模型,提升抗逆力。

孩子在遭遇挫折或困境時,我們除了關愛孩子,還可以采用ABC模型,助力孩子提升抗逆力。

A:Acceptance(接受),孩子失意時,我們首先控制好情緒,平和地跟孩子坦誠地分享事實,鼓勵孩子接納現狀,并提供溫暖的陪伴。

只有我們坦誠、擁抱和鼓勵,才會讓孩子更快走出陰霾,樹立自信心和勇氣。

B: Behavior(行為),提升孩子抗挫力,父母需要幫孩子遠離固定型思維,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告訴孩子「下次再努力一點點」「以后我們每天多練習半小時」,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孩子才不會一直困在原地。

C: Cognition(認知),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要鼓勵孩子不要緊盯著眼下的失誤,而是換個角度去考慮,先去完成自己能做的那部分,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戰勝逆境的勇氣和能力。

第三,用好習慣替代自控力。

孩子學會自控,才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孩子很難有自控力,我們可以先幫助孩子設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實現以后,及時給予看得見的獎勵。

孩子獲得良好的體驗和正面激勵后,他就會樂意重復,慢慢就養成了習慣。

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就不再需要家長約束,而變成一個自控力強的孩子。

第四,「補強法則」,培養更多優勢。

彭凱平教授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

書中的一項權威民意調查發現,那些充分發揮自身品格優勢的人,在工作效率和生產力等方面表現會更出色。

所以,我們與其苦苦彌補孩子短板,不如善于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

孩子在自己優勢領域會更專注,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積極地自我介紹」,讓孩子分享最能體現自己品格優勢的故事,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優越感。

同時,也可以更換場景,讓孩子把性格優勢拓展到其他領域。

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我們知道,品格養成并非先天決定的,父母的后天培養才是關鍵。

為此,彭教授在書中也給父母提出諸多可行的建議:

第一,「五施」原則,激發積極情緒。

為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書中給出了「五施」原則,即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心施。

也就是,通過我們的積極語言,身體觸摸,察言觀色,真誠微笑和體驗生活等方法,讓孩子感受積極和幸福的力量。

孩子擁有積極情緒,他的內心一定是充滿陽光,充滿愛意的,在失意和挫折面前,才不會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第二,「ABC」模型,提升抗逆力。

孩子在遭遇挫折或困境時,我們除了關愛孩子,還可以采用ABC模型,助力孩子提升抗逆力。

A:Acceptance(接受),孩子失意時,我們首先控制好情緒,平和地跟孩子坦誠地分享事實,鼓勵孩子接納現狀,并提供溫暖的陪伴。

只有我們坦誠、擁抱和鼓勵,才會讓孩子更快走出陰霾,樹立自信心和勇氣。

B: Behavior(行為),提升孩子抗挫力,父母需要幫孩子遠離固定型思維,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告訴孩子「下次再努力一點點」「以后我們每天多練習半小時」,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孩子才不會一直困在原地。

C: Cognition(認知),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要鼓勵孩子不要緊盯著眼下的失誤,而是換個角度去考慮,先去完成自己能做的那部分,漸漸地,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戰勝逆境的勇氣和能力。

第三,用好習慣替代自控力。

孩子學會自控,才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孩子很難有自控力,我們可以先幫助孩子設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實現以后,及時給予看得見的獎勵。

孩子獲得良好的體驗和正面激勵后,他就會樂意重復,慢慢就養成了習慣。

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就不再需要家長約束,而變成一個自控力強的孩子。

第四,「補強法則」,培養更多優勢。

彭凱平教授說:「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

書中的一項權威民意調查發現,那些充分發揮自身品格優勢的人,在工作效率和生產力等方面表現會更出色。

所以,我們與其苦苦彌補孩子短板,不如善于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

孩子在自己優勢領域會更專注,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積極地自我介紹」,讓孩子分享最能體現自己品格優勢的故事,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優越感。

同時,也可以更換場景,讓孩子把性格優勢拓展到其他領域。

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