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林黛玉:紅樓眾男女中,她骨子裡是最硬朗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 林黛玉在普羅大眾心目中, 成了哭哭啼啼、小心眼、專使小性子的形象。 事實上, 黛玉這個人, 決非“纏綿”兩個字可以概括, 她骨子裡是硬朗的。

——慕容素衣

1、

第二十回中, 寶黛二人又因寶釵發生口角, 黛玉脫口而出:“我為的是我的心!”

在她病弱的外表下, 埋藏著的是一顆勇敢的心, 這顆心堅持只為自己而活, 儘管因此會活得更辛苦。 如果說寶釵一直致力於入世, 達到了和外界的圓融;黛玉則始終執著于自我, 向內發現了自己。

通往自我的道路往往荊棘遍佈。 這條路不是通往世俗幸福的“星光大道”,

沒有鮮花和掌聲, 你往往只能踽踽獨行。

從出生開始, 我們就面臨著被塑造的境地, 社會的作用有點類似於模具工廠, 它事先提供一個好的範本, 然後利用各種合力將你裝入模子中。 社會告訴你要主流、要正統、要循規蹈矩、要和光同塵, 可林黛玉偏偏選擇了拒絕, 拒絕被塑造、拒絕主流、拒絕正統。

她並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 她只是遵循著內心的指引。 當世俗的條條框框和內心的聲音相悖時, 她選擇了忠實於自己的內心。

和主流背道而馳並不容易, 一開始, 我們都是個性張揚的小孩, 為什麼大多數人最終都接受了模式化的生活呢?那是因為主流就意味著安全、舒適、現世安穩, 人的天性中有著趨利避害的成分, 舉個例子,

我們小時候都童言無忌, 可有時候說真話無意中沖犯了大人, 被嚴厲

黛玉的自我意識也經歷了一個逐漸覺醒的過程, 一開始, 她也曾“步步留心、時時在意”, 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從初入賈府的表現來看, 黛玉行動得體、應答頗有分寸, 和古典小說中常見的淑女們並沒有什麼區別。 分析這段表現可以發現, 實際上黛玉對於人情世故並不是不懂的。

和賈母一同住的時候, 她和寶玉呈現出的都是“昵昵小兒女”之態, 時而鬧點小矛盾, 時而說說俏皮話, 這時候的黛玉, 就像我們尋常可見的那種小女孩兒, 天真可愛, 即使有一點任性, 分寸也把握得很好。

大多數人的成長都是一個被規範的過程, 而這個我們看著她長大的小女孩兒,

卻在成長的道路上, 面目越來越清楚。

在我看來, 黛玉自我實現的完成是在住進瀟湘館後。 有了這方幽僻的小天地, 一個迥異于傳統淑女形象的詩人林黛玉終於橫空出世了。

我們來看第四十回中, 劉姥姥逛瀟湘館所見所聞:

劉姥姥因見窗下案上設著筆硯, 又見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 劉姥姥道:“這必定是那位哥兒的書房了。 ”賈母笑指黛玉道:“這是我這外孫女兒的屋子。 ”劉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 方笑道:“這那像個小姐的繡房, 竟比那上等的書房還好。 ”

屋似主人形。 瀟湘館就像它的主人一樣另類, 這屋子不像小姐的繡房, 林黛玉又豈合傳統淑女的規範!淑女們克己復禮, 她偏要肆情任性;淑女們一團和氣,

她偏要愛恨分明;淑女們豁達圓融, 她偏要執著尖刻。 黛玉就是十二釵中最突出的離經叛道者。

任性實際上是最大的勇敢, 堅持自我通常會讓自己處於一個很危險的境地, 黛玉也為此付出了一般人不敢支付的代價。

2、

特立獨行者最為孤獨。

大觀園中姐妹眾多, 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黛玉卻常常是獨自一人。

村上春樹小說《舞舞舞》中的男主角說:“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亂交朋友罷了。 ”

我想這話放在黛玉身上也適宜, 孤苦伶仃的她其實比誰都更需要愛和溫暖, 但她渴望的是絕對純粹的感情, 不管是愛情, 還是友情。

如果得不到瞭解, 那麼寧願孤獨, 好比傲霜的菊花, 寧願在清冷的秋風中獨自盛開, 也不願去和春花們爭奇鬥豔。

其實在很久以前的東晉, 也有一個人和黛玉做出了相似的選擇, 他的名字叫陶淵明。 在現代人看來, 陶淵明過著的是一種優美絕俗的隱居生活, 實質上在當時的大背景下, 棄官回家種田是相當非主流的。 大部分人如謝靈運, 終生都因“退耕力難任, 進德智所拙”而為難, 在仕與隱的矛盾中越活越擰巴。

最符合儒家思想的人生道路是取得一番功名後, 飄然離去。 可陶淵明在沒有得到之前就坦然放下, 只因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既然適應不了社會, 索性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 他不願意為難自己, 而是選擇過一種簡單、樸素、忠於自我的生活, 除了那些能與他共話桑麻長的“素心人”外, 他基本上與世隔絕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陶淵明的,同是田園詩人的王維就曾譏誚他說“一慚之不忍而終生慚”,意思是如果能折腰一見督郵,何至於後來淪落到乞食的地步呢?王維這個人實際上終身都是做官的,做為一個體制中人,他很難理解體制外那些異端的思想。

黛玉在大觀園詩社中的地位,一如千百年前陶淵明在詩壇的地位。劉勰作《文心雕龍》,竟然隻字未提陶淵明。鐘嶸作《詩品》,陶淵明僅在中品 ,排名還在陸機潘嶽之下。

《紅樓》中流傳最廣的詩詞作品均出自黛玉之手,可她在詩社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且看李紈作為詩社社長是怎麼評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贊林黛玉的海棠詩應為上品時,她獨排眾議,說:“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這就是主流們對性靈之詩的看法!黛玉的懷才不遇,和千百年來非主流文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猜想曹雪芹就是借她之口,來訴盡平生的不得志。

3、

黛玉卻對陶淵明抱有景慕之情,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曹公才讓她在菊花詩中獨佔鰲頭。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懂得菊花的高潔和傲骨,“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與其說是問菊,倒不如說是自問自答,答案早寫在了黛玉的心中。

黛玉在《葬花詞》裡悲憤地質問道:“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淨土掩風流”的清靜之境。這種清靜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淵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嗎?

除了陶淵明外,我常常還能從黛玉的身上看到另一個魏晉名士的影子,那就是嵇康。從個性到品格,黛玉和嵇康都不無相似之處。

嵇康這個人,長得非常美,岩岩若孤松之獨立;脾氣非常壞,自我評價是“輕肆直言、遇事即發、剛腸嫉惡”。對喜歡的人傾心相交,對不喜歡的人睬都不睬,當時有個叫鐘會的人慕名前來拜訪他,嵇康頭也不抬,繼續打鐵,導致鐘會後來銜恨報復,造成了他的被害。

我們現在看來這是很酷的行為,實際上絕不符合儒家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黛玉的鋒芒畢露、愛恨分明就和嵇康一脈相承,這樣的人構成了中國文人的風骨,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討喜。

嵇康之死的直接源頭是由於他有個叫山濤的朋友請他去做官,他老人家不做就罷,偏偏還要寫出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內有“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叛逆之詞,當時的皇帝司馬老兒早就看不慣他了,便以此為藉口殺了他。

殺他的理由是此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我不知道皇帝老兒是怎麼想的,這哪裡是罪狀,分明是歌頌嵇康人格魅力的讚美書。

可歎的是,嵇康死之前,在獄中寫了一篇很長的《誡子書》,從如何做官到酒桌應酬無所不包,說的都是如何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技巧。後來他的兒子嵇紹遵守父親遺訓,官做得還挺好。

如果沒有《誡子書》,我們可能會覺得嵇康可能是不懂官場規則,實際上,他深於世故而拒絕世故,他熟諳規則卻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千百年後,也曾步步留心的黛玉同樣選擇了拒絕和叛離,黛玉的洞察力實際很強,她熟諳家務經濟,“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閑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妻妾相處的模式,“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想她如果願意,完全有能力做一個符合主流價值的閨秀,她可以含糊一點,可以走向妥協,但如你所知,如果她真那樣做了,就無法成其為林黛玉了。

今時今日,仍有人將黛玉目為柔弱尖酸的代表,卻看不到她的傲骨錚錚,這完全是一種誤讀。或許,真正喜歡她的人,都有著同樣自由孤獨的靈魂和同樣敏感多情的心靈吧,只有驕傲者才能讀懂驕傲者的靈魂。

“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的黛玉正是魏晉風度在《紅樓夢》中的餘響,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魏晉風度,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她以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名言。

大家都應該明白這位林妹妹的本質是一株仙草,所以她常自詡為“草木人兒”。即使誤入凡間,這株仙草仍然不失草木本心,天情天性,自成佳景。《牡丹亭》中杜麗娘有唱詞雲“只為那一生愛好是天然”,移之評價黛玉也頗為貼切。

在這軟紅萬丈中,小小草兒無以與群芳爭豔,卻能得天地精華,與神瑛相伴,隨春葳蕤,生趣盎然。

有時候,孤獨並不等於枯寂。

本文選自慕容素衣《願有人待你如初——細品紅樓夢中人》

推薦


[作者]慕容素衣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慕容素衣浪漫“說紅”新作

內容簡介:《願有人待你如初:細品紅樓夢中人》一書中,慕容素衣以新的角度評點金陵十二釵,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許多觀點很有價值,值得探討。語言生動,引經據典,立體還原十二位紅樓女子。而對於書中一些爭議已久的話題,比如黛玉的結局、湘雲和寶玉的感情,鳳姐的評價等也給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慕容素衣,本名禹媚,湖南女子。青年暢銷書作者,韓寒“ONE•一個”人氣作者,豆瓣紅人。理想是寫富於性情的文字,過瀟灑自在的生活,交坦蕩有趣的朋友。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二更食堂”等數十家微信公眾號轉載。著有《時光深處的優雅》《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繁花落盡,素心不改》《生命的烤火者:楊絳傳》等暢銷作品。

# 互 動 時 間 #

你認為林黛玉是怎樣的一個女子?說說吧?

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陶淵明的,同是田園詩人的王維就曾譏誚他說“一慚之不忍而終生慚”,意思是如果能折腰一見督郵,何至於後來淪落到乞食的地步呢?王維這個人實際上終身都是做官的,做為一個體制中人,他很難理解體制外那些異端的思想。

黛玉在大觀園詩社中的地位,一如千百年前陶淵明在詩壇的地位。劉勰作《文心雕龍》,竟然隻字未提陶淵明。鐘嶸作《詩品》,陶淵明僅在中品 ,排名還在陸機潘嶽之下。

《紅樓》中流傳最廣的詩詞作品均出自黛玉之手,可她在詩社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且看李紈作為詩社社長是怎麼評她的作品──在人人都贊林黛玉的海棠詩應為上品時,她獨排眾議,說:“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

這就是主流們對性靈之詩的看法!黛玉的懷才不遇,和千百年來非主流文人的遭遇何其相似!我猜想曹雪芹就是借她之口,來訴盡平生的不得志。

3、

黛玉卻對陶淵明抱有景慕之情,因為他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所以曹公才讓她在菊花詩中獨佔鰲頭。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懂得菊花的高潔和傲骨,“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與其說是問菊,倒不如說是自問自答,答案早寫在了黛玉的心中。

黛玉在《葬花詞》裡悲憤地質問道:“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渴望能找到“一抔淨土掩風流”的清靜之境。這種清靜的境界,不就正是陶淵明苦心追求的桃花源嗎?

除了陶淵明外,我常常還能從黛玉的身上看到另一個魏晉名士的影子,那就是嵇康。從個性到品格,黛玉和嵇康都不無相似之處。

嵇康這個人,長得非常美,岩岩若孤松之獨立;脾氣非常壞,自我評價是“輕肆直言、遇事即發、剛腸嫉惡”。對喜歡的人傾心相交,對不喜歡的人睬都不睬,當時有個叫鐘會的人慕名前來拜訪他,嵇康頭也不抬,繼續打鐵,導致鐘會後來銜恨報復,造成了他的被害。

我們現在看來這是很酷的行為,實際上絕不符合儒家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黛玉的鋒芒畢露、愛恨分明就和嵇康一脈相承,這樣的人構成了中國文人的風骨,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討喜。

嵇康之死的直接源頭是由於他有個叫山濤的朋友請他去做官,他老人家不做就罷,偏偏還要寫出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內有“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叛逆之詞,當時的皇帝司馬老兒早就看不慣他了,便以此為藉口殺了他。

殺他的理由是此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我不知道皇帝老兒是怎麼想的,這哪裡是罪狀,分明是歌頌嵇康人格魅力的讚美書。

可歎的是,嵇康死之前,在獄中寫了一篇很長的《誡子書》,從如何做官到酒桌應酬無所不包,說的都是如何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技巧。後來他的兒子嵇紹遵守父親遺訓,官做得還挺好。

如果沒有《誡子書》,我們可能會覺得嵇康可能是不懂官場規則,實際上,他深於世故而拒絕世故,他熟諳規則卻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千百年後,也曾步步留心的黛玉同樣選擇了拒絕和叛離,黛玉的洞察力實際很強,她熟諳家務經濟,“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閑了,替你們一算計,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妻妾相處的模式,“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想她如果願意,完全有能力做一個符合主流價值的閨秀,她可以含糊一點,可以走向妥協,但如你所知,如果她真那樣做了,就無法成其為林黛玉了。

今時今日,仍有人將黛玉目為柔弱尖酸的代表,卻看不到她的傲骨錚錚,這完全是一種誤讀。或許,真正喜歡她的人,都有著同樣自由孤獨的靈魂和同樣敏感多情的心靈吧,只有驕傲者才能讀懂驕傲者的靈魂。

“孤高自許、目下無塵”的黛玉正是魏晉風度在《紅樓夢》中的餘響,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魏晉風度,那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她以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句名言。

大家都應該明白這位林妹妹的本質是一株仙草,所以她常自詡為“草木人兒”。即使誤入凡間,這株仙草仍然不失草木本心,天情天性,自成佳景。《牡丹亭》中杜麗娘有唱詞雲“只為那一生愛好是天然”,移之評價黛玉也頗為貼切。

在這軟紅萬丈中,小小草兒無以與群芳爭豔,卻能得天地精華,與神瑛相伴,隨春葳蕤,生趣盎然。

有時候,孤獨並不等於枯寂。

本文選自慕容素衣《願有人待你如初——細品紅樓夢中人》

推薦


[作者]慕容素衣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慕容素衣浪漫“說紅”新作

內容簡介:《願有人待你如初:細品紅樓夢中人》一書中,慕容素衣以新的角度評點金陵十二釵,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許多觀點很有價值,值得探討。語言生動,引經據典,立體還原十二位紅樓女子。而對於書中一些爭議已久的話題,比如黛玉的結局、湘雲和寶玉的感情,鳳姐的評價等也給出了作者自己的答案。

作者簡介:慕容素衣,本名禹媚,湖南女子。青年暢銷書作者,韓寒“ONE•一個”人氣作者,豆瓣紅人。理想是寫富於性情的文字,過瀟灑自在的生活,交坦蕩有趣的朋友。多篇文章被“人民日報”“十點讀書”“二更食堂”等數十家微信公眾號轉載。著有《時光深處的優雅》《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繁花落盡,素心不改》《生命的烤火者:楊絳傳》等暢銷作品。

# 互 動 時 間 #

你認為林黛玉是怎樣的一個女子?說說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