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老舍趕集》:新美學和舊內核,都是為了重新發現老舍

“老舍專業戶”方旭導演新作《老舍趕集》最近先後在上海和北京上演。 與之前的《老舍五則》相似, 此次的“老舍六則”包含了六個文本:《話劇觀眾須知二十則》、《創造病》、《犧牲》、《黑白李》、《鄰居們》和《我的理想家庭》。

雖然各自獨立, 但基本在題材上都涵蓋了“家庭”這一題材, 因而此次的“老舍若干則”的文本選擇上似乎有意識地進行了整合, 使整部作品更加集中和連貫。

《老舍趕集》劇照

《觀眾須知》和《我的理想家庭》不是敘事文本, 因而被作為開頭和收尾。 前者以觀眾互動的形式調動劇場氣氛, 後者以一種抒情式“昇華”作總結。

前者以幽默抗爭現實中的無奈, 後者是歸隱式的內心寄託, 殊途同歸地指向了對“潔淨之所”的希冀, 這與我們所熟知的那個體察和憐憫底層人的老舍應當結合起來看, 甚至可以斷言, 老舍的複雜性就源於此。

因此, 把這兩則文本一前一後夾起當中的四個故事, 相映成趣, 但言外之意還需自行體會。

新的美學:誇張與寫意

繼《二馬》後, 方導再次啟用全男班班底, 同時一人分飾多角。 值得關注的是, 這一次的造型設計極為亮眼。 紙質的服裝, 質感特別, 蓬鬆寬大, 硬且立體, 呈現誇張的視覺風格。 加之演員的頭飾(即假髮)也採用卡通式的設計, 簡單但便於變化, 怪異但頗為貼切。

全男班最擔心的事自然是反串容易出戲, 這次的服裝恰好能夠很大程度地遮擋身體,

同時誇張的氣質也消解了觀眾對於寫實的需求, 從而讓喜劇感更突出。

據主創透露, 此次的造型追求的是一種“漫畫感”, 的確如此。 在這樣的服飾下, 演員的動作也略微帶了一點機械感, 會讓人聯想到樂高積木中的玩具小人。 整台演出的風格由此定下基調, 喜劇效果自然也被充分營造出來。

極簡、寫意的美術風格也體現在佈景設計上。 兩塊巨大的景片左右對稱, 有如屏風, 朝向頻頻變換, 面向觀眾打開和面向舞臺內側打開能起到心理環境變化的效果。

《老舍趕集》劇照

開頭的《創造病》以虛景為主, 而越往後實景越多, 在《鄰居們》中回歸到傳統的寫實佈景。 在筆者的理解裡, 對於寫意的虛景的安排,

包括演員的造型設計, 主要在於拓展劇場的可能性, 尋找更多樣的舞臺風格。

畢竟, 導演方旭近年來致力於將老舍先生的非戲劇文本搬上舞臺的一個動因, 就是因為《茶館》等經典劇碼已經被“排爛了”, 因而需要思考如何生髮出新意來。

不難看出, 整體的導演思路是從傳統戲曲中借鑒了很多。 空蕩的舞臺和精簡的道具是“一桌二椅”哲學的體現。 利用醒目的、辨識度高的、符號性強的視覺元素標記角色, 相當於一個臉譜化的過程;角色說話的腔調、行動的儀態的模式化同樣是這個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 這種假定性、程式化的運用有些淺嘗輒止, 並未和情感主旨直接發生聯結, 以致於停留在形式的亮眼上, 而未挖掘出簡約的美術背後的詩意。

另一個角度來看, 非寫實的舞美旨在破除時代局限性, 設法將老舍文本中蘊含的普適性內容加以發掘, 更有效地傳遞給今天的觀眾並期待引起共鳴。

眾所周知, 對於老舍戲劇(包括曹禺等前輩的劇作)的排演若採用完全寫實的、復原時代特徵的方式, 是難以令當今觀眾接受的。 戲劇永遠是屬於當下的, 方旭導演所努力的方向, 在此可見一斑。

《老舍趕集》劇照

舊的內核:戲劇建構與正向演繹

在《老舍趕集》中, 能感受到主創與觀眾對話的真誠渴望, 通過提升劇作的可接受度來贏取觀眾喜愛。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努力的方向, 那便是製造一種“親切感”——仿佛希望傳達:老舍多麼偉大地用精湛的文學語言描繪了現實,

使人親切可感, 以致於今天的我們依然能感歎於他經典的作品。

然而, 這種對於觀眾的“取悅”雖然並沒有不自然之處, 初衷也是好的, 但依舊值得商榷。

第四堵牆在劇中是時有時無的, 演員時而入戲, 時而向觀眾自白或互動。 與其說強調了舞臺的假定性, 不如說是一種小品式的表演。

將老舍的短篇改編為劇本並搬上舞臺, 卻又在不經意間將文字原本的凝練和雋永肢解為一個個戲劇衝突的建構, 小說冷觀的態度和含蓄的鋒芒被鋪陳為喜劇式的諷刺, 很難說文本本身的品格是否被降低了。

《老舍趕集》劇照

事實上, 用“家庭”這一題材概括《老舍趕集》是欠妥的, 如果給這些文本擬一個研究課題, 私以為可以是“老舍的民族主義思想”。

老舍的民族主義是其顯著的思想特點,具體表現在對本民族(中華民族)的自省和對故土的情懷,以及對民族自強的期望。

《犧牲》一則,是《老舍趕集》中最重要的一則,不僅因為它難改編——原著中只有毛博士一個人物是完整的,還在於它背後承載的關於國民性的思考頗難把握。

與魯迅的尖銳批判不同,老舍在看待國民性的時候總帶有一種悲憫心,這或許和宗教背景有些聯繫,總而言之,他往往一邊諷刺一邊同情,而諷刺至深是可悲,同情至深亦是可悲,諷刺和同情相互交織,因而在把握它的過程中較難拿捏分寸。

對於這個民族,老舍有出於文化血緣的愛,而又本能地在時局下暗含自卑,繼而又對強大的民族有不張揚的敵意,最後兜兜轉轉地以落葉歸根似的姿態將自己深埋在這片溫熱的土地裡。

《犧牲》的舞臺改編,設置了三個人物,將原本第一人稱的視角客觀化為更廣闊的他人凝視,每一個觀眾都像梅教授和原著的“我”那樣在看著毛博士,同時也在思考著自己和周邊的人。《創造病》中現代消費主義對普通家庭的影響,《黑白李》將傳統倫理與現代精神碰撞在一起,《鄰居們》中市井習氣和現代文明的對立,包括《鄰居們》中知識份子與買辦階層的衝突,都流露出老舍對於時代巨變下對國民性的思考。

《老舍趕集》劇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這幾個文本中涉及的老舍的女性觀。學界對於老舍女性觀的研究層出不窮。老舍本人曾表示“我怕寫女人”,而評論界一般也認為老舍的題材是窮苦大眾而不寫女人。

傳統女性、知識女性和悍婦,是三種最常出現在他筆下的女性類型,從字裡行間也可以感受到他對她們的態度。大抵歸納為,老舍傾向于一種傳統的女性觀。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舍趕集》中的幾個文本,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對於女性的認識也比較“誠實”地以男性的眼光去觀察。

《犧牲》中女性在男人的口吻中物化為欲望的寄託;《黑白李》中女性成為製造矛盾的一個不在場的“因素”;《鄰居們》中悍婦和知識女性形成對照,又在市民這一階層裡都看不到出路。而這種女性觀,在從原文本改編成劇本的過程中得到保留。

方旭導演的老舍系列常被拿來和“新京味話劇”討論。竊以為,後者是對老舍的模仿,而前者旨在重新發現老舍,還是難以比較的。實質上,從老的京味戲劇到新京味戲劇,變遷的是時代和人心。不過《老舍趕集》的內核,本質上依舊是傳統的那一套。

只是,鑒於方旭導演一直以來以傳承和發揚老舍先生的文學遺產為己任,在對待老舍作品中的思想內核時,應當尊重作者意圖。

這也意味著,可以“在老舍言老舍”的心態看待方導近年的老舍系列作品。的確,對於當代戲劇舞臺,我們對老舍的認識過於局限在那幾個大部頭的劇作,正是需要《老舍趕集》這樣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老舍的文學寶庫。至於老舍其人的複雜性、其思想的複雜性,以及如何看待老舍和他的思想,或許得留待後人的重新發現了。

私以為可以是“老舍的民族主義思想”。

老舍的民族主義是其顯著的思想特點,具體表現在對本民族(中華民族)的自省和對故土的情懷,以及對民族自強的期望。

《犧牲》一則,是《老舍趕集》中最重要的一則,不僅因為它難改編——原著中只有毛博士一個人物是完整的,還在於它背後承載的關於國民性的思考頗難把握。

與魯迅的尖銳批判不同,老舍在看待國民性的時候總帶有一種悲憫心,這或許和宗教背景有些聯繫,總而言之,他往往一邊諷刺一邊同情,而諷刺至深是可悲,同情至深亦是可悲,諷刺和同情相互交織,因而在把握它的過程中較難拿捏分寸。

對於這個民族,老舍有出於文化血緣的愛,而又本能地在時局下暗含自卑,繼而又對強大的民族有不張揚的敵意,最後兜兜轉轉地以落葉歸根似的姿態將自己深埋在這片溫熱的土地裡。

《犧牲》的舞臺改編,設置了三個人物,將原本第一人稱的視角客觀化為更廣闊的他人凝視,每一個觀眾都像梅教授和原著的“我”那樣在看著毛博士,同時也在思考著自己和周邊的人。《創造病》中現代消費主義對普通家庭的影響,《黑白李》將傳統倫理與現代精神碰撞在一起,《鄰居們》中市井習氣和現代文明的對立,包括《鄰居們》中知識份子與買辦階層的衝突,都流露出老舍對於時代巨變下對國民性的思考。

《老舍趕集》劇照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這幾個文本中涉及的老舍的女性觀。學界對於老舍女性觀的研究層出不窮。老舍本人曾表示“我怕寫女人”,而評論界一般也認為老舍的題材是窮苦大眾而不寫女人。

傳統女性、知識女性和悍婦,是三種最常出現在他筆下的女性類型,從字裡行間也可以感受到他對她們的態度。大抵歸納為,老舍傾向于一種傳統的女性觀。

這也就不難理解,《老舍趕集》中的幾個文本,有比較明顯的男性視角,對於女性的認識也比較“誠實”地以男性的眼光去觀察。

《犧牲》中女性在男人的口吻中物化為欲望的寄託;《黑白李》中女性成為製造矛盾的一個不在場的“因素”;《鄰居們》中悍婦和知識女性形成對照,又在市民這一階層裡都看不到出路。而這種女性觀,在從原文本改編成劇本的過程中得到保留。

方旭導演的老舍系列常被拿來和“新京味話劇”討論。竊以為,後者是對老舍的模仿,而前者旨在重新發現老舍,還是難以比較的。實質上,從老的京味戲劇到新京味戲劇,變遷的是時代和人心。不過《老舍趕集》的內核,本質上依舊是傳統的那一套。

只是,鑒於方旭導演一直以來以傳承和發揚老舍先生的文學遺產為己任,在對待老舍作品中的思想內核時,應當尊重作者意圖。

這也意味著,可以“在老舍言老舍”的心態看待方導近年的老舍系列作品。的確,對於當代戲劇舞臺,我們對老舍的認識過於局限在那幾個大部頭的劇作,正是需要《老舍趕集》這樣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老舍的文學寶庫。至於老舍其人的複雜性、其思想的複雜性,以及如何看待老舍和他的思想,或許得留待後人的重新發現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