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預激只會看 δ 波?這 7 種特殊情況你也需掌握!

提到預激綜合征, 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典型的 δ 波, 但是預激綜合征還包含有典型與非典型預激綜合征, 潛在性與隱匿性預激綜合征等等, 這些你都掌握了麼?一起學習!

1

典型預激綜合征

典型預激綜合征又稱 Kent 束型預激綜合征, Kent 旁路直接連接心房和心室, 稱之為「房室旁路」。 Kent 束型預激綜合征心電圖表現如下:

• P-R 間期:P-R 間期(實質為 P-Q 間期)縮短, < 0.12 s;

• QRS 波群形態:起始部粗鈍, 即所謂預激波或 δ 波;

• QRS 波群時間:延長達 0.11 s 以上;

• 繼發性 ST-T 改變, 主波向上導聯 ST 段下降、T 波倒置;主波向下的導聯則相反;

• 有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發作史;

• 可從心電圖上 δ 波方向、QRS 主波方向、電軸等多方面來定位旁路的位置。

根據 QRS 波的主波方向可將預激綜合征分為 2 型:

1)A 型:旁路位於左側房室之間, V1~V6 導聯預激波和 QRS 波群主波方向均向上, 呈 R 或 Rs 型。

2)B 型:旁路位於右側房室之間, 接近房室溝處, V1、V2 導聯預激波及 QRS 波群主波方向均向下,

呈 QS、Qr 或 rS 型, V4~V6 導聯預激波及 QRS 波群主波方向均向上, 呈 R 或 Rs 型。

注意:

① A 型預激綜合征可誤診為右束支傳導阻滯, B 型預激綜合征像左束支傳導阻滯圖形常更應注意。

鑒別要點:

• 前者 P-R 間期 < 0.12 s, 後者 > 0.12 s;

• 前者有 δ 波, 後者無;

• 前者 QRS 波群時間多數 > 0.10 s, 異常寬大者較少,

後者 ≥ 0.12 s, 異常寬大者較多;

• 前者 P-J 間期 < 0.27 s, 正常, 後者 > 0.27 s;

• 前者往往伴有室上性心動過速或心房顫動, 後者多無此併發癥。

② 當預激綜合征併發心房顫動, 若心室率很快, QRS 波群也寬大畸形, 應注意與室性心動過速的區別。

鑒別要點:

• 前者心室率絕對不規整, 而後者相對規整;

• 前者有 δ 波, 而後者無 δ 波, 可見心室奪獲;

• QRS 波群前者形態多變, 後者形態較穩定, 其形態與原發性室性期前收縮相似;

• R-R 間期前者不規整, 而後者相對規整;

• 前者無房室脫節, 而後者可見到;

• 前者常發生於無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常有心動過速發作史, 而後者多發生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圖 1. B 型預激綜合征合併心房顫動心電圖

③ 預激綜合征常易發生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 QRS 波群的時間及形態多屬正常。 如伴室內差異性傳導, QRS 波群可寬大畸形, 此時需與室性心動過速的鑒別。

鑒別要點:

• 併發室上性心動過速時, 發作前後有典型的預激波;而室性心動過速時, 發作前後無預激波;

• 併發室上性心動過速時, R-R 間期規整;而室性心動過速時,

R-R 間期可稍不規整。 常可見到心室奪獲、室性融合波和房室脫節。

圖 2. B 型預激綜合征, 短陣性房性心動過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心電圖

④ 預激綜合征有時可產生類似心肌梗死的某些心電圖改變, 有時又可掩蓋心肌梗死心電圖的改變, 如有時可表現為向下的預激波酷似心肌梗死的 Q 波, 需與心肌梗死鑒別。

鑒別要點:

• 如 QRS 波群的額面電軸在 -10°~+75° 時,則 aVF 導聯出現類似下壁心肌梗 Q 波,但無 ST-T 改變,可與之相鑒別;

• 當預激向量與梗死的初始 0.04 s 相對時,可使異常 Q 波縮小或消失,若有 ST-T 演變過程應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

2

非典型預激綜合征

非典型預激綜合征又稱變異性預激綜合征。

1)James 型預激綜合征:James 束起自房室結或希氏束,稱之為「房結或房希旁路」,由 James 束引起的預激綜合征,又稱 L-G-L 綜合征、短 P-R 綜合征。其心電圖表現為:

• P-R 間期 < 0.12 s;

• 無 δ 波;

• QRS 波群時間正常;

• P-J 間期縮短。

2)Mahaim 型預激綜合征:由 Mahaim 纖維引起的預激綜合征。Mahaim 束連接房室結(希氏束)與(右)束支或(右)心室,稱之為「結束/希束或結室/希室旁路」。

其心電圖特點為:

• P-R 間期正常或延長;

• QRS 波群時限正常或稍增寬,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型;

• 有 δ 波。

3)完全性預激綜合征

QRS 波群的寬度取決於預激的程度。

在不完全預激時,預激波只參與 QRS 波群的初始部分,QRS 波群增寬常在 0.10~0.12 s。由於 QRS 波群中、後段無異常,ST-T 可無明顯改變。

在完全性預激時,大部分、甚至全部心室均由經旁路下傳的激動除極。

其心電圖特點為:

• P-R 間期小於 0.12 s,有 δ 波;

• QRS 波群不僅初始部分明顯模糊、鈍挫,而且終末部分也表現為明顯模糊、鈍挫;

• QRS 波群時限明顯延長,可達 0.14 s,甚至可長達 0.20 s;

• P-J 時間亦延長;

• 伴有顯著的繼發性 ST-T 改變。

此種完全性預激圖形常出現在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時,且易與心房顫動並束支傳導阻滯相混淆。

4)間歇性預激綜合征

間歇性預激是指旁路在竇性心律時呈間歇性正向傳導。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 具有典型預激綜合征圖形,但呈間歇性、陣發性、一過性;

• δ 波可以逐漸明顯或消失,對應於 P-R 間期從短到長,稱為「手風琴」效應。其發生機制是因為從房室正道和房室旁道下傳的激動所占比例逐漸變化所致。

間歇性預激綜合征需與室性融合波鑒別,鑒別要點如下:

• 前者有 δ 波,P-P、P-R 及 P-J 間期多恒定,按時出現;後者 P-P 間期按時出現,而 R 波提前出現,P-R 間期、P-J 間期常變化,QRS 波群形態介於正常竇性與異位兩者之間。

圖 3. 間歇性預激綜合征

圖 4. 晚發室性早搏呈二聯律

5)潛在性預激綜合征

房室旁路有前傳功能,但靜態心電圖無預激表現,QRS 波群形態常與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發作時相同。

僅有心電圖難以與隱匿性預激綜合征鑒別。無創診斷可用食管心房調搏誘發 δ 波,顯示旁路「全或無」的傳導特徵。

6)隱匿性預激綜合征

旁路僅有室房方向的逆傳功能,不具有前向傳導功能的房室旁路稱為隱匿性房室旁路或隱匿性預激。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 靜態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不表現預激圖形(δ 波),陣發性室上速或陣發性房顫的出現成為提示該型預激綜合征存在的唯一線索。

診斷線索

① 頻繁發作的心動過速終止後,靜態心電圖正常;

② 竇性或房性頻率加速可引起自發的折返性心動過速,而其前無房性期前收縮或 P-R 間期延長;

③ 心動過速發作時,可在 QRS 波群後出現 P‘ 波,而 R-P’ 間期 < P-R 間期,R-P‘ 間期 > 70 ms。常無房室傳導阻滯。

預激綜合征常合併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等。

7)交替性預激綜合征

正常 QRS 波群與預激波交替出現,稱為交替性預激綜合征。旁道發生間歇性前傳阻滯是產生間歇性或交替性預激綜合征的原因。

其與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鑒別點在於 P-R 間期時長,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 P-R 間期正常或延長,而交替性預激綜合征的 P-R 間期縮短。

需與心肌梗死鑒別。

鑒別要點:

• 如 QRS 波群的額面電軸在 -10°~+75° 時,則 aVF 導聯出現類似下壁心肌梗 Q 波,但無 ST-T 改變,可與之相鑒別;

• 當預激向量與梗死的初始 0.04 s 相對時,可使異常 Q 波縮小或消失,若有 ST-T 演變過程應考慮為急性心肌梗死。

2

非典型預激綜合征

非典型預激綜合征又稱變異性預激綜合征。

1)James 型預激綜合征:James 束起自房室結或希氏束,稱之為「房結或房希旁路」,由 James 束引起的預激綜合征,又稱 L-G-L 綜合征、短 P-R 綜合征。其心電圖表現為:

• P-R 間期 < 0.12 s;

• 無 δ 波;

• QRS 波群時間正常;

• P-J 間期縮短。

2)Mahaim 型預激綜合征:由 Mahaim 纖維引起的預激綜合征。Mahaim 束連接房室結(希氏束)與(右)束支或(右)心室,稱之為「結束/希束或結室/希室旁路」。

其心電圖特點為:

• P-R 間期正常或延長;

• QRS 波群時限正常或稍增寬,呈左束支傳導阻滯型;

• 有 δ 波。

3)完全性預激綜合征

QRS 波群的寬度取決於預激的程度。

在不完全預激時,預激波只參與 QRS 波群的初始部分,QRS 波群增寬常在 0.10~0.12 s。由於 QRS 波群中、後段無異常,ST-T 可無明顯改變。

在完全性預激時,大部分、甚至全部心室均由經旁路下傳的激動除極。

其心電圖特點為:

• P-R 間期小於 0.12 s,有 δ 波;

• QRS 波群不僅初始部分明顯模糊、鈍挫,而且終末部分也表現為明顯模糊、鈍挫;

• QRS 波群時限明顯延長,可達 0.14 s,甚至可長達 0.20 s;

• P-J 時間亦延長;

• 伴有顯著的繼發性 ST-T 改變。

此種完全性預激圖形常出現在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時,且易與心房顫動並束支傳導阻滯相混淆。

4)間歇性預激綜合征

間歇性預激是指旁路在竇性心律時呈間歇性正向傳導。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 具有典型預激綜合征圖形,但呈間歇性、陣發性、一過性;

• δ 波可以逐漸明顯或消失,對應於 P-R 間期從短到長,稱為「手風琴」效應。其發生機制是因為從房室正道和房室旁道下傳的激動所占比例逐漸變化所致。

間歇性預激綜合征需與室性融合波鑒別,鑒別要點如下:

• 前者有 δ 波,P-P、P-R 及 P-J 間期多恒定,按時出現;後者 P-P 間期按時出現,而 R 波提前出現,P-R 間期、P-J 間期常變化,QRS 波群形態介於正常竇性與異位兩者之間。

圖 3. 間歇性預激綜合征

圖 4. 晚發室性早搏呈二聯律

5)潛在性預激綜合征

房室旁路有前傳功能,但靜態心電圖無預激表現,QRS 波群形態常與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發作時相同。

僅有心電圖難以與隱匿性預激綜合征鑒別。無創診斷可用食管心房調搏誘發 δ 波,顯示旁路「全或無」的傳導特徵。

6)隱匿性預激綜合征

旁路僅有室房方向的逆傳功能,不具有前向傳導功能的房室旁路稱為隱匿性房室旁路或隱匿性預激。其心電圖特點如下:

• 靜態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不表現預激圖形(δ 波),陣發性室上速或陣發性房顫的出現成為提示該型預激綜合征存在的唯一線索。

診斷線索

① 頻繁發作的心動過速終止後,靜態心電圖正常;

② 竇性或房性頻率加速可引起自發的折返性心動過速,而其前無房性期前收縮或 P-R 間期延長;

③ 心動過速發作時,可在 QRS 波群後出現 P‘ 波,而 R-P’ 間期 < P-R 間期,R-P‘ 間期 > 70 ms。常無房室傳導阻滯。

預激綜合征常合併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等。

7)交替性預激綜合征

正常 QRS 波群與預激波交替出現,稱為交替性預激綜合征。旁道發生間歇性前傳阻滯是產生間歇性或交替性預激綜合征的原因。

其與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鑒別點在於 P-R 間期時長,交替性束支傳導阻滯 P-R 間期正常或延長,而交替性預激綜合征的 P-R 間期縮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