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談錢的人,永遠不會成熟」最頂級的自律,是學會「3種小氣」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 就是自律。 」

即便拼命想自律, 我們還是會偶爾告訴自己, 人生苦短, 即使行樂, 等著有了錢再說。

幾點睡覺, 怎麼逼自己, 沒錢沒空想, 但你沒看見, 自律的人有多會存錢。

真正改變生活的自律, 都是從「錢」開始的。

想要的生活, 不只靠掙錢

常聽人說風涼話:「許多窮人就是不努力, 他們寧可等國家救助, 也不肯去工廠打工, 只要肯打工, 怎麼可能掙不到錢呢?」

努力掙錢的人多了, 不是每個都享福。

拼命跑單到汗流浹背的外賣小哥, 淩晨趕著出早點攤的小販, 風吹日曬爬著腳手架的農民工,

誰不辛苦?

說因為不努力, 辦公室加班996的白領, 流水線上的工人, 沒人答應。

吃苦的確沒錯, 只是吃了賺錢的苦, 你還得懂得攢錢。

否則任你再拼, 忙得連軸轉, 日子還是很難, 只能一邊哭慘, 一邊接著承擔。

《稀缺》裡描述印度貧民窟的小販,

擺個路邊攤, 只有一張毯子, 賣著蔬菜、水果、鮮花, 日復一日。

他們清晨就起來, 早上先跟銀行借1000盧比買貨, 當天賣完能掙100盧比左右, 還得有一半還利息。

剩下50盧比除了日常開銷, 再買杯茶, 買點零食、孩子的糖果, 也就花掉了。

無奈的確有, 但如果小販沒花剩下的錢, 每天只攢5盧比, 200天后, 他們就不用再借任何錢。

一天省50利息, 兩天省100, 脫貧指日可待。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 除了少數富有的, 都得先過苦日子, 而一手進一手出, 是沒有頭的。

想要嘗到甜頭, 得靠錢買, 長久不斷的甜, 得慢慢攢。

當你攢下的多了, 日子也就明朗了。

否則想盡辦法, 也無濟於事。

金錢上不自律, 所有的自律都是徒勞

靠著自律改變命運, 充實頭腦, 強健身體, 不是在憑空就做到的,

少存錢多長本事, 其實是個悖論。

錢上沒底氣, 很難靜下心。

不少人靠花錢倒逼自律, 辦健身卡、買網課, 加滿了付費社群, 轉眼就不知圖什麼, 變得興致寥寥。

對錢都不認真, 嘴上說自律, 恐怕也是佛系, 沒到半途, 恐怕就要放棄。  

他們就算被逼自律, 也很難逆襲。

不妨想象一個場景:

高中畢業的打工妹, 辭職自學英語, 學電腦, 考專升本, 一步步進了美國的大學, 畢業做了年薪10萬美金的程序員。

她下班就去健身房, 週末玩飛盤、去徒步, 看大千世界。

誰知父親病情惡化, 她趕回國不久就被解雇, 行業不景氣, 再找工作也難。

當錢斷了來源, 自律換來的生活, 就也撐不住了。

這是孫玲的親身經歷, 從高盛集團的精英回到無業遊民, 還好她懂得存錢。  

窮時離開工廠備考, 她就先省吃儉用攢了一萬。

賺多了也不亂花, 她看超市大盒的肉, 整袋的胡蘿蔔, 吃不完不買。

促銷的巧克力不健康, 不買。

逛街就拿了點草莓、青椒, 常備的水, 都是將將能用到。

後來即使受挫失業, 她也有緩衝餘地,

不慌不忙過著小日子, 體面地等到了下一份工作。

人活著, 總會有很多意外, 有的是意料之中的意外, 有的是意料之外的意外。

你拿不準命運怎麼安排, 存下錢才是最實在。

也是好好自律好好攢, 自律才真正有了意義。

高效的存錢, 是學會去花錢

或許你也覺得, 偶爾拼點還好, 再要存錢, 聽著又累又寒酸。

知乎有網友吐槽老母親, 收入不差, 特別能省。

有回她剛回家, 撲鼻一股臭肉味。

鍋裡煮的牛肉放了大半年, 凍了化化了凍, 她說的老媽不聽, 還是路過的鄰居說臭, 媽媽才說要親手倒掉。

而走進廚房, 她卻發現媽媽偷把肉往嘴裡塞, 不到半小時, 就拉肚子不停。

當時父親臥病在床, 老媽又突然生病, 給她急得夠嗆。

省下了錢, 賠了生活, 不如不省。

也不怪有理財公司寫文案:「懂得父母催你存錢的好意,但更懂得自己光是活下來,就已用盡全力。」

真正會存錢,不需多用力。

學會存錢,不是讓你不花錢,而是怕你不會花錢。

蒙著眼睛花錢,想要就拿,花錢如流水,永遠是超支狀態。

慢慢試著記帳,清晰每份錢的分配,定期回頭看,只花想花的,舍掉不值的,自然有了安排。

心裡有桿秤,不用剁手,不必誰來罵醒,更不會委屈。

看著到錢越來越多,你就有了成就感。

存錢有數量,生活才能有質量

生活總有時陷入窘境,和期待漸行漸遠。

賺到的錢存下來,就算做著不愛的事情,也能隨時大方走人。

聽過最誇張的是日本阿貝阪口,想過清閒日子的他,50歲就辭職回家,有房有錢沒貸款。

他領著平均工資,省到極致,一件T恤穿了近20年。

買菜是用多少買多少,冰箱常年空空的。

手機是07年的諾基亞,只要能用就不換,他每年攢330萬日元,30多年攢了一億日元,足夠養活後半生。

這種魄力不必模仿,忍30年,更不是所有人的理想。

但蒸蒸日上的生活,普普通通的願望,也都是存錢實現的。

博主@肉肉和小胖曾發視訊:

「我們那時候到月底為了攢錢,推掉一些社交活動,人家就勸,錢是賺來的,不是攢來的,別信那個,那些人現在沒一個比我們過得好的。」

剛工作時她一月7萬,老公一月10萬,規劃得明明白白。

工資拿到手,先強制在銀行存5萬定期,防止在手裡亂花。

剩下有4萬是衣食住行日常開銷留5萬,再單設個帳戶放3萬,培訓學習、旅遊、份子錢、生病花錢,都從這裡出。

每年下來定期60萬,加上餘下的錢,能存7、80萬塊。

五年下來,他們攢出了創業的第一桶金,在臺北紮穩了腳跟。

任何的逆襲,任何的改變,都需要點本錢,無論多少,都得自己攢。

作家連岳曾說:「不談錢的人,永遠不會成熟。」

存錢不是炫耀,更不是心裡安慰,而是生活能過得舒服,拼搏能有資本,緊急的時候,能夠有進有退。

想要的東西,想過的日子,甚至只是安全感,只能靠自律給自己。

而最頂級的自律,一定是從錢開始,攢足了逆風翻盤的底氣,抵禦風險的能力。

不如不省。

也不怪有理財公司寫文案:「懂得父母催你存錢的好意,但更懂得自己光是活下來,就已用盡全力。」

真正會存錢,不需多用力。

學會存錢,不是讓你不花錢,而是怕你不會花錢。

蒙著眼睛花錢,想要就拿,花錢如流水,永遠是超支狀態。

慢慢試著記帳,清晰每份錢的分配,定期回頭看,只花想花的,舍掉不值的,自然有了安排。

心裡有桿秤,不用剁手,不必誰來罵醒,更不會委屈。

看著到錢越來越多,你就有了成就感。

存錢有數量,生活才能有質量

生活總有時陷入窘境,和期待漸行漸遠。

賺到的錢存下來,就算做著不愛的事情,也能隨時大方走人。

聽過最誇張的是日本阿貝阪口,想過清閒日子的他,50歲就辭職回家,有房有錢沒貸款。

他領著平均工資,省到極致,一件T恤穿了近20年。

買菜是用多少買多少,冰箱常年空空的。

手機是07年的諾基亞,只要能用就不換,他每年攢330萬日元,30多年攢了一億日元,足夠養活後半生。

這種魄力不必模仿,忍30年,更不是所有人的理想。

但蒸蒸日上的生活,普普通通的願望,也都是存錢實現的。

博主@肉肉和小胖曾發視訊:

「我們那時候到月底為了攢錢,推掉一些社交活動,人家就勸,錢是賺來的,不是攢來的,別信那個,那些人現在沒一個比我們過得好的。」

剛工作時她一月7萬,老公一月10萬,規劃得明明白白。

工資拿到手,先強制在銀行存5萬定期,防止在手裡亂花。

剩下有4萬是衣食住行日常開銷留5萬,再單設個帳戶放3萬,培訓學習、旅遊、份子錢、生病花錢,都從這裡出。

每年下來定期60萬,加上餘下的錢,能存7、80萬塊。

五年下來,他們攢出了創業的第一桶金,在臺北紮穩了腳跟。

任何的逆襲,任何的改變,都需要點本錢,無論多少,都得自己攢。

作家連岳曾說:「不談錢的人,永遠不會成熟。」

存錢不是炫耀,更不是心裡安慰,而是生活能過得舒服,拼搏能有資本,緊急的時候,能夠有進有退。

想要的東西,想過的日子,甚至只是安全感,只能靠自律給自己。

而最頂級的自律,一定是從錢開始,攢足了逆風翻盤的底氣,抵禦風險的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