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大馬錯過“最佳首相”,開國元勛非常反對“土著”字眼 ,公平對待全民

8月, 是我們的國慶月, 也是馬來西亞開國元勛已故敦依斯邁醫生(Tun Dr Ismail Abdul Rahman)去世48周年的月份。

敦依斯邁(左)是大馬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他在70年代擔任副首相和代首相。 右為敦依斯邁妻子諾拉詩靜。

敦依斯邁是大馬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位于吉隆坡的敦依斯邁花園(TTDI)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在70年代擔任副首相和代首相, 513事件后, 敦依斯邁在重建國家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協助社會迅速恢復秩序。 1973年8月2日, 他不幸心臟病突發, 撤手塵寰, 舉國震驚, 終年57歲。

國人對敦依斯邁的評價多是贊譽, 有人贊頌他是公平合理對待所有大馬人的全民領袖, 有人稱他作大馬政治家的典范, 還有人說, 敦依斯邁是大馬所錯過的最佳首相人選。

在疫情困境、經濟焦慮、政治紛擾陰霾籠罩下的2021年國慶月, 《星洲日報》透過和敦依斯邁長子道菲依斯邁(Tawfik Ismail)的專訪, 了解敦依斯邁的政治理想和實踐,

也進一步省思大馬的立國精神。

1970年, 敦拉薩(中)繼任我國第二任首相, 敦依斯邁(左)則被委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 右為馬華第三任總會長敦陳修信。

驟聞去世 敦拉薩淚流滿面

道菲依斯邁是馬來精英G25的創始成員, 1986至1990年曾經是巫統的國會議員,

經常針對種族宗教課題暢所欲言, 也以勇于批評巫統著稱。

他的父親, 正是我國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的副手敦依斯邁, 1969年513事件發生后, 敦依斯邁從休養中被召回內閣, 在國家行動理事會擔任敦拉薩的副手, 大馬正式進入雙敦時代。 據說, 兩人關系密切, 敦拉薩在聽聞后者驟逝時, 悲痛得淚流滿面。

道菲受問時說, 父親其實并沒有打算成為一名政治家, 后來重返政壇, 也非他個人本意, 而是時局使然。

敦依斯邁在1915年出生于柔佛州, 長大后在澳洲習醫, 于1940年代末回國成為執業醫生。 當時適逢二戰結束, 獨立運動開始進行, 敦依斯邁也投身其中, 他在1948年被任命為柔佛州議員, 開始了從政的第一步。

當1951年東姑阿都拉曼領導巫統時,

他加入巫統的斗爭, 在馬來亞獨立前后, 他出任過不同職務的部長。 1967年, 他以健康狀況不佳為由, 辭任內閣部長, 但保留國席。

道菲依斯邁(后排左二)幼年時和父親敦依斯邁(前排左一)、母親諾拉詩靜(前排右一)還有其他弟妹的合照。

重返內閣非所愿

辭官僅僅兩年,

敦依斯邁就因513事件而再作馮婦, 當1970年敦拉薩繼任首相, 他被委為副首相兼內政部長, 協助治愈國家歷史的傷口。

對父親重返內閣時的那段動蕩日子, 身為長子的道菲歷歷在目。

“重歸政壇并非容易的決定, 他的心臟有狀況, 才從鼻咽癌康復, 當時在私人界的收入還比副首相高, 而且家人才搬到新家剛要安頓下來。 ”

他說, 盡管出任副首相并非父親之所愿, 但大局所需, 所以他選擇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考量之上。

道菲(左)說,父親一生中許多摯友都是非馬來人,包括大馬首富郭鶴年夫婦(左三和左四)、謝長炎醫生、普圖基亞里家族等。

主張恢復國會還政于民

513事件之后,聯盟政府暫停國會運作,由敦拉薩領導的國家行動理事會代理國家行政事務將近兩年。當時,敦拉薩曾經想要建立一個“良性獨裁政府”(benevolent dictatorship),但敦依斯邁大力反對,主張應該早日恢復國會,還政于民。

道菲回憶說,自己當時在澳洲留學,通過當地報章和電視新聞了解大馬局勢,他致函父親,抗議當時政府的做法。

“我寫了封信給父親,抗議政府當時的做法過于獨裁,沒有充分考慮到民主價值。”

“父親把我的信展示給同僚,向他們說:‘你們看,連我的兒子都反對政府的做法。’”

最終面對敦依斯邁的堅持,敦拉薩不得不作出讓步。“父親不管其他人是如何想的,他只想做正確的事,尤其在執行內政部長的職責時,他深知當時人民渴望確定性,因此行事一直嚴謹而果斷。”

柔佛多元文化和族群的環境,讓敦依斯邁(左三)交到許多華印族好友如郭鶴年(左五)。左一為巫統元老東姑拉沙里,左三為敦依斯邁妻子諾拉詩靜。

擔心分裂 非常反對“土著”字眼

政治學者黃基明博士寫過敦依斯邁的傳記,他其中一篇刊于“新曼達拉”(New Mandala)網站的文章提到,敦依斯邁是馬來西亞華人領袖所信任的馬來人領袖,“事實上,連新加坡的李光耀也經常重申,敦依斯邁是他唯一信任的大馬領導人。”

道菲認為,父親敦依斯邁能跨越種族鴻溝,取得各族信任,是因為他長期主張基于全民共識,以塑造一個和諧進步的大馬。

眾所周知,敦依斯邁非常不喜歡“Bumiputera”(土著)這個詞,擔心它會使大馬人分裂。

“這一詞匯具有分裂意味,因為既然有‘土著’,那必然有‘非土著’,而且對土著的定義非常狹隘,人們的歷史感和歸屬感,都受到這個詞的影響。”

新經政策偏離理念

道菲還說,新經濟政策已乖離其原本消除貧窮的宗旨,偏離敦依斯邁等人的理念和善意。

“執政者從右翼角度詮釋新經濟政策和土著特權,但敦拉薩和我父親的初衷并非‘馬來人優先’。”

但他認為,人民可以從新經濟政策的初衷得到到寶貴的教訓。

“這其實是‘大馬優先政策’……若你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你也會認為,有必要矯正經濟不平衡的現象。”

“這就是父親讓人為之欽佩的地方,他必須向非馬來人解釋新經濟政策,說服他們不能忽略當時馬來人在經濟上掉隊的事實。”

1973年,當時身為副首相的敦依斯邁(右二)訪問澳洲時,和當地學生對話交流。左三為道菲依斯邁,他當時在澳洲求學。

送兒留學澳洲 嘗“少數群體”滋味

道菲說,父親敦依斯邁對多元文化尊重和理解,得益于他在柔佛的成長經歷,和在負笈澳洲留學時,受到西方民主法治的熏陶。

他說,柔州新山是個多元文化和種族并存的環境,父親一生中許多摯友都是非馬來人,包括郭鶴舉和郭鶴年兄弟、謝長炎醫生及普圖基亞里(Puthucheary)家族等。

敦依斯邁也堅信教育的重要性,他確保自己的孩子盡可能地接受最好、最多元的國際化教育,道菲先后就讀了吉隆坡圣約翰學院和大馬皇家軍事學院,并因此結識了不少華裔和印裔朋友。

道菲的祖父母收養了8名華裔女兒,中排右三為其中一位,道菲稱這位阿姨為“Mak Oket”。前排蹲著的兩位女性中,左為第二國產車主席丹斯里阿斯末卡瑪魯丁的母親,右為前檳城首長敦阿旺哈山的妻子祖百達。

祖父母收養8個華裔女兒

道菲說,敦依斯邁爾后把他送到澳洲留學,只為讓他嘗一嘗成為“少數群體”的滋味。

“他認為我需要有作為‘少數種族’的經歷,這樣我就會明白其他少數種族在大馬生活的感受。”

道菲還透露,自己的祖父母收養了8個華裔女兒,與8個華裔姐妹一同成長,這或也是敦依斯邁“不分膚色,大家都是一家人”信念的種子。

道菲說,父親敦依斯邁能跨越種族鴻溝,取得各族信任,因為他長期主張基于全民共識,以塑造一個和諧進步的大馬。

道菲:尊重少數民族待如家人

道菲曾在去年發表聲明,稱他將以獨立人士身分復出政壇。

詢及是否會出戰第15屆大選,他沒有正面回應,不過道菲相信,只有脫離政黨霸權,擺脫黨閥私利,大馬人才能得到真正意義的人人平等。

“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是,馬來人占多數,他們認為應該要有一個馬來伊斯蘭政府,但現實是你要如何對待少數族群,你不能把華裔和印裔撇在一邊,讓他們自己保護自己。”

“因為第一,這不公平;第二,你忘了馬來西亞不僅包括半島的人民,也包括沙巴和砂拉越人民。”

“你必須像對待自己家里的人一樣,尊重所有的少數族群。”

從政理念捍衛父親精神

可見道菲的從政理念,是要捍衛乃父敦依斯邁的精神。

而在許多有識之士眼中,敦依斯邁是大馬所錯過的最佳首相人選。如果他長壽一些,或會有機會繼承敦拉薩留下的首相職位,那么今天的大馬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父親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首相……但如果他成為首相,他首要會做的是培養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由于父親在1967至1969年曾短暫接觸商業活動,如果他當首相,我想他會著手改善國家經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為他認為種族問題是由于收入不平等造成的。”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時,眾人同意在10年后的1973年,也就是我父親去世那年,對《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進行審查,我想若由父親參與其中,就能更好地理解聯邦的運行方式,國家一體化將會更快實現。”

今年國慶日主題繼續沿用去年的“關懷大馬”(Malaysia Prihatin).

愿分享優勢 就不存在弱勢者

至今離敦依斯邁去世已經整整48年了,馬來西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所留下的包容和溫和的政治格局和遺產,在今天看來仍十分難得,相信會繼續啟發著今天新一代的大馬人。

“我從父親那兒看到,在一個多元種族國家,你必須尊重差異,并在這些分歧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更好的國家。”

“如果擁有優勢的人,都愿意與弱勢者分享優勢,那就不存在弱勢的人。”

是時候用新思維治國

談到這個年代的馬來西亞各族是否團結,道菲認為,國人確實有所謂的團結時刻,尤其在這次疫情危機中,國人之間都能不計種族、宗教信仰和職業,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這場疫情影響的不僅是馬來人,還包括華人和印裔,大家都深刻認識到,在公共安全和衛生方面,我們是彼此的責任。”

“我們也依靠政府做正確的決策,把我們從深淵中拯救出來,但距離政府落實緊急狀態6個月了,疫情沒有任何好轉,是以每個人都認為政府沒有履行他們的使命,他們沒有團結人民,他們甚至無法把自己的政黨成員團結起來。”

“所以我認為是時候用新思維來治理國家,也許現在是時候采取‘任人唯賢’的方式了。”

道菲(左)說,父親一生中許多摯友都是非馬來人,包括大馬首富郭鶴年夫婦(左三和左四)、謝長炎醫生、普圖基亞里家族等。

主張恢復國會還政于民

513事件之后,聯盟政府暫停國會運作,由敦拉薩領導的國家行動理事會代理國家行政事務將近兩年。當時,敦拉薩曾經想要建立一個“良性獨裁政府”(benevolent dictatorship),但敦依斯邁大力反對,主張應該早日恢復國會,還政于民。

道菲回憶說,自己當時在澳洲留學,通過當地報章和電視新聞了解大馬局勢,他致函父親,抗議當時政府的做法。

“我寫了封信給父親,抗議政府當時的做法過于獨裁,沒有充分考慮到民主價值。”

“父親把我的信展示給同僚,向他們說:‘你們看,連我的兒子都反對政府的做法。’”

最終面對敦依斯邁的堅持,敦拉薩不得不作出讓步。“父親不管其他人是如何想的,他只想做正確的事,尤其在執行內政部長的職責時,他深知當時人民渴望確定性,因此行事一直嚴謹而果斷。”

柔佛多元文化和族群的環境,讓敦依斯邁(左三)交到許多華印族好友如郭鶴年(左五)。左一為巫統元老東姑拉沙里,左三為敦依斯邁妻子諾拉詩靜。

擔心分裂 非常反對“土著”字眼

政治學者黃基明博士寫過敦依斯邁的傳記,他其中一篇刊于“新曼達拉”(New Mandala)網站的文章提到,敦依斯邁是馬來西亞華人領袖所信任的馬來人領袖,“事實上,連新加坡的李光耀也經常重申,敦依斯邁是他唯一信任的大馬領導人。”

道菲認為,父親敦依斯邁能跨越種族鴻溝,取得各族信任,是因為他長期主張基于全民共識,以塑造一個和諧進步的大馬。

眾所周知,敦依斯邁非常不喜歡“Bumiputera”(土著)這個詞,擔心它會使大馬人分裂。

“這一詞匯具有分裂意味,因為既然有‘土著’,那必然有‘非土著’,而且對土著的定義非常狹隘,人們的歷史感和歸屬感,都受到這個詞的影響。”

新經政策偏離理念

道菲還說,新經濟政策已乖離其原本消除貧窮的宗旨,偏離敦依斯邁等人的理念和善意。

“執政者從右翼角度詮釋新經濟政策和土著特權,但敦拉薩和我父親的初衷并非‘馬來人優先’。”

但他認為,人民可以從新經濟政策的初衷得到到寶貴的教訓。

“這其實是‘大馬優先政策’……若你生活在六七十年代,你也會認為,有必要矯正經濟不平衡的現象。”

“這就是父親讓人為之欽佩的地方,他必須向非馬來人解釋新經濟政策,說服他們不能忽略當時馬來人在經濟上掉隊的事實。”

1973年,當時身為副首相的敦依斯邁(右二)訪問澳洲時,和當地學生對話交流。左三為道菲依斯邁,他當時在澳洲求學。

送兒留學澳洲 嘗“少數群體”滋味

道菲說,父親敦依斯邁對多元文化尊重和理解,得益于他在柔佛的成長經歷,和在負笈澳洲留學時,受到西方民主法治的熏陶。

他說,柔州新山是個多元文化和種族并存的環境,父親一生中許多摯友都是非馬來人,包括郭鶴舉和郭鶴年兄弟、謝長炎醫生及普圖基亞里(Puthucheary)家族等。

敦依斯邁也堅信教育的重要性,他確保自己的孩子盡可能地接受最好、最多元的國際化教育,道菲先后就讀了吉隆坡圣約翰學院和大馬皇家軍事學院,并因此結識了不少華裔和印裔朋友。

道菲的祖父母收養了8名華裔女兒,中排右三為其中一位,道菲稱這位阿姨為“Mak Oket”。前排蹲著的兩位女性中,左為第二國產車主席丹斯里阿斯末卡瑪魯丁的母親,右為前檳城首長敦阿旺哈山的妻子祖百達。

祖父母收養8個華裔女兒

道菲說,敦依斯邁爾后把他送到澳洲留學,只為讓他嘗一嘗成為“少數群體”的滋味。

“他認為我需要有作為‘少數種族’的經歷,這樣我就會明白其他少數種族在大馬生活的感受。”

道菲還透露,自己的祖父母收養了8個華裔女兒,與8個華裔姐妹一同成長,這或也是敦依斯邁“不分膚色,大家都是一家人”信念的種子。

道菲說,父親敦依斯邁能跨越種族鴻溝,取得各族信任,因為他長期主張基于全民共識,以塑造一個和諧進步的大馬。

道菲:尊重少數民族待如家人

道菲曾在去年發表聲明,稱他將以獨立人士身分復出政壇。

詢及是否會出戰第15屆大選,他沒有正面回應,不過道菲相信,只有脫離政黨霸權,擺脫黨閥私利,大馬人才能得到真正意義的人人平等。

“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是,馬來人占多數,他們認為應該要有一個馬來伊斯蘭政府,但現實是你要如何對待少數族群,你不能把華裔和印裔撇在一邊,讓他們自己保護自己。”

“因為第一,這不公平;第二,你忘了馬來西亞不僅包括半島的人民,也包括沙巴和砂拉越人民。”

“你必須像對待自己家里的人一樣,尊重所有的少數族群。”

從政理念捍衛父親精神

可見道菲的從政理念,是要捍衛乃父敦依斯邁的精神。

而在許多有識之士眼中,敦依斯邁是大馬所錯過的最佳首相人選。如果他長壽一些,或會有機會繼承敦拉薩留下的首相職位,那么今天的大馬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父親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首相……但如果他成為首相,他首要會做的是培養未來的國家領導人。”

“由于父親在1967至1969年曾短暫接觸商業活動,如果他當首相,我想他會著手改善國家經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為他認為種族問題是由于收入不平等造成的。”

“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時,眾人同意在10年后的1973年,也就是我父親去世那年,對《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進行審查,我想若由父親參與其中,就能更好地理解聯邦的運行方式,國家一體化將會更快實現。”

今年國慶日主題繼續沿用去年的“關懷大馬”(Malaysia Prihatin).

愿分享優勢 就不存在弱勢者

至今離敦依斯邁去世已經整整48年了,馬來西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所留下的包容和溫和的政治格局和遺產,在今天看來仍十分難得,相信會繼續啟發著今天新一代的大馬人。

“我從父親那兒看到,在一個多元種族國家,你必須尊重差異,并在這些分歧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更好的國家。”

“如果擁有優勢的人,都愿意與弱勢者分享優勢,那就不存在弱勢的人。”

是時候用新思維治國

談到這個年代的馬來西亞各族是否團結,道菲認為,國人確實有所謂的團結時刻,尤其在這次疫情危機中,國人之間都能不計種族、宗教信仰和職業,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這場疫情影響的不僅是馬來人,還包括華人和印裔,大家都深刻認識到,在公共安全和衛生方面,我們是彼此的責任。”

“我們也依靠政府做正確的決策,把我們從深淵中拯救出來,但距離政府落實緊急狀態6個月了,疫情沒有任何好轉,是以每個人都認為政府沒有履行他們的使命,他們沒有團結人民,他們甚至無法把自己的政黨成員團結起來。”

“所以我認為是時候用新思維來治理國家,也許現在是時候采取‘任人唯賢’的方式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