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中國家電企業海外“火拼”,誰是下一個收購目標

前段時間傳出的“三家中國公司競購斯洛維尼亞家用電器製造商Gorenje”一事近日塵埃落定。 據相關媒體報導, 海信集團有限公司以2.9億歐元成功競購Gorenje過半股權, 隨後海信方面確認了該則消息。

縱觀中國家電企業近些年一系列收購、並購案例不難發現, 曾經在世界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一些國際大品牌如今已被中國企業收入囊中。 伴隨此次海信跨國收購案的落聽, 聯繫到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買買買”, 業內開始熱議, 中國家電企業“採購熱”是否仍將繼續?中國家電企業的下一個收購目標將是誰?帶著上述問題,

記者採訪了多位元業內人士, 就中國家電企業未來海外收購的動向進行了探討。

國際化戰略促使收購頻繁

回顧近些年, 中國家電企業的大型收購案例不勝枚舉。 2004年, TCL率先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 就此拉開了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收購的序幕。 2011年, 海爾收購日本老牌家電企業三洋, 2012年又收購了世界頂級廚房家電企業斐雪派克;2015年, 創維收購了德國電視製造廠商美玆的電視業務, 緊接著海信收購了夏普在墨西哥的生產線。

2016年, 中國家電企業的海外並購達到高峰, 不但收購速度加快, 出手也全是“大手筆”。 先是海爾以55.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GE家電, 之後鴻海集團和日本夏普公司正式簽署了收購協議,

以35億美元獲得夏普66%股權, 緊接著美的集團發佈公告稱, 擬以40億歐元總價要約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 該筆收購最終於2017年年初完成。 從以上中國家電企業收購案例來看, 逐漸呈現出速度快、規模大等特點, 特別是一些在國內相關家電領域處於領先位置的企業, 出手“闊綽”。 面對中國企業頻繁的國際化收購行為,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目前在中國市場, 本土家電品牌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外資品牌的替代, 外資品牌已基本退出各類家電及消費電子產品前三的位置。 中國品牌對本土市場完成“收復”之後, 下一步必然會將觸角延伸至國際市場, 而收購是切入海外市場、完善當地語系化以及獲取管道優勢的最快方式。

另外, 中國企業近些年雖收購行為頻繁, 但僅是市場運作的集中顯現, 並非行業跟風行為。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收購行為是出於收購雙方對未來戰略層面的考量, 必然是經過雙方長時間調研、協商做出的決定;其次, 近些年中國家電品牌強勢崛起, 在中國市場消費升級大潮中已擁有較大領先優勢, 現金流和淨利潤也都較為充足, 收購作為夯實市場、拓展國際化之路的有效方式, 必然是各大企業在擴大發展中都會考量的。 未來, 中國企業必將通過資本運作, 不斷去補齊自身的短板並開拓新市場。

潛在被收購方稀缺

經過讓人有些眼花繚亂的2016年, 本以為在國際並購市場上或將暫時“偃旗息鼓”的中國家電企業,

開始又一次出手。 那麼此次海信收購案是否意味著將激發新一輪家電市場資本運作?事實上不止海信, 長虹早就透露, 將力爭實現重大海外並購專案。

對此,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 從中國家電企業的並購趨勢和速度來看, 短時間內, 收購國內外已經成型並在行業內擁有一定知名度的家電企業, 仍將是中國家電企業普遍採取全球拓展方式。

奧維雲網(AVC)副總裁郭梅德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中國家電企業的全球化戰略意向是比較迫切的, 需要通過收購海外市場業務實現快速發展和佈局, 真正成為全球品牌, 所以中國企業對海外收購將長時間保持積極態度。 ”

與此同時, 潛在被收購方稀缺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過去幾年間,

世界家電企業之間的並購其實也在進行中。 2013年8月, 惠而浦宣佈擬以34億元人民幣(約合5.52億美元)收購合肥三洋的控股權, 形成惠而浦、榮事達、三洋、帝度四大家電品牌構成的品牌矩陣。 2014年9月, 博世集團和西門子股份公司達成協議, 羅伯特·博世公司收購西門子所持有的合資企業博世和西門子家用電器集團(簡稱博西家電)50%的股份, 交易總價為30億歐元。

可以看出, 全球家電企業“抱團”謀發展的思路基本一致, 所以未來收購案的促成, 需要收購方有戰略意向且有一定資本, 同時所謂“被收購資源”的出現也是必要條件, 上述條件均滿足, 才具備發生收購的可能性。 專業人士指出, 目前中國各大企業擴大國際化發展需求迫切, 從需求層面來講條件充分。另外,擁有收購實力的各大中國企業正享受中國家電市場消費升級帶來的紅利,財報數據健康,可以說資金層面也不存在軟肋,但在收購目標方面,確實需要等待機遇。

最近行業有聲音傳出,目前國際化家電大牌中,經營狀況一般的松下家電、惠而浦或將成為“求賢若渴”的中國家電企業下個收購目標。對此郭梅德表示:“目前來看,松下和惠而浦在中國的用戶基礎依然龐大。同時這兩個品牌在技術、設計、品牌三方面仍有博弈的空間和實力,松下電器雖然整體在中國市場受阻,但數碼產品、白色家電仍然具備市場份額優勢。短期來看,這兩家企業被收購的可能性並不大。”

發揮聚合效應避免消化不良

從已經發生的中國企業跨國收購案可以看出,目前消費升級促使家電品牌開始戰略轉型,其中既有收購國際大牌的案例,如海爾收購GE家電,鴻海集團收購夏普;也有收購細分產品品牌的案例,如海爾收購斐雪派克等;還有開闢“第二跑道”,跨界培育新競爭力的案例,如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

未來中國家電企業展開國際收購是否將依舊延續這三個方向?對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朱軍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收購案的發生從來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他認為,家電行業整體競爭力都很強,中國企業競爭實力也處於世界領先水準,但企業並購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並不像企業自身發展是有戰略規劃的。有些時候,需要企業根據機遇來改變原有計劃,當然大方向是圍繞自身發展戰略來補齊短板、擴大長處、統籌佈局等。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也指出:“收購大品牌首先需要巨大的資金量,比如海爾收購GE家電,花費將近56億美元,這樣的支付能力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的。”

如此看來,中國企業國際化收購的腳步仍將會繼續,且未來收購方向也將更多元化。不過有業內分析人士同時指出,收購完成後,中國企業還應充分發揮聚合效應,避免發生“消化不良”現象。例如,部分著名品牌在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前已經盈利下滑、財務狀況不佳,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在汲取被收購方營養的同時,也能夠盤活其既有業務,讓“經典品牌”容光煥發。此外,中國家電企業收購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國際市場,並力爭在海外有一席之地,所以應該利用好被收購方在其所處領域的技術、管道、銷售等優勢,做好當地語系化轉變,以實現收購方從本土企業向國際企業的蛻變。

(《中國電子報》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中國電子報,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從需求層面來講條件充分。另外,擁有收購實力的各大中國企業正享受中國家電市場消費升級帶來的紅利,財報數據健康,可以說資金層面也不存在軟肋,但在收購目標方面,確實需要等待機遇。

最近行業有聲音傳出,目前國際化家電大牌中,經營狀況一般的松下家電、惠而浦或將成為“求賢若渴”的中國家電企業下個收購目標。對此郭梅德表示:“目前來看,松下和惠而浦在中國的用戶基礎依然龐大。同時這兩個品牌在技術、設計、品牌三方面仍有博弈的空間和實力,松下電器雖然整體在中國市場受阻,但數碼產品、白色家電仍然具備市場份額優勢。短期來看,這兩家企業被收購的可能性並不大。”

發揮聚合效應避免消化不良

從已經發生的中國企業跨國收購案可以看出,目前消費升級促使家電品牌開始戰略轉型,其中既有收購國際大牌的案例,如海爾收購GE家電,鴻海集團收購夏普;也有收購細分產品品牌的案例,如海爾收購斐雪派克等;還有開闢“第二跑道”,跨界培育新競爭力的案例,如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

未來中國家電企業展開國際收購是否將依舊延續這三個方向?對此,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朱軍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收購案的發生從來都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他認為,家電行業整體競爭力都很強,中國企業競爭實力也處於世界領先水準,但企業並購行為受多種因素影響,並不像企業自身發展是有戰略規劃的。有些時候,需要企業根據機遇來改變原有計劃,當然大方向是圍繞自身發展戰略來補齊短板、擴大長處、統籌佈局等。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也指出:“收購大品牌首先需要巨大的資金量,比如海爾收購GE家電,花費將近56億美元,這樣的支付能力並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的。”

如此看來,中國企業國際化收購的腳步仍將會繼續,且未來收購方向也將更多元化。不過有業內分析人士同時指出,收購完成後,中國企業還應充分發揮聚合效應,避免發生“消化不良”現象。例如,部分著名品牌在被中國家電企業收購前已經盈利下滑、財務狀況不佳,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在汲取被收購方營養的同時,也能夠盤活其既有業務,讓“經典品牌”容光煥發。此外,中國家電企業收購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國際市場,並力爭在海外有一席之地,所以應該利用好被收購方在其所處領域的技術、管道、銷售等優勢,做好當地語系化轉變,以實現收購方從本土企業向國際企業的蛻變。

(《中國電子報》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自中國電子報,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