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生活群中總有人沉默不語,甚至連紅包都不搶,是什麼心態?

同學群、公司群、同事群, 裡面也總會有始終沉默不語, 甚至連紅包都不搶的人。 他們從不聊天, 只有在極其必要的場合, 才偶爾冒一下頭, 旋即又消失不見, 仿佛從來不存在一般。

我十分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心態, 簡單說來, 就是一句話。 道不同, 不相與謀。

在《社交的本質》中, 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將社交分為兩種: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顧名思義, 共情社交的目的, 就是為了獲得情感聯結和情感體驗。

從小到大, 我們經歷的社交大多屬於共情社交。 當我們心智尚未成熟獨立, 抑或遇到挫折、困惑時,

我們需要從這種社交當中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 正因如此, 一個人的心智越成熟, 對共情社交的需求就會越少——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從他處獲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了。

而隨著一個人心智的逐步完善, 他會更加注重社交的效益性, 即功利社交。 一般而言,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有效資訊的交互傳遞, 二是相對平等的價值水準。

功利社交的基本目的, 就是從對方處獲得利益或者幫助。 如果一個人與你差距極大, 既不能與你有效溝通, 又不能給你帶來幫助, 那麼你就會清楚地感覺到, 這個社交關係對你來說毫無價值, 進而出於本能想要捨棄。

而同學、發小這樣的舊社交關係, 也只有在兩個人尚可有效交流的情況下,

才能夠得以維持。 所以實際上, 是那些比你強的朋友悄悄捨棄了你, 而你也在悄悄捨棄那些比你弱的朋友。

才女張愛玲年少時有個最好的朋友, 喚作炎櫻。 炎櫻是個混血兒, 她的父親是一位阿拉伯裔斯里蘭卡人, 在上海開了一家珠寶店。 據說《色戒》中描寫的那家珠寶店, 就是按照炎櫻家店面寫成的。

十八九歲正是挖心掏肺的年紀, 兩個人在港大同窗時, 好得形影不離, 宛如一對雙生子。 然而時過境遷, 隨著境遇的不同, 兩個人也開始漸行漸遠。

張愛玲赴美不久後, 炎櫻也去了美國。 可是炎櫻給張愛玲寫過不少信, 張卻一直沒有回復。 在一封信中, 炎櫻寫到“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 使得你不再理我”。 據說張愛玲是這樣回復的,

“我不喜歡一個人和我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 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人在一生當中始終在成長, 每個階段的想法都可能迥然不同。 如果說少時我們能成為朋友, 也不過是因為恰好進了同一所學校, 同一個班級, 又恰巧都需要情感上的鼓勵和支持。

可是他們之中有的人, 靈魂已經跟不上你的腳步了。 所以, 與其將精力和時間放在沉湎於所謂舊日友情和閒聊扯淡上, 真不如多看幾本書用心充實一下自己。 畢竟, 他們已經不是從前的他們了, 你也不再是從前的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