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點】儒家教育的「三大缺憾」:走向社會之後,我終於被「教育」成了「職場魯蛇」

古人告誡:「人窮別說話, 位卑莫勸人」, 諸如此類諺語極多。

比如「「窮在鬧市無人問, 富在深山有遠親; 不信且看杯中*, 杯杯先敬有錢人」

這顯然是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思想的嬗變

不明此道顯得你不明人情事故的突兀無知, 而精於此道也總感覺有什麼地方「怪怪的」, 不太對勁!

究竟哪裡不對勁呢?原來是不知不覺著了封建「尊卑貴賤」思想束縛的「道兒」:

1、如何謀取利益

《論語·裡仁》子曰:「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於利。 」

《後漢書·韋彪傳》:「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 」

從小被儒家灌輸, 追求利益的都是小人, 都是壞人, 不追求利益, 才能得到別人的敬仰。

所以, 小孩子腦子裡從小就植入了錯誤的資訊, 就是面對自己的利益不懂得如何正確的謀取方法, 羞於談錢。

真正走向社會之後, 談加薪都不好意開口。

非但如此, 我們還從小背《三字經》:「融四歲,

能讓梨。 」

不去爭取自己的利益, 反而要謙讓, 壓抑自己的需求。

所以, 第一步就要彌補這個缺憾, 告訴自己, 我們能夠有策略去謀取自己的利益, 而且還不會被人嘲笑。

「君子有財, 取之有道」, 而不是傻傻的被動等待。

2、如何贏過對手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 梁惠王訴說自己「東敗於齊,

長子*焉;

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的屈辱, 請教孟子如何雪恥。

孟子回答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 省刑罰, 薄稅斂, 深耕易耨。 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長上,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 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 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儒家講究的是「國君好仁, 天下無敵焉。 」

這就意味著, 面對競爭對手, 只是提升自己的道德, 來讓別人心服口服, 而沒有任何的除掉對手的手段, 基本被動挨打。

然而生活中, 職場的競爭, 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仗。

我們可以「知不可爲而不爲」卻不應該, 在自己利益受到侵犯的時候,

還妄想通過「道德」讓對方「心服口服」。

3、如何借助權勢

《孟子·梁惠王下篇》:齊宣王問曰:「湯放桀, 武王伐紂, 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其君, 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 賊義者謂之殘, 殘賊之人, 謂之一夫。 聞誅一夫紂矣, 未聞*君也」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得乎天子為諸侯, 得乎諸侯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 則變置。 犧牲既成, 粢盛既潔, 祭祀以時, 然而旱幹水溢, 則變置社稷。 」

腦子裡都是民貴君輕的思想, 不好的領導就是獨夫民賊, 除掉是可以的。

這讓很多人自認為領導不好, 就可以拍桌子反對。

另外儒家要麼是君臣父子的等級,老老實實的遵守秩序,不敢跨越一步,要麼是直接反對,走在兩個極端,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是借助權勢為自己所用。

所以,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如果不能看懂傳統文化的「三大缺憾」,知道如何爭取自己的利益。

基本上走向社會就是魯蛇,而魯蛇的底層思維邏輯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走向社會就成了韭菜。

所以,權謀教育不是讓人變壞,恰恰是學會維護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

就可以拍桌子反對。

另外儒家要麼是君臣父子的等級,老老實實的遵守秩序,不敢跨越一步,要麼是直接反對,走在兩個極端,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是借助權勢為自己所用。

所以,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就能夠看出來,如果不能看懂傳統文化的「三大缺憾」,知道如何爭取自己的利益。

基本上走向社會就是魯蛇,而魯蛇的底層思維邏輯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走向社會就成了韭菜。

所以,權謀教育不是讓人變壞,恰恰是學會維護自己的合理合法利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