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經讓兩萬醫生說「舒服」的惡魔,帶來了中國第一大癌

在中國, 每年大約有78.7萬人得上肺癌, 63.1萬人因肺癌喪失生命。 在所有惡性腫瘤裡, 肺癌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是第一名。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肺癌的致癌物多種多樣, 其中有一些我們非常熟悉, 還有一些我們十分常見, 但你可能意識不到。

1、吸煙:這可能是你最熟悉的、也是最常見的肺癌危險因素。

2、室內污染:裝修污染、氡氣(一種放射性氣體)、石棉(一種常見的防火材料)等, 都會大大增加肺癌的風險。 另外, 在室內燃煤(取暖或做飯等), 也是非常明確的致癌因素。

3、室外空氣污染:比如霧霾、化工污染等, 是 I 類致癌物,

對人類有明確的致癌風險。

4、慢性肺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今天的5月31日, 是第34個世界無煙日, 我們說說煙草這件事兒。

1

人類使用煙草已經有超過500年的時間,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 煙草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開來。

但人類對肺癌的認識, 則是19世紀之後才逐漸開始的。

起初人們並沒有想到肺癌和煙草之間有什麼關係, 但從一開始, 人們就似乎發現鼻煙和肺癌之間存在相關性, 得了肺癌的人, 常常有很多年的吸鼻煙歷史。

但鼻煙並不是一個容易「流行」的商品, 它生產速度不快, 保存和使用起來都不方便, 價格也稍微昂貴, 因此, 肺癌也沒有成為特別普遍的問題。 在當時, 影響全人類的健康頭號大事, 還是感染和傳染病。

2

直到19世紀末期, 捲煙機開始走上了影響全人類健康的道路。 煙草生產的速度大幅提升, 過濾嘴、烤煙等技術的改進也讓煙變得更「適口」。

為了打消人們對煙草的顧慮, 煙草巨頭們開始在廣告行銷中「動手腳」。 煙草公司為醫生們發放煙草, 並收集他們的主觀回饋, 最後說——

「20679名醫生覺得這煙沒有刺激性, 保護嗓子不咳嗽」。

另一項廣告也不甘示弱, 但沒有這麼多資料——

「更多醫生選擇XX牌的煙」

這事兒現在看起來離譜, 但上個世紀的人們, 還並不清楚這一點。

3

1956年, 世界頂級的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BMJ)刊登了一篇轟動性的文章。

文章的標題, 直接翻譯一下, 叫做「肺癌和其他死亡原因與吸煙有關」。

這是醫生們首次通過可靠的統計坐實了煙草和肺癌的關係。 吸煙比不吸煙更容易得肺癌, 肺癌患者通常有吸煙史。

煙草公司的「健康牌」, 自此開始消退。 煙草的行銷,

也逐漸走向影響流行文化、塑造成功人士形象等方面。

4

人們對煙草的認知走上了正軌, 但是, 它的「流毒」, 還在源源不斷地傷害人類, 並直接把肺癌扶上了「中國第一癌」的位置。

中國疾控中心在《2018年中國成人煙草調查》中指出, 我國15歲及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6.6%。 其中, 男性為50.5%, 女性為2.1%, 農村為28.9%, 城市為25.1%。

簡單總結一下, 超過一半中國成年男性吸煙。

更可怕的是, 非吸煙者的二手煙暴露率為68.1%。 即使不吸煙, 也有近七成人, 被二手煙持續傷害著。

二手煙是其他人吸煙時的煙霧。 即使在室內設置了專門的吸煙區, 煙霧也會隨著空氣流動而四處擴散。 中國在2011年修訂《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新增加「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等規定, 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但時至今日,室內公共場所吸煙仍然十分常見。

三手煙則是有人吸煙後,煙草的致癌物在環境表面長時間殘留。它可以殘留在衣服、牆壁、車輛內飾等地方,讓人更加防不勝防。

三手煙沒有明確的統計,但幾乎所有公共場合,都有三手煙的風險。

5

最後,給大家幾個小小的建議,這可能讓你的孩子們不再受到煙草的損害:

1、在任何時候提到煙時,說「煙」或者「煙草」,絕對不要說「香煙」。

2、如果已經有吸煙,任何時候開始戒煙都不算晚。

3、禁止客人在家裡吸煙,不帶孩子去禁煙不嚴格的公共場所。

4、警惕煙草在流行文化中的傳播,它不是一個「先鋒的、前衛的」標誌。特別是年輕女性吸煙者中,文化的因素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但時至今日,室內公共場所吸煙仍然十分常見。

三手煙則是有人吸煙後,煙草的致癌物在環境表面長時間殘留。它可以殘留在衣服、牆壁、車輛內飾等地方,讓人更加防不勝防。

三手煙沒有明確的統計,但幾乎所有公共場合,都有三手煙的風險。

5

最後,給大家幾個小小的建議,這可能讓你的孩子們不再受到煙草的損害:

1、在任何時候提到煙時,說「煙」或者「煙草」,絕對不要說「香煙」。

2、如果已經有吸煙,任何時候開始戒煙都不算晚。

3、禁止客人在家裡吸煙,不帶孩子去禁煙不嚴格的公共場所。

4、警惕煙草在流行文化中的傳播,它不是一個「先鋒的、前衛的」標誌。特別是年輕女性吸煙者中,文化的因素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