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影視»正文

人物▕為什麼姜文會被誤讀?從馬丁·斯科塞斯到昆汀,看看他們怎麼說?

姜文的新片《邪不壓正》宣佈定檔7月13日, 不久之後, 許知遠對話姜文的《十三邀》節目播出, 近期也被刷了屏。

這期訪談節目, 讓觀眾瞭解到一個更真實的姜文,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這全篇內容, 是建立在一個“誤讀”的基礎上, 大眾對姜文的“誤讀”。

大眾眼中的姜文是怎樣的?姜文自己又是如何應對?在許知遠這位“偏見藝術家(自評)”的發問中, 這次訪談是一次個性與共性的全方位碰撞, 卻看起來卻莫名的有趣, 有視頻有真相。

姜文:“你們對我有多大誤解?”

大家為什麼會“誤解”姜文?其實從他對從拍攝《邪不壓正》的緣起就能看出。

《邪不壓正》, 電影改編自張北海的《俠隱》。 姜文表示:“這就是一個李小龍在卡薩布蘭卡的故事。 ”

然而, 姜文對《俠隱》的初步印象:

“這東西(電影背景), 怎麼是我們家(內務部街11號)那邊的事兒......它不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離我那麼近——裡邊很多東西, 是立刻能聞到的——《俠隱》離我有點遠......《俠隱》去掉俠, 我覺得人最重要, 俠不俠的那事, 反正是吹出來的。 ”

這樣的回答, 其實很“姜文”。 因為他就是在拍攝自己身邊的故事, 老北平的往事, 有那麼點傳奇、也有那麼點傳統, 終究是拍攝自己內心的感受, 包括前幾部作品的也是一樣。

但正因為姜文自成一派的電影風格, 以及容納於其中的獨特見解, 才會被觀眾過度解讀, 解讀出五花八門的形狀,

最終成了“羅生門”。

喜歡民國故事?偏愛傳統?是一名“時代的反叛者”?是一位“行走的荷爾蒙”?並不是這樣, 姜文對這些問題都一一作了解釋。

就像訪談中許知遠問姜文“你覺得你身上有反叛的特性嗎?”“我有嗎?我覺得我很正常。 ”

“危險會給時空帶來特別大的魅力, 您的日常危險是什麼?”姜文回答曰“起床啊”, 就是這樣簡單, 原因很通俗:“違背自己的意願”, 姜文直言自己是那種很“慵懶”的人, 到了工作時候不得不起床, 跟我們大家簡直一樣:“這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危險”。

如此對話, 很多很多。 但關鍵在於, 姜文對生活的感受力與自我的忠實:“他們對我作品的看法, 其實跟我沒關係, 他們是在表達自己而已;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 但我對我的作品堅信無比。

這句話的內涵就是:作為一名創作者, 需要去表達自我的困境, 而且你只能聽從自我內心的聲音, 別人的看法只是在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 與作品本身無關。 不要害怕被誤解, 所以要寫一個故事, 讓人們認可你的故事。

姜文所表現出來的學識和涵養, 讓人敬佩, 已經遠遠超出一名電影導演的身份。 他的閱歷和見解太豐富了, 所以才會被大眾所“誤讀”。

用訪談中的一句話“人生就是建立在誤讀之上的。 ”

這才是真正的姜文啊。 從不拐外抹角, 真誠、單純、直接、真性情、懂電影, 擁有自成體系與嚴謹的邏輯, 驕傲與謙虛的矛盾統一體。

或許從一篇訪談節目, 瞭解姜文還是有夠片面, 不妨我們繞開這段訪談, 從另一方向去瞭解姜文,

那就是姜文的朋友們, 對他如何評價。

朋友圈:他們眼中的姜文

關於姜文的朋友圈, 網上很多文章去扒姜文的朋友們, 最後得出結論就是姜文結交面很廣, 有很多超級牛逼的朋友, 而且能跟這些人交上朋友的人, 也非等閒之輩。

其實從姜文這些朋友的名單中, 大眾就可以看到姜文本人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再結他們對姜文的一些評價, 得以更深入地瞭解姜文。

君子之交:彼得·海斯勒

“他喜歡關於電影的所有”

美國著名記者彼得·海斯勒, 當年我從一本電影雜誌上看到了他所著的《姜文和混沌的西部》的節選翻譯, 這篇文章, 是第一次對姜文立體的剖析。

這是彼得·海斯勒在姜文拍攝《天地英雄》時的對他的採訪,

訪談內容劍走偏鋒, 除了一些歷史觀方面的問題, 更多的是深入到姜文日常生活和對電影的看法, 包括姜文喜歡羅伯特·德尼祿, 喜歡馬丁·西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也談到了中國西部片與美式西部片的異同, 還有自己的母親等等。

最後一句話, 令人印象深刻:

“我離不開拍電影, 就像我離不開煙一樣。 ”起初, 我不太肯定他的意思:是對電影製作成癮, 亦或是一項被要求節制的必須物品, 還是一個職業…….但隨後我注意到他的笑容:在他那張線條硬朗的臉上, 我第一次看到了如此溫柔的模樣。 他喜歡關於電影的所有。

這讓我對姜文的印象改變了看法:一個單純愛電影至深的人, 一個隨性且敏感的人。 有著自己的理想, 與現實存在矛盾卻看得很明白的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我們的道路。有些人想從我們自身的傳統中尋找,而其他的人想從外面的世界中獲得。這樣的辯論如今還在繼續。”

此時的姜文像個哲學家。

莫逆之交:昆汀·塔倫蒂諾

“我告訴你我家鑰匙在哪”

姜文與昆汀之間的友情,早期常見於各類報導,最初我也是很納悶,這兩位風格和路數甚至品味不太一樣的二位(我們都知道昆汀喜歡香港動作片,但姜文就不一定了),如何能成為朋友?

直到我後來看了《讓子彈飛》才明白,風格甚至品味都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姜文和昆汀對電影世界觀自主性的塑造和對電影的態度,他們都喜歡電影,且都是開拓者般的存在。

二人相識于《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劇組,當時昆汀的《低俗小說》剛拍完,未曾獲獎,相對算是“無名之輩”,而姜文當時已經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演員了。但兩個人卻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多年之後姜文談起昆汀曾言:

“我見過他,人非常可愛,非常聊得來,好吃,好聊,好喝大了吹牛逼,摟脖子搓後脊樑,說去美國找我去。我說你不在怎麼辦?我不在你也要找我,我們家鑰匙在哪哪哪磚頭底下。”

這恐怕就是影迷之間的趣味相投了,為了喜愛的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所創作的獨特影像世界裡,而且單純的要命,就是那份愛電影的童真,不是嗎?

還別說,姜文與昆汀,還真有些類似。

志同道合:馬丁·西科塞斯與沃克爾·施隆多夫

“姜文跟我是哥們!”

這兩位可以放到一起說,他們都與姜文相識較早,是姜文的良師益友,成名之後姜文也投桃報李。

姜文不止一次表達過對馬丁·西科塞斯的欣賞,《憤怒的公牛》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姜文與馬丁·西科塞斯第一次相見是在1991年,姜文受美國有關機構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其中包括去斯科塞斯片場探班。

當天拍攝結束後,與姜文一見如故的斯科塞斯,邀請他去最好的義大利餐廳晚飯,席間姜文給他講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拍攝想法,也表達了對初當導演及故事把握的一些擔心,聽得入神的斯科塞斯毫不猶豫地鼓勵他: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Just do it”。

因為馬丁在姜文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那種不遺餘力地追求電影語言的探索精神。作為鼓勵,馬丁·斯科塞斯也給姜文寄來《計程車司機》的分場大綱及許多片場手記作為禮物。姜文正是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鼓勵之下,拍攝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也開啟了兩人長達20多年的友誼。

姜文與《鐵皮鼓》的導演沃克爾·施隆多夫同樣相識于《陽光燦爛的日子》期間。當時該片因為資金短缺無法完成後期混錄,德國影人讓·路易將該片推薦給在德國擁有後期製作廠牌的大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興奮的施隆多夫看完樣片對姜文只說了一句話“來我這兒吧”,他以名義上購買影片德國發行權的方式,給予了《陽光燦爛日子》所需的最後一筆資金支持。

多年之後,施隆多夫回憶道:“姜文給我的感覺是特別有使命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我看見馬小軍躲在床底偷看美女的那一幕時,第一反應就是,哇,姜文跟我是哥兒們!”

其實,這就是咱們老生常談的“慧眼識珠”,從側面反映年輕的姜文的才華和對電影的敏銳態度。

如今,他們的友情依然在繼續,記得《讓子彈飛》在法國中法電影節放映,姜文參加關鍵見面會,卻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矍鑠的施隆多夫。“你怎也來了?”是他們互相問候的第一句話,握手擁抱之後暢談多時。

而到了拍《一步之遙》的時候,斯科塞斯給姜文看了還在後期剪輯的《雨果》,興沖沖地對姜文說:“我想試試3D和特效能給電影帶來什麼。”,並且將自己的特效團隊介紹給了籌拍《一步之遙》的姜文。很顯然的,斯科塞斯欣賞姜文,姜文電影獨特的風格鏡頭下對社會和故事的剖析,充滿了雄性、浪漫的氣質,這一切都讓這位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相當欣賞。

看到了吧,姜文與馬丁·西科塞斯和沃爾克·施隆多夫會成為朋友不是偶然,他們對待電影藝術的態度,以及在創作上的理念和堅持,是促成友情的關鍵。所以不必擔心遺忘,真正才華的會被發現,真正的友情,真正的志同道合,也如同陽光,永遠都在那裡。

相見恨晚:羅伯特·德尼祿

“中國最想合作的導演就是姜文。”

姜文與羅伯特·德尼祿密會的事情,當時一度成為了娛樂新聞的八卦,德尼祿看了《讓子彈飛》的粗剪,姜文則在慕田峪長城的烽火臺上設宴為德尼祿慶生。

這兩位其實屬於惺惺相惜的類型。羅伯特·德尼祿曾在一篇訪談中表示,在中國最想合作的導演就是姜文,而姜文最愛的電影《憤怒的公牛》之一也是由羅伯特·德尼祿主演。所以當德尼祿來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讓子彈飛》,看罷之後對該片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並用了三個詞來形容:“驚險、幽默、傳奇”。

能讓羅伯特·德尼祿欣賞的導演,真的不多,姜文算一個。

死黨:王朔

“中國需要這麼個人”

當然,除了一些外國知名大咖們,國內一些演藝界的朋友們,對姜文自然也是毫無保留,比如王朔。姜文與王朔,同為混跡京城的老炮,二者是莫逆之交,兩人互相調侃,早已成為業績佳話。但論到對姜文的評價,用王朔的話來形容:“中國需要有這麼個人。”

這一句就足夠了,而一向尖銳的王朔在說完這句話之後,還不忘補充道:“類型片導演不管多麼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薑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旗幟鮮明的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

多年至交:洪晃

“他特真誠一個人”

姜文與洪晃曾經做過鄰居,在《一步之遙》中,曾發毒誓“再也不演電影”的洪晃破例參演了該片,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是朋友,而且在訪談中,洪晃形容姜文為:“不是一個會將就的人、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一個真誠的人。”

沒有什麼人比一位多年老友更瞭解姜文的了,三種“人”,概括了姜文的真實一面。而且洪晃還闢謠了關於“霸氣”的謠言:“不對演員凶,很會啟發人。”還舉個一個形象的例子:

“姜文在吃飯的時候他要覺得有人說話不對勁兒的話,他絕對不會甩脾氣啊,他不是會耍大牌的那種人,他會說,我還有點事兒,姐姐們我先走了,他就會先走掉,他特真誠的一個人。很堅持自己的原則。”

從這些來自朋友的評價,再到如今《十三邀》,姜文明明就是彼得·海斯勒口中的那位“談到電影時,臉上掛著笑容,很溫柔”的電影導演,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沒變。

就因為那麼多媒體用放大鏡盯著姜文,有點像上海大世界裡那個哈哈鏡,這個人被放大的過程中就真的被扭曲了。

姜文的另一種人生

“對生活沒招才去假造一個生活”

其實所有的“誤讀”,都是源自他人,姜文對此倒是看得很開,因為他忠於自己,而且被“誤讀”的人生才是豐富多彩的:

“因為你不是上帝,反而你一直在誤讀吧。然後上帝看著你們這幫誤讀的人,從生到死,一波走後再來一波,他挺幸災樂禍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現我們了,上帝已經樂半天了。”

最後姜文談到了自己的人生、他對生活的感受力:

“不會生活。我覺得說好聽叫搞創作,說不好聽就是對生活沒招才去假造一個生活。”

但姜文並不是在否定現實,姜文在對自己的作品不斷創作和修改過程中,好似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否定、一種懷疑。 但當創作的過程完成之後,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正規,太陽照常升起。

創作中的姜文,把自己隱藏起來,隱藏在了自己創作的影像世界中:“我一直在尋找我(人生)該演的劇本”

而創作之余的姜文呢?就像許知遠問道“那你想過怎樣的人生?”這裡姜文老師回答是這樣的:

我到老了主動就撤了,找一個地方。我最想幹的可能還有三件事:寫小說,想怎麼寫怎麼寫,誰甭管我接不接地氣,都沒有,只要我高興。胡編亂造自己的三種自傳,當然自傳可能跟我沒關係了,假裝叫自傳。

然後作一首曲子。我不識譜,但我特想寫一首曲子,因為腦子裡老有音樂,有時候能唱出來,有時候唱不出來。這就是我跟作曲特別難合作的一點,我腦子裡有一段曲,已經在那,就對不上,就特別搓火。

剩下就是一個畫點眼前能看見的東西,我覺得我老年就比較充實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回答很“姜文”,用戲謔的方式把人生這樣的大命題做消解,舉重若輕,而且依然是以“創作者”的身份,他,停不下來。

姜文就是這樣的人,純粹,真實,對周遭的一切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控制力。在敏感和矛盾中成長,形成了自成的體系與嚴謹的邏輯,驕傲與謙虛,霸氣與含蓄並存的人格。

這才是姜文。

近期熱評

舊作回顧

經典佳片

電影文酷

這裡是科幻、恐怖、奇幻電影的世界,在這裡小夥伴們會看到各種科幻、恐怖電影的各類文章,當然少不了最拿手的影評,主流與非主流,重口味VS小清新,這裡都有。

dreamcrowfilm

與現實存在矛盾卻看得很明白的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我們的道路。有些人想從我們自身的傳統中尋找,而其他的人想從外面的世界中獲得。這樣的辯論如今還在繼續。”

此時的姜文像個哲學家。

莫逆之交:昆汀·塔倫蒂諾

“我告訴你我家鑰匙在哪”

姜文與昆汀之間的友情,早期常見於各類報導,最初我也是很納悶,這兩位風格和路數甚至品味不太一樣的二位(我們都知道昆汀喜歡香港動作片,但姜文就不一定了),如何能成為朋友?

直到我後來看了《讓子彈飛》才明白,風格甚至品味都不是問題,最重要是姜文和昆汀對電影世界觀自主性的塑造和對電影的態度,他們都喜歡電影,且都是開拓者般的存在。

二人相識于《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劇組,當時昆汀的《低俗小說》剛拍完,未曾獲獎,相對算是“無名之輩”,而姜文當時已經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演員了。但兩個人卻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多年之後姜文談起昆汀曾言:

“我見過他,人非常可愛,非常聊得來,好吃,好聊,好喝大了吹牛逼,摟脖子搓後脊樑,說去美國找我去。我說你不在怎麼辦?我不在你也要找我,我們家鑰匙在哪哪哪磚頭底下。”

這恐怕就是影迷之間的趣味相投了,為了喜愛的事業,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所創作的獨特影像世界裡,而且單純的要命,就是那份愛電影的童真,不是嗎?

還別說,姜文與昆汀,還真有些類似。

志同道合:馬丁·西科塞斯與沃克爾·施隆多夫

“姜文跟我是哥們!”

這兩位可以放到一起說,他們都與姜文相識較早,是姜文的良師益友,成名之後姜文也投桃報李。

姜文不止一次表達過對馬丁·西科塞斯的欣賞,《憤怒的公牛》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姜文與馬丁·西科塞斯第一次相見是在1991年,姜文受美國有關機構邀請赴美參觀訪問,其中包括去斯科塞斯片場探班。

當天拍攝結束後,與姜文一見如故的斯科塞斯,邀請他去最好的義大利餐廳晚飯,席間姜文給他講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拍攝想法,也表達了對初當導演及故事把握的一些擔心,聽得入神的斯科塞斯毫不猶豫地鼓勵他: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Just do it”。

因為馬丁在姜文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影子,那種不遺餘力地追求電影語言的探索精神。作為鼓勵,馬丁·斯科塞斯也給姜文寄來《計程車司機》的分場大綱及許多片場手記作為禮物。姜文正是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鼓勵之下,拍攝了《陽光燦爛的日子》,也開啟了兩人長達20多年的友誼。

姜文與《鐵皮鼓》的導演沃克爾·施隆多夫同樣相識于《陽光燦爛的日子》期間。當時該片因為資金短缺無法完成後期混錄,德國影人讓·路易將該片推薦給在德國擁有後期製作廠牌的大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興奮的施隆多夫看完樣片對姜文只說了一句話“來我這兒吧”,他以名義上購買影片德國發行權的方式,給予了《陽光燦爛日子》所需的最後一筆資金支持。

多年之後,施隆多夫回憶道:“姜文給我的感覺是特別有使命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我看見馬小軍躲在床底偷看美女的那一幕時,第一反應就是,哇,姜文跟我是哥兒們!”

其實,這就是咱們老生常談的“慧眼識珠”,從側面反映年輕的姜文的才華和對電影的敏銳態度。

如今,他們的友情依然在繼續,記得《讓子彈飛》在法國中法電影節放映,姜文參加關鍵見面會,卻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了矍鑠的施隆多夫。“你怎也來了?”是他們互相問候的第一句話,握手擁抱之後暢談多時。

而到了拍《一步之遙》的時候,斯科塞斯給姜文看了還在後期剪輯的《雨果》,興沖沖地對姜文說:“我想試試3D和特效能給電影帶來什麼。”,並且將自己的特效團隊介紹給了籌拍《一步之遙》的姜文。很顯然的,斯科塞斯欣賞姜文,姜文電影獨特的風格鏡頭下對社會和故事的剖析,充滿了雄性、浪漫的氣質,這一切都讓這位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相當欣賞。

看到了吧,姜文與馬丁·西科塞斯和沃爾克·施隆多夫會成為朋友不是偶然,他們對待電影藝術的態度,以及在創作上的理念和堅持,是促成友情的關鍵。所以不必擔心遺忘,真正才華的會被發現,真正的友情,真正的志同道合,也如同陽光,永遠都在那裡。

相見恨晚:羅伯特·德尼祿

“中國最想合作的導演就是姜文。”

姜文與羅伯特·德尼祿密會的事情,當時一度成為了娛樂新聞的八卦,德尼祿看了《讓子彈飛》的粗剪,姜文則在慕田峪長城的烽火臺上設宴為德尼祿慶生。

這兩位其實屬於惺惺相惜的類型。羅伯特·德尼祿曾在一篇訪談中表示,在中國最想合作的導演就是姜文,而姜文最愛的電影《憤怒的公牛》之一也是由羅伯特·德尼祿主演。所以當德尼祿來到北京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讓子彈飛》,看罷之後對該片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並用了三個詞來形容:“驚險、幽默、傳奇”。

能讓羅伯特·德尼祿欣賞的導演,真的不多,姜文算一個。

死黨:王朔

“中國需要這麼個人”

當然,除了一些外國知名大咖們,國內一些演藝界的朋友們,對姜文自然也是毫無保留,比如王朔。姜文與王朔,同為混跡京城的老炮,二者是莫逆之交,兩人互相調侃,早已成為業績佳話。但論到對姜文的評價,用王朔的話來形容:“中國需要有這麼個人。”

這一句就足夠了,而一向尖銳的王朔在說完這句話之後,還不忘補充道:“類型片導演不管多麼成功都是可以代替的,而老薑是一個有自己態度且旗幟鮮明的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 ”

多年至交:洪晃

“他特真誠一個人”

姜文與洪晃曾經做過鄰居,在《一步之遙》中,曾發毒誓“再也不演電影”的洪晃破例參演了該片,至於原因,很簡單,因為是朋友,而且在訪談中,洪晃形容姜文為:“不是一個會將就的人、一個非常有原則的人、一個真誠的人。”

沒有什麼人比一位多年老友更瞭解姜文的了,三種“人”,概括了姜文的真實一面。而且洪晃還闢謠了關於“霸氣”的謠言:“不對演員凶,很會啟發人。”還舉個一個形象的例子:

“姜文在吃飯的時候他要覺得有人說話不對勁兒的話,他絕對不會甩脾氣啊,他不是會耍大牌的那種人,他會說,我還有點事兒,姐姐們我先走了,他就會先走掉,他特真誠的一個人。很堅持自己的原則。”

從這些來自朋友的評價,再到如今《十三邀》,姜文明明就是彼得·海斯勒口中的那位“談到電影時,臉上掛著笑容,很溫柔”的電影導演,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沒變。

就因為那麼多媒體用放大鏡盯著姜文,有點像上海大世界裡那個哈哈鏡,這個人被放大的過程中就真的被扭曲了。

姜文的另一種人生

“對生活沒招才去假造一個生活”

其實所有的“誤讀”,都是源自他人,姜文對此倒是看得很開,因為他忠於自己,而且被“誤讀”的人生才是豐富多彩的:

“因為你不是上帝,反而你一直在誤讀吧。然後上帝看著你們這幫誤讀的人,從生到死,一波走後再來一波,他挺幸災樂禍的。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現我們了,上帝已經樂半天了。”

最後姜文談到了自己的人生、他對生活的感受力:

“不會生活。我覺得說好聽叫搞創作,說不好聽就是對生活沒招才去假造一個生活。”

但姜文並不是在否定現實,姜文在對自己的作品不斷創作和修改過程中,好似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否定、一種懷疑。 但當創作的過程完成之後,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正規,太陽照常升起。

創作中的姜文,把自己隱藏起來,隱藏在了自己創作的影像世界中:“我一直在尋找我(人生)該演的劇本”

而創作之余的姜文呢?就像許知遠問道“那你想過怎樣的人生?”這裡姜文老師回答是這樣的:

我到老了主動就撤了,找一個地方。我最想幹的可能還有三件事:寫小說,想怎麼寫怎麼寫,誰甭管我接不接地氣,都沒有,只要我高興。胡編亂造自己的三種自傳,當然自傳可能跟我沒關係了,假裝叫自傳。

然後作一首曲子。我不識譜,但我特想寫一首曲子,因為腦子裡老有音樂,有時候能唱出來,有時候唱不出來。這就是我跟作曲特別難合作的一點,我腦子裡有一段曲,已經在那,就對不上,就特別搓火。

剩下就是一個畫點眼前能看見的東西,我覺得我老年就比較充實了。

不得不說,這樣的回答很“姜文”,用戲謔的方式把人生這樣的大命題做消解,舉重若輕,而且依然是以“創作者”的身份,他,停不下來。

姜文就是這樣的人,純粹,真實,對周遭的一切有很強的感受力和控制力。在敏感和矛盾中成長,形成了自成的體系與嚴謹的邏輯,驕傲與謙虛,霸氣與含蓄並存的人格。

這才是姜文。

近期熱評

舊作回顧

經典佳片

電影文酷

這裡是科幻、恐怖、奇幻電影的世界,在這裡小夥伴們會看到各種科幻、恐怖電影的各類文章,當然少不了最拿手的影評,主流與非主流,重口味VS小清新,這裡都有。

dreamcrowfil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