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六十順什麼?你真的知道嗎

子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

這是孔子對於自己不同人生階段的評價, 同時也是在告誡後人: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 應當思考不同的問題、做不同的事。

只有這樣, 我們的人生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三十而立, 立什麼?

人到三十, 應當學會安身立命的本領, 打下立足社會的堅實基礎。

常說「三十而立」, 但 「30歲該立什麼」是我們的疑惑。

其實, 從自身入手, 創下事業, 組建家庭, 就是三十歲這個階段應當完成的事情。

1、立身

《呂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 必先治身。 」

人生在世, 立身為本。

而要想立身,

則需要人們清醒地認識自我, 做到查漏補缺, 完善進步。

在自省階段, 我們總會發現自己的各種不足, 但是不必為此灰心。

龍不能一步登天, 事不能一蹴而就, 要想飛龍在天, 需經歷一段潛龍勿用的靜默。

利用這段時間打牢立身的基礎, 日後定能一飛沖天。

具有良好的德行質量、正確完善的人生價值觀、獨立處事的能力, 這會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生若正當青年, 立身便是頭等大事。

一己不治, 何治天下?欲匡六合, 立身為先。

萬事的根本, 便在於立身。

2、立業

歐陽修詩中有言:「建功立業當盛日。 」

在步入社會的而立之年, 創下一番事業、實現個人價值是立足於世間的基礎。

趁早立下事業, 不僅能在物質上給予生活足夠的保障,

更能在精神上得到自我滿足。

寒窗苦讀十餘載, 為的不就是用自己的才學將一腔熱血化為現實嗎?

人生在世, 應當珍惜寶貴的青年時期, 用自己的大好年華不斷創造、進取。

做別人所不能做, 想別人所不敢想, 才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的事業。

立業, 是實現精神追求的現實寄託。

人生漫長, 旨在立業。

3、立家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

千百年來, 無數大家族用優良的家訓, 教育出德才兼備的子孫, 向世人展示名門望族具有的良好門風。

《顏氏家訓》、《曾國潘家書》等傳世經典, 無不體現「立家」對個人乃至家族的重要性。

立家, 是家族培訓優秀子弟、凝聚宗族力量的精神文化基礎。

立下正確積極的家風, 組成和睦有愛的家庭, 也是一個人前行路上的重要保障。

於己, 教人德藝雙馨, 正身修心;於家, 教人家族興衰, 愛家齊家;于國, 教人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家風正, 則後代正, 則源頭正, 則國家正。

立好小家, 人生之路才有保障。

四十而不惑, 惑什麼?

在為人生之路打下基礎之後, 便迎來了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不惑之年。

在這個階段, 人生不再迷茫疑惑。

對外, 明白了社會;對內, 明白了自身。

1、明白社會

馬克思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 他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人到四十, 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十餘載, 在這不惑之年裡, 首先要明白的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

要知道, 人是離不開社會的, 在社會中浮沉, 就必須學會適應社會、適當削去棱角, 而不是妄想改變它。

在社會上闖蕩一番, 人生的歷練會讓我們沉澱下來, 經歷的坎坷會為我們積累豐富的經驗。

這些就是所謂的人生閱歷, 都是值得品味的財富。

不惑之年, 應以真誠初心為本, 以人情練達為方, 知世故而不圓滑。

明白這樣的處世之道, 人生自然會順風順水。

幼兒時期要學本領, 青年時期要立根基, 壯年時期要懂社會。

明白了社會, 就明白了生存之法。

2、明白自己

四十歲的人, 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年紀, 要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和意義。

這個時期, 生活趨於穩定, 年輕時努力打拼、成家立業, 現在就需要守護這一份家業。

上要孝順父母, 下要教育子女。

到了不惑之年, 不僅要明白自己擔負這樣一份照顧家庭的責任, 也要在這份責任中修煉內心。

人是在這種責任的歷練中成長起來的, 心也是在修煉中強大起來的。

所謂的「不惑之年」, 就是要解開對自己的疑惑。

只有明白自己, 才能更好地明白社會、明白人生。

明確自己的責任, 明確內心的修行, 是四十歲時給自己最好的答案。

五十知天命,知什麼命?

孔子早年奔走於列國,可始終不得重用,最終在50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的意義。

所謂的「天命」,便是我們內在的人生使命。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與人生地位,更懂得責任的重要性。

1、知道命運軌跡

劉同說過:

「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人生在世,命運的改變可能發生在瞬息之間。

一瞬之間,我們的生命可能就經歷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命運的軌跡也隨之變化。

人生過半,總會在路上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

但我們在不斷的歷練中成熟,從遇事驚慌失措的少年蛻變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

無論遇到什麼,沿著命運軌跡,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曉命運軌跡,保持豁達心態最重要。

2、知道人生地位

聖嚴法師告誡我們:

「我們不要苦心爭取人生地位,也不要從比較、差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社會地位,應該從平等、平實的角度來肯定自己。」

經歷了半生世事浮沉後,我們已經徹底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無論結果如何,都應當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

樂觀處事,不怨天尤人,才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否則,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五十歲前,盡人事;五十歲後,聽天命。

人生地位既定,不尤人方是常態。

3、知道未竟責任

關漢卿在戲文寫到:

「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總會深刻意識到時間不等人,丈量自己的生命與未竟的責任,常常催生出迫切之感。

此時此刻,不應該沉淪在歲月留下的溝壑之中,而是扛起該扛的責任,微笑面對生活。

年過半百,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平凡的人,但不能甘心於做一個平庸的人。

若選擇放棄未竟的事業,那麼前半生的努力,也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當五十歲的中年人擔負起未竟的責任時,會發現這種積極的狀態能夠讓人重拾生命的活力。

無論到了多大,知道未竟的責任,不懈怠才是最好的狀態。

六十而耳順,順什麼?

在人世間走過六旬時光,經歷了風風雨雨,早就具備了洞察世界、容忍逆耳之言的能力。

在這個年紀裡,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便可達到一個灑脫自在的新境界。

1、看透名利

金庸的《俠客行》中有一首詩:

「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人到頭來卻是輸。」

步入老年,回首一生。想當年不管是叱吒風雲,還是生活不順,功名利祿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

一生中很多時候,人都會把名利看得比其他的事情更重要,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人生數十載,因為名利,錯過的人和風景不計其數。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與其將全部的精力都花費在追求功名上,何不看透名利、去欣賞人生中的各處風景呢?

人到暮年總會明白,名利不是永恆的,待百年歸去之後又會留下什麼呢?

在人生步入老年時,就應當放下對名利的追求。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看透名利,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看透人生

《道德經》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

與人無爭,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人最大的弱點在於「爭」,看透人生便會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不爭不搶。

一個人若是能像水一樣在紛繁的世間從容靜默,自會處事坦然,活得瀟瀟灑灑。

滋潤萬物而細無聲,包容萬物而不爭搶。

水如此,人生亦如此。

漫漫長路,是時候該和人生握手言和了。

3、看透生命

白落梅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應該刪繁就簡,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生命其實應該是一個去繁就簡、歸於安穩的過程,拋掉身上那些無謂的包袱才能越活越輕鬆。

而有的人始終看不透,困在了紛紛擾擾的名利場中出不來。

到了垂垂暮年才明白,生命有時就像一地雞毛,讓人不堪其擾,想要拋卻紛紛擾擾的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蕪存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生命需要化簡,留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明媚與質樸。

酒侃冗雜,千言長論只道浮華塵煙;

生命至簡,一行餘墨難掩世情萬千。

人心如蓮,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化繁為簡的一舍一得之間。

孔子曾經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一生的歲月如流水般不停息地溜走,理應儘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

三十歲,立正直之身,理想之業,和睦之家;

四十歲,解社會之惑,責任之惑,內心之惑;

五十歲,知命運軌跡,人生地位,未竟責任;

六十歲,能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做好該做的事。

能夠準確掌握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規劃,那麼此生便能活得通透自在。

願你與靈魂乾淨的人同行,在歲月中驕傲生長。

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人生的路人。

不愛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本文到這裡就結束啦,歡迎留下你想說的話,我與你同行。

是四十歲時給自己最好的答案。

五十知天命,知什麼命?

孔子早年奔走於列國,可始終不得重用,最終在50歲的時候知道了天命的意義。

所謂的「天命」,便是我們內在的人生使命。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軌跡與人生地位,更懂得責任的重要性。

1、知道命運軌跡

劉同說過:

「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人生在世,命運的改變可能發生在瞬息之間。

一瞬之間,我們的生命可能就經歷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命運的軌跡也隨之變化。

人生過半,總會在路上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

但我們在不斷的歷練中成熟,從遇事驚慌失措的少年蛻變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

無論遇到什麼,沿著命運軌跡,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曉命運軌跡,保持豁達心態最重要。

2、知道人生地位

聖嚴法師告誡我們:

「我們不要苦心爭取人生地位,也不要從比較、差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社會地位,應該從平等、平實的角度來肯定自己。」

經歷了半生世事浮沉後,我們已經徹底瞭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無論結果如何,都應當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

樂觀處事,不怨天尤人,才能發現生命的美好,否則,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五十歲前,盡人事;五十歲後,聽天命。

人生地位既定,不尤人方是常態。

3、知道未竟責任

關漢卿在戲文寫到:

「恰不道人到中年萬事休,我怎肯虛度了春秋!」

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總會深刻意識到時間不等人,丈量自己的生命與未竟的責任,常常催生出迫切之感。

此時此刻,不應該沉淪在歲月留下的溝壑之中,而是扛起該扛的責任,微笑面對生活。

年過半百,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平凡的人,但不能甘心於做一個平庸的人。

若選擇放棄未竟的事業,那麼前半生的努力,也都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當五十歲的中年人擔負起未竟的責任時,會發現這種積極的狀態能夠讓人重拾生命的活力。

無論到了多大,知道未竟的責任,不懈怠才是最好的狀態。

六十而耳順,順什麼?

在人世間走過六旬時光,經歷了風風雨雨,早就具備了洞察世界、容忍逆耳之言的能力。

在這個年紀裡,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人生,便可達到一個灑脫自在的新境界。

1、看透名利

金庸的《俠客行》中有一首詩:

「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人到頭來卻是輸。」

步入老年,回首一生。想當年不管是叱吒風雲,還是生活不順,功名利祿到頭來都是過眼雲煙。

一生中很多時候,人都會把名利看得比其他的事情更重要,在追逐名利的過程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人生數十載,因為名利,錯過的人和風景不計其數。

但是人生只有一次,與其將全部的精力都花費在追求功名上,何不看透名利、去欣賞人生中的各處風景呢?

人到暮年總會明白,名利不是永恆的,待百年歸去之後又會留下什麼呢?

在人生步入老年時,就應當放下對名利的追求。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看透名利,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2、看透人生

《道德經》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

與人無爭,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不如此。

人最大的弱點在於「爭」,看透人生便會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水一樣,澤被萬物、不爭不搶。

一個人若是能像水一樣在紛繁的世間從容靜默,自會處事坦然,活得瀟瀟灑灑。

滋潤萬物而細無聲,包容萬物而不爭搶。

水如此,人生亦如此。

漫漫長路,是時候該和人生握手言和了。

3、看透生命

白落梅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句話:

「生命應該刪繁就簡,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生命其實應該是一個去繁就簡、歸於安穩的過程,拋掉身上那些無謂的包袱才能越活越輕鬆。

而有的人始終看不透,困在了紛紛擾擾的名利場中出不來。

到了垂垂暮年才明白,生命有時就像一地雞毛,讓人不堪其擾,想要拋卻紛紛擾擾的煩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蕪存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

生命需要化簡,留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明媚與質樸。

酒侃冗雜,千言長論只道浮華塵煙;

生命至簡,一行餘墨難掩世情萬千。

人心如蓮,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化繁為簡的一舍一得之間。

孔子曾經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人一生的歲月如流水般不停息地溜走,理應儘早對自己的人生做出規劃。

三十歲,立正直之身,理想之業,和睦之家;

四十歲,解社會之惑,責任之惑,內心之惑;

五十歲,知命運軌跡,人生地位,未竟責任;

六十歲,能看透名利,看透人生,看透生命。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應做好該做的事。

能夠準確掌握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規劃,那麼此生便能活得通透自在。

願你與靈魂乾淨的人同行,在歲月中驕傲生長。

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人生的路人。

不愛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本文到這裡就結束啦,歡迎留下你想說的話,我與你同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