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教改最失敗的國家,40年前「寬鬆教育」下垮掉的一代給了我們這些啟示

日本大概在40年前, 也經歷過類似「雙減」的改革。 20世紀80年代, 日本曾大力整頓校外培訓機構, 改善內卷的教育環境。 但TA那次推行的「寬鬆教育」, 最終走向了失敗……

日本的那次失敗的教育改革, 跟我們此次的「雙減」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們此次的「雙減」在政策實施和推行上, 已經能看出吸取了一部分日本教改失敗的經驗, 具體的在下文中我們會分析。

今天這篇文章, 我們將好好拆解一下日本曾經走過的教育路線。 因為據說有日本網友評價我們的「雙減」政策是「中國版寬鬆教育」, 今天我們這篇就是想告訴那些日本網友,

你多慮了, 管好你自己吧!

1

日本的「亂塾時代」

像極了我們的補課班亂象

在大正時代(1912-1926年), 日本的初等教育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 在1920年時, 初等教育六年制學校的淨入學率已高達99.3%, 基本普及了義務教育。 1945年二戰之後, 恢復期的日本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

推出了九年義務教育。 此時「補習和助力升學」的學習塾,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校外培訓機構, 引起了廣泛關注, 1949年, 日本政府頒佈了《社會教育法》, 把校外教育明確歸為社會教育, 在法律上, 校外教育和學校教育將處于並列發展的地位。 投資教育帶來的回報是可觀的, 1955年, 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 並且此後連續20年保持每年10%左右的同比增長, 1968年GDP總量躍升全球第二。 20世紀60年代開始嬰兒潮來襲, 人口激增, 接受教育的人也就多了, 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量開始增加。 大家都意識到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每個人都想接受更好的教育, 開始拼命讀書, 但好的讀書資源是有限的, 怎麼辦呢?于是「學習塾潮」出現了, 激烈的教育競爭從大學入學考試開始,
一直蔓延到了基礎教育。

為了讓孩子能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 眾多家庭把大部分收入投資到學習塾上, 1962年日本中學生入塾率已高達30.3%。

60年代末日本針對中小學課程進行了一次改革——加強課程與教材的科學性, 增設了一些新興學科課程,

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能力。

這次教改的結果是, 中小學裡出現了大量的「掉隊生」, 校內跟不上的這批學生再一次推動了學習塾的發展浪潮, 學習塾的數量繼續增加, 這一時期後來被稱為「亂塾時代」。

在升學壓力的矛盾持續突出、校外培訓機構快速發展的情況下, 人們對于應試教育、考試選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產生了強烈懷疑:

生活條件變好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學得這麼苦?

2

公立學校開始「寬鬆教育」

私立和學習塾卻大行其道

為了緩解「亂塾現象」導致的怨聲載道的社會情緒, 日本進行了一次「減負」。

1976年, 日本對公立學校開始實施「寬鬆教育」, 精選教育內容, 給教育減負, 旨在讓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

- 降低教學大綱的標準, 大約減少30%教學內容與課時。

- 全面貫徹「學校五日制」, 原先私立和公立學校都是一周上6天課, 現改為雙休。

- 導入絕對評價制度, 不與其他學生進行比較的情況下評價學生, 比如成績以分佈范圍公佈, 不再以具體分數顯示。

- 增加教學以外的「綜合學習課程」,類似于社會實踐課程,比如修學旅行、戶外活動課……

- 公立中學按片區隨機入學。

具體能有多「寬鬆」?圓周率背到3就可以了……

但這一系列的教改沒有達到預期減負的作用,反而產生了很多副作用。基礎教育雖然寬鬆了,但名校競爭仍然激烈啊!公立學校提供「寬鬆教育」,私立學校卻不受控制,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而私立學校高昂的費用是多數普通家庭難以支撐的。所以,日本的教改只改了公立,整改並沒有涉及私立教育和一對一教育,改革的目標上就沒有精準瞄準教育公平,最終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在公立或私立小學就讀6年,學生之間的整體競爭力已經相距甚遠。另外,日本自1995年開始推廣「中高一貫制教育」,好的初高中捆綁。要進好的大學,從小學就得開始努力,要是沒能進個好國中,就意味著進好大學的機會也很渺茫。于是,沒能進好學校的孩子,只能走另一條強化之路——學習塾。根據文部省官方調查顯示,日本中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從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的44.5%,再到1993年的59.5%;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也從12.0%到16.5%再到23.6%。巨大的市場潛力驅使「盈利者」紛紛進入市場,培訓機構把教育做成了一門高盈利的「生意」。「寬鬆教育」的本意是:減少教學中的「填鴨式教育」,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生存能力等,從「死讀書」的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可最終「寬鬆教育」給中產和底層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教育負擔,加大了學生因家庭階層而產生的兩極化!有拼了命內卷的人,也有一群不卷選擇躺平的人,他們被稱為「平成廢宅(寬鬆一代)」——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把自己的人生寄託于運氣上面。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就吐槽了一群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多重壓力下,他們徹底變成「廢柴」,對外工作不上心,對內家庭毫無責任感……

所謂的「寬鬆教育」,最終演變成了「鬆懈教育」。

3

告別寬鬆教育

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實行了30年的「寬鬆教育」最終走向了失敗,國民整體學力的下降也有跡可循。4年一次針對15歲學生進行的國際PISA標準化測試中:1999年日本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在15國中排名第一,閱讀理解排名第八;到了2003年,數學第6,閱讀理解第14位;2007年,科學第6、數學第10,閱讀理解已淪為墊底。

21世紀後,政府開始反思「寬鬆教育」帶來的學校教育缺失、教育不公平以及社會嚴重分層現象,開始逐漸實施「脫寬鬆教育」政策。

2008年開始,通過新教改,增加授課時間,高度重視數理化、英語和程式設計教育,小學1-6年級的四門主要科目(語文、數學、社會、科學)的教科書總頁數比十年前增加了35%以上;對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也進行了改革,形成了評價尺度多元化的大學招生制度,不再一考定生死……

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也就是學習塾方面,日本也做了不少努力。

通過一系列法規規范學習塾的經營,不得誤導宣傳、從業者資格需嚴格調查……開啟了「塾校合作」模式,政府提供保障,學校提供生源,培訓機構提供服務。學習塾除了對學歷和升學考試的重視外,也開始進一步轉向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

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曲折發展史,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寬鬆教育」本身來說,日本教育學會會長廣田照幸提到,太過急切地追求創造力的培養,但忽略了創造力產生的前提——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鞏固;對于社會環境來說,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沒有實施統一標準,學習塾亂象未能引起政府足夠重視,導致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崛起,最終,「減負」為名堵死了金錢之外的所有上升通路。

至于文首提到日本網友評價我們現在的「雙減」是「中國寬鬆教育」,看到這裡大家也能明白,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但我們已經根據前車之鑒做出改變。

寫在最後:

回望我們近些年的教改:打擊學區房、公民同招、民辦100%搖號、重點高中名額分配、課外培訓機構大整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讓教育均衡化,優質教育資源絕不能按錢分配,教育不能變成貴的才是好的。

有人說只要中大學聯考還在,唯分數論還在,教育內卷的問題就改變不了。但就其他國家走過的路來看,考試和分流是取消不了的事實,但這不代表就沒有出路。

在我們之前一篇文章「退潮後誰在裸泳」裡,提到「雙減」也會讓孩子兩極分化,不自覺的孩子,全家跟著一起雞飛狗跳;而自覺的孩子,即便沒了補習班,依舊可以走在大部分人的前面,最終內驅力強的孩子會脫穎而出。

真正的公平、均衡的教育,不是把大家都拉到一個水平線上,而是給願意付出努力的人足夠多的機會。

不再以具體分數顯示。

- 增加教學以外的「綜合學習課程」,類似于社會實踐課程,比如修學旅行、戶外活動課……

- 公立中學按片區隨機入學。

具體能有多「寬鬆」?圓周率背到3就可以了……

但這一系列的教改沒有達到預期減負的作用,反而產生了很多副作用。基礎教育雖然寬鬆了,但名校競爭仍然激烈啊!公立學校提供「寬鬆教育」,私立學校卻不受控制,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而私立學校高昂的費用是多數普通家庭難以支撐的。所以,日本的教改只改了公立,整改並沒有涉及私立教育和一對一教育,改革的目標上就沒有精準瞄準教育公平,最終的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在公立或私立小學就讀6年,學生之間的整體競爭力已經相距甚遠。另外,日本自1995年開始推廣「中高一貫制教育」,好的初高中捆綁。要進好的大學,從小學就得開始努力,要是沒能進個好國中,就意味著進好大學的機會也很渺茫。于是,沒能進好學校的孩子,只能走另一條強化之路——學習塾。根據文部省官方調查顯示,日本中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從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的44.5%,再到1993年的59.5%;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也從12.0%到16.5%再到23.6%。巨大的市場潛力驅使「盈利者」紛紛進入市場,培訓機構把教育做成了一門高盈利的「生意」。「寬鬆教育」的本意是:減少教學中的「填鴨式教育」,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生存能力等,從「死讀書」的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可最終「寬鬆教育」給中產和底層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教育負擔,加大了學生因家庭階層而產生的兩極化!有拼了命內卷的人,也有一群不卷選擇躺平的人,他們被稱為「平成廢宅(寬鬆一代)」——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把自己的人生寄託于運氣上面。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就吐槽了一群渾渾噩噩過日子的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多重壓力下,他們徹底變成「廢柴」,對外工作不上心,對內家庭毫無責任感……

所謂的「寬鬆教育」,最終演變成了「鬆懈教育」。

3

告別寬鬆教育

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

實行了30年的「寬鬆教育」最終走向了失敗,國民整體學力的下降也有跡可循。4年一次針對15歲學生進行的國際PISA標準化測試中:1999年日本的數學和科學素養在15國中排名第一,閱讀理解排名第八;到了2003年,數學第6,閱讀理解第14位;2007年,科學第6、數學第10,閱讀理解已淪為墊底。

21世紀後,政府開始反思「寬鬆教育」帶來的學校教育缺失、教育不公平以及社會嚴重分層現象,開始逐漸實施「脫寬鬆教育」政策。

2008年開始,通過新教改,增加授課時間,高度重視數理化、英語和程式設計教育,小學1-6年級的四門主要科目(語文、數學、社會、科學)的教科書總頁數比十年前增加了35%以上;對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也進行了改革,形成了評價尺度多元化的大學招生制度,不再一考定生死……

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也就是學習塾方面,日本也做了不少努力。

通過一系列法規規范學習塾的經營,不得誤導宣傳、從業者資格需嚴格調查……開啟了「塾校合作」模式,政府提供保障,學校提供生源,培訓機構提供服務。學習塾除了對學歷和升學考試的重視外,也開始進一步轉向關注學生的素質教育。

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曲折發展史,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寬鬆教育」本身來說,日本教育學會會長廣田照幸提到,太過急切地追求創造力的培養,但忽略了創造力產生的前提——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鞏固;對于社會環境來說,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沒有實施統一標準,學習塾亂象未能引起政府足夠重視,導致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崛起,最終,「減負」為名堵死了金錢之外的所有上升通路。

至于文首提到日本網友評價我們現在的「雙減」是「中國寬鬆教育」,看到這裡大家也能明白,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但我們已經根據前車之鑒做出改變。

寫在最後:

回望我們近些年的教改:打擊學區房、公民同招、民辦100%搖號、重點高中名額分配、課外培訓機構大整頓……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讓教育均衡化,優質教育資源絕不能按錢分配,教育不能變成貴的才是好的。

有人說只要中大學聯考還在,唯分數論還在,教育內卷的問題就改變不了。但就其他國家走過的路來看,考試和分流是取消不了的事實,但這不代表就沒有出路。

在我們之前一篇文章「退潮後誰在裸泳」裡,提到「雙減」也會讓孩子兩極分化,不自覺的孩子,全家跟著一起雞飛狗跳;而自覺的孩子,即便沒了補習班,依舊可以走在大部分人的前面,最終內驅力強的孩子會脫穎而出。

真正的公平、均衡的教育,不是把大家都拉到一個水平線上,而是給願意付出努力的人足夠多的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