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時代的楷模!4歲喪父半工半讀「千里揹母上大學」畢業後「放棄年薪230萬工作」跑回家鄉當老師:思想上的貧窮比經濟上的更可怕

大多數人都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俗功利中, 難以拒絕誘惑, 不願推卻名利。 如果有一個人, 生活對他已經足夠磨礪, 但他仍然以笑容面對困境, 甚至拒絕了唾手可得的高薪工作, 放棄了「改變命運」的捷徑, 回到了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影響著每一個個體的命運, 他就是最美教師劉秀祥。

劉秀祥是貴州省望謨縣高級實驗中學的副校長, 但他更為人熟知的一個身份, 則是12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學」的主人公。

1986年3月, 劉秀祥出生於望謨縣弄林村, 幼年時父親因病去世, 母親因傷心過度患上了精神疾病, 他快樂無憂的童年就此戛然而止。 小學三年級時, 哥哥姐姐外出謀生, 母親病情加重, 家庭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了劉秀詳稚嫩的雙肩上。

劉秀祥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 「我是‘秀’字輩, 我希望我和母親能夠平平安安, 便給自己取名‘秀祥’」。

年紀輕、體格小, 種不了地,

劉秀祥便將自家的土地轉租給他人, 租金為每年500斤稻穀, 加上村裡發的救濟糧, 他和母親的口糧有了保障。

1995年, 劉秀祥走進學堂, 尚且年幼的他篤定: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這種信念一直支撐著他, 2001年小學畢業考試, 劉秀祥排名全縣第三, 但由於經濟原因未能入讀當時望謨縣最好的中學, 而是以摸底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免費入讀了縣城的一所民辦學校, 並且帶著母親。

初到縣城時沒錢租房, 他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間棚子, 屋前空地上挖個坑, 架上鐵鍋, 便是廚房。

國中三年, 劉秀祥放學後就去拾荒, 週末則四處打零工, 這樣每週能掙20多元, 勉強維持母子倆的生活。

國中畢業後, 劉秀祥考入了安龍縣第一中學,

他帶著母親離開望謨, 繼續求學之路。 雖自詡為「da不歹匕的小強」, 他仍第一次感到了恐懼和害怕, 「一切都是陌生的, 沒有認識的人, 也不熟悉環境」。

初到安龍, 劉秀祥身上只有600多元錢, 那是他和老鄉去遵義修水電站掙的, 但這並不足以讓他租下一間房屋居住。

無奈之下, 他以每年200元的價格, 租下了農戶家閒置的豬圈。 豬圈四面通透, 他找來編織袋遮擋起來——就是家了。

和國中時一樣, 劉秀祥依舊一邊努力學習, 一邊利用課餘時間賺錢維持生計, 他累並憧憬著。

但命運卻再次「捉弄」了他, 大學聯考前一周, 劉秀祥病倒, 最終以6分之差落榜了。

大學聯考的失利讓劉秀祥內心滿是絕望, 甚至想過輕生。 然而翻看從前日記本裡的一句話讓他又看到了希望:「當你抱怨沒有鞋穿時, 回頭一看, 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跟那些孤兒相比, 我至少還有母親, 只要她在, 我就有家。 」劉秀祥說, 回家後能叫一聲「媽」, 他就覺得很幸福。

他決定再戰大學聯考, 並說服一家私立學校的校長接收他入校複讀。

2008年,

劉秀祥考入臨沂大學(原臨沂師范學院), 拿到通知書後, 他抱著母親大哭一場。 當年9月, 他再次帶著母親北上山東求學。

世界以痛吻他, 但他卻報之以歌。

拒絕55萬人民幣年薪,夢想比錢更重要

2008年,劉秀祥考上了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千里揹母上大學」的事蹟,被當地多家媒體報導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許多人認為,劉秀祥能依靠自己在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母親好好生活,或許就是故事最好的結尾。這曾經也是劉秀祥給自己生活的規劃:「畢業後在山東工作,讓媽媽不用再漂泊,不再回到貧窮的家鄉。」

劉秀祥說自己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當年自己帶媽媽上學的報導被媒體報導後,他發現學校的報刊都是自己和媽媽的照片,於是花了幾百元人民幣全部買了下來,「不希望別人同情我,很多人要給我資助,我也拒絕了。一個人活著不應該是讓人同情,讓人可憐,活著是應該讓人可親、可敬、可佩」。

上學期間,劉秀祥靠著發傳單、擺地攤、做家教賺的錢供自己和媽媽生活,每個月還給自己國中撿回收認識的三個弟弟妹妹寄錢,供他們讀書。在校期間,他收穫了道德模范提名獎「自強之星」等榮譽。

當年畢業後,曾有公司給劉秀祥開出年薪55萬元人民幣(約新臺幣230萬)的優渥條件,但劉秀祥卻拒絕了。

他說當時是感覺到因為自己揹母上大學的事情被公開,引發人們關注,給其開出年薪55萬元人民幣的企業是在同情他。

當時的他出於自尊心拒絕了企業 「同情」的行為,但如果現在讓他倒回去選,他會比以前更加堅定。「如果我是自己應聘上的,我會去,但如果是因為我是帶著媽媽上學的小男孩所以你給我這份工作,我不要。」

隨後,劉秀祥在當地一家保險公司找到了工作,月薪一萬二人民幣(約新臺幣5萬1),上級對他非常重視,還許諾將會培養他到管理層。

但劉秀祥資助的妹妹要放棄學業的消息,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她國三畢業,選擇不再讀書。其實當時我學費都寄給她了,我告訴她一定要讀書。就是因為她不讀書,所以我最後選擇回到了家鄉。」

因為這個事情讓劉秀祥深刻意識到:錢和夢想,究竟哪個更重要?「我想到了我自己,如果沒有夢想,那麼人生那麼多道坎,我早就倒下了,是夢想在支撐著我。」

劉秀祥希望通過自己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影響別人。

深信知識改變命運

回到家鄉後,劉秀祥考取了當地一所學校的老師。但現實跟他想象的總有差別。他回憶,當時考試合計總分700分,進他們學校的學生,高的300多分,低的100多分,基本來者不拒。「吞雲吐霧、玩遊戲、沉迷網路,他們的臉上寫滿兩個字:迷茫。」

為了點燃學生們的夢想,從不願提及過去的劉秀祥,開始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學生。他帶著學生去自己曾經生活的土屋,給孩子作勵志演講,他總是用同樣一句話結束自己的演講:「相信奮鬥的力量。」

因為這是他自身經歷的寫照。

當年生活的重擔壓在肩上,求學的辛酸可想而知,但劉秀祥始終堅強,從未放棄奮鬥。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就利用空閒時間上山挖藥材、做零工的方式賺母親的藥費和兩人的生活費。劉秀祥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第一次大學聯考前,劉秀祥由於營養不良與身體超負荷運轉病倒了,以6分之差落榜。

失利的他也曾想過絕路,當他回顧自己過去時,看到自己在日記上寫下的一句話:「當你抱怨沒有鞋穿時,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決定再次參加考試,第二年,劉秀祥參加考試,終於如願以償,考上了山東臨沂師范學院。之後的故事,大家也都清楚了。

劉秀祥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帶給學生們向上的動力。「我們都是大山深處的人,你可以在網上隨時找到我的存在,當你想放棄的時候,祥哥永遠都在那個地方。」

改變並不容易,尤其是在一個窮鄉僻壤,當地對義務教育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在教學之餘,劉秀祥利用假期進行家訪,騎著機車走遍了全縣的15個鄉鎮、街道,騎壞了8輛機車,給當地老鄉和學生做思想工作。在過去八年時間裡,在劉秀祥的幫助下,全縣共有17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一開始,劉秀祥把自己的錢拿給貧困學生,後來,他找同事借、找當地的小老闆借,再後來,他充分發揮自己在外的人脈關係,整合資源。「一開始別人找我作演講,我不要錢,後來我要錢了,但錢不給我,我要求一場演講必須資助兩個學生,效果很好。有的時候我一天能講三場,那麼那一天就有6個學生能夠得到資助。」

「有一個女孩讀高二,放棄學業。我去了他家8次,都沒有說通。家長說沒錢,我說我出;家長還是不同意,說女孩是嫁出去的,讀書沒用。最後女孩去電子廠做了一年工,收入也不理想,終於找到我願意繼續讀書。我很後悔,如果當時我再堅持去第9次,也許她就不用受這一年的苦。」

現在的劉秀祥,已經是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他資助學生、宣傳教育,傳遞著愛與溫暖。劉秀祥始終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思想上的貧窮比經濟上的貧窮更可怕、更害人。

他最常對學生說的,就是「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走出去,現在條件艱苦一點,不要怕,只要有夢想,有行動,未來一定會更加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為家人和家鄉」。

當地的數據也印證了劉秀祥的努力,很多孩子成為了他們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劉秀祥,也活成了一個可親、可敬、可佩的人,這,就是奮鬥的力量。

拒絕55萬人民幣年薪,夢想比錢更重要

2008年,劉秀祥考上了山東臨沂師范學院,「千里揹母上大學」的事蹟,被當地多家媒體報導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當時許多人認為,劉秀祥能依靠自己在城市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母親好好生活,或許就是故事最好的結尾。這曾經也是劉秀祥給自己生活的規劃:「畢業後在山東工作,讓媽媽不用再漂泊,不再回到貧窮的家鄉。」

劉秀祥說自己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當年自己帶媽媽上學的報導被媒體報導後,他發現學校的報刊都是自己和媽媽的照片,於是花了幾百元人民幣全部買了下來,「不希望別人同情我,很多人要給我資助,我也拒絕了。一個人活著不應該是讓人同情,讓人可憐,活著是應該讓人可親、可敬、可佩」。

上學期間,劉秀祥靠著發傳單、擺地攤、做家教賺的錢供自己和媽媽生活,每個月還給自己國中撿回收認識的三個弟弟妹妹寄錢,供他們讀書。在校期間,他收穫了道德模范提名獎「自強之星」等榮譽。

當年畢業後,曾有公司給劉秀祥開出年薪55萬元人民幣(約新臺幣230萬)的優渥條件,但劉秀祥卻拒絕了。

他說當時是感覺到因為自己揹母上大學的事情被公開,引發人們關注,給其開出年薪55萬元人民幣的企業是在同情他。

當時的他出於自尊心拒絕了企業 「同情」的行為,但如果現在讓他倒回去選,他會比以前更加堅定。「如果我是自己應聘上的,我會去,但如果是因為我是帶著媽媽上學的小男孩所以你給我這份工作,我不要。」

隨後,劉秀祥在當地一家保險公司找到了工作,月薪一萬二人民幣(約新臺幣5萬1),上級對他非常重視,還許諾將會培養他到管理層。

但劉秀祥資助的妹妹要放棄學業的消息,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她國三畢業,選擇不再讀書。其實當時我學費都寄給她了,我告訴她一定要讀書。就是因為她不讀書,所以我最後選擇回到了家鄉。」

因為這個事情讓劉秀祥深刻意識到:錢和夢想,究竟哪個更重要?「我想到了我自己,如果沒有夢想,那麼人生那麼多道坎,我早就倒下了,是夢想在支撐著我。」

劉秀祥希望通過自己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影響別人。

深信知識改變命運

回到家鄉後,劉秀祥考取了當地一所學校的老師。但現實跟他想象的總有差別。他回憶,當時考試合計總分700分,進他們學校的學生,高的300多分,低的100多分,基本來者不拒。「吞雲吐霧、玩遊戲、沉迷網路,他們的臉上寫滿兩個字:迷茫。」

為了點燃學生們的夢想,從不願提及過去的劉秀祥,開始用自己的故事激勵學生。他帶著學生去自己曾經生活的土屋,給孩子作勵志演講,他總是用同樣一句話結束自己的演講:「相信奮鬥的力量。」

因為這是他自身經歷的寫照。

當年生活的重擔壓在肩上,求學的辛酸可想而知,但劉秀祥始終堅強,從未放棄奮鬥。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就利用空閒時間上山挖藥材、做零工的方式賺母親的藥費和兩人的生活費。劉秀祥聰明好學,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第一次大學聯考前,劉秀祥由於營養不良與身體超負荷運轉病倒了,以6分之差落榜。

失利的他也曾想過絕路,當他回顧自己過去時,看到自己在日記上寫下的一句話:「當你抱怨沒有鞋穿時,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他決定再次參加考試,第二年,劉秀祥參加考試,終於如願以償,考上了山東臨沂師范學院。之後的故事,大家也都清楚了。

劉秀祥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帶給學生們向上的動力。「我們都是大山深處的人,你可以在網上隨時找到我的存在,當你想放棄的時候,祥哥永遠都在那個地方。」

改變並不容易,尤其是在一個窮鄉僻壤,當地對義務教育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在教學之餘,劉秀祥利用假期進行家訪,騎著機車走遍了全縣的15個鄉鎮、街道,騎壞了8輛機車,給當地老鄉和學生做思想工作。在過去八年時間裡,在劉秀祥的幫助下,全縣共有17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一開始,劉秀祥把自己的錢拿給貧困學生,後來,他找同事借、找當地的小老闆借,再後來,他充分發揮自己在外的人脈關係,整合資源。「一開始別人找我作演講,我不要錢,後來我要錢了,但錢不給我,我要求一場演講必須資助兩個學生,效果很好。有的時候我一天能講三場,那麼那一天就有6個學生能夠得到資助。」

「有一個女孩讀高二,放棄學業。我去了他家8次,都沒有說通。家長說沒錢,我說我出;家長還是不同意,說女孩是嫁出去的,讀書沒用。最後女孩去電子廠做了一年工,收入也不理想,終於找到我願意繼續讀書。我很後悔,如果當時我再堅持去第9次,也許她就不用受這一年的苦。」

現在的劉秀祥,已經是望謨縣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他資助學生、宣傳教育,傳遞著愛與溫暖。劉秀祥始終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思想上的貧窮比經濟上的貧窮更可怕、更害人。

他最常對學生說的,就是「我能走出去,大家也一定能走出去,現在條件艱苦一點,不要怕,只要有夢想,有行動,未來一定會更加的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為家人和家鄉」。

當地的數據也印證了劉秀祥的努力,很多孩子成為了他們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

劉秀祥,也活成了一個可親、可敬、可佩的人,這,就是奮鬥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