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秀恩愛30年從沒吵過架,六旬老夫妻退休後隱居深山小院,靠麵包火到法國,將日子過成詩,羨煞了~

本文的主角熊叔熊嬸, 是一對網紅夫婦, 人稱「麵包阿貝」和「果醬阿媽」。 十幾年前, 從央視退休後, 兩個人就過上了鄉間田園生活。

遠離城市的車水馬龍, 來到天藍水藍的延慶, 每天請教當地的農民, 耕地、種黃豆、紅薯, 養魚、養花……

而最棒的, 是他們找回了年輕時的夢想: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麵包。 一間簡易的歐式烤房誕生了。 從此, 每天兩人一邊聽著巴赫、貝多芬的鋼琴曲, 一邊烤制香噴噴的麵包, 過著熱氣騰騰的煙火人生, 好不快活!

這些年來, 兩個人的麵包房, 從延慶搬到了宋莊, 如今又開進了北京東三環團結湖。 這家名叫「熊叔熊嬸」的麵包坊, 是很多喜愛法式麵包的人, 爭相打卡的地方。 熊叔熊英傑, 今年68歲;熊嬸王橋英今年65歲了。

很多人慕名來到這裡買麵包, 這小小作坊裡生產的麵包, 最遠到達的地方是法國。 「因為這裡的麵包尤其是法式麵包, 地道得讓法國人都能吃出鄉愁。 」

時光回到幾年前, 咱們去北京市延慶區某鄉村別墅裡看看, 那是麵包阿貝和果醬阿媽「法國鄉村麵包」夢想開始的地方……

設備齊全的純歐式麵包坊, 一樓的客廳是工作間, 牆角立著一隻巨大的烤箱, 一面牆上的壁櫃裡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器具、原料, 占了半個坊間的工作臺, 是專門用來揉麵團和做麵包的。

麵包房就兩個人, 不對外開放, 純粗糧、種類少卻價格低廉,

每星期僅一次, 麵包非常小范圍地對外銷售, 而且永遠供不應求。

是什麼樣的麵包, 藏在交通不便的郊區, 卻依然被廣為傳頌又求之不得?

吃過熊叔、熊嬸麵包的人知道, 最好的麵包口味單純樸實, 就是麥子、紅薯或黃豆本來的味道, 模樣一看就產自鄉間。

每一個麵包,都是聽著巴赫、莫札特的鋼琴曲「長大」的。

「貝多芬的太激烈了,古典溫柔一點的音樂更適合給麵團聽。」熊叔說,當麵團聽著音樂發酵時,它們就會快樂,就會努力散發出糧食最本真的味道。

當大多數人都在追逐裹上華麗包裝,味道千奇百怪的美食時,有的人卻堅信與泥土最接近、散發著糧食本來味道的食物,才是生活本來的味道。

熊叔認定植物也有生命,有聽覺、嗅覺和心思。「不要認為是人創造了麵包,而是人為天然穀物轉換成麵包提供了條件,僅此而已。這就是食物的初心,當然也是每一個熱愛自然,認真對待食物的人的初心。」

02「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你的初心是什麼?

我們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初心」到底是什麼?

為了能出人頭地,那一股不怕苦不服輸的勇氣?因為喜歡某人或某個職業,就一直默默又執拗地喜歡著的執著?

對熊叔、熊嬸來說,初心其實是每個人最簡單的欲望——吃。

吃什麼?和什麼人一起吃?怎麼吃?問題看似複雜,答案卻很簡單。

熊叔出生在武漢一個大家族,家境殷實。很小的時候,家裡有專門的廚師,熊叔家吃的菜肴,也都是傳了好幾代的私房菜。

在他們家,上至爺爺,下到保姆,所有人都覺得,能炒出一道讓大家都讚不絕口的菜肴,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

熊叔剛上國中時,就開始和兄弟姐妹輪流做飯了。早上,媽媽給當天做飯的孩子5毛錢,這5毛錢是兩頓飯的菜錢,除了青菜,還要保證兩頓都有肉。買什麼肉?買多少?是切絲還是切片?都得自己琢磨。

時隔多年,回想起一家人圍坐一桌,邊吃邊點評誰做的菜的情形,熊叔都會覺得溫暖和驕傲。

熊嬸對於吃的「初心」,是從武漢大學畢業、來到中央電視臺工作後。

當時臺裡條件艱苦,員工沒有固定宿舍,地下室、地震棚和民工房,熊嬸都住過。

「那時如果能在宿舍裡支一個小煤爐,再用爐子煮一碗清湯掛麵,就覺得特別滿足。」她說。

後來她住上了有暖氣、有廚房的房子,丈夫和兒子也從武漢來到北京與她團聚。

當然,和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夫妻一樣,熊叔和熊嬸的生活充實也滿足,畢竟能在央視工作,被人羨慕與尊敬,工作也是自己喜歡的,已是人生最好的福報。

生活水準大踏步向前,工作也做得越來越順手順心。但與此同時,是如陀螺般連軸轉的工作節奏。加班、出差、熬夜,腦子時刻都緊繃著。

就這樣按部就班,工作到退休,然後像其他同事一樣,頻繁出國旅遊或在某個國家定居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再或者,在郊區買一棟裝修得華麗堂皇的別墅,不時邀朋友來把酒言歡,照樣也過得熱鬧舒適。

「但是那樣的生活,不接地氣。」熊嬸說。

50歲那年,熊嬸向臺裡提出退休申請。一是想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二是想早點回到人群中,過接地氣的生活。

03當年華老去你是心懷忐忑還是滿懷期待

臺裡不讓熊嬸退休,但同意她不再做製片人,熊嬸開始擔任《百家講壇》的終審,工作壓力不小,但比之前要稍微自由。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她就忙著規劃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生活還用規劃嗎?熊嬸說:「當然要!」

因為身邊有老同事或朋友,退休後像被丟在人群中的孩子一樣驚慌失措,不懂也不敢坐公交、地鐵,天天宅在家裡,少言寡歡也迷茫抑鬱。

還有的人,在職時精神抖擻,但退休後不到半年卻突然離世。其實他們離世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大病來襲,而是因為一時半會兒沒適應退休生活,離開單位就徹底失去了自我,從而沒有了心理支撐。

熊嬸可不想那樣,所以她要提前規劃退休生活。熊叔積極回應妻子。他原來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打的,但是現在他也像妻子一樣辦了公交卡。

「和妻子一起坐公交擠地鐵特別美好,感覺回到了當年我們剛戀愛那會兒。」熊叔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笑瞇瞇地炫耀。

退休提上日程,熊嬸小女孩一般,雀躍著計畫自己小女人的夢想:做麵包。

置辦了全套工具,從鄉下買來手工磨的麵粉,做了這麼多年的電視人,熊嬸比其他人更懂養生,既然要自己做麵包,那就要和外面賣的不一樣,用老百姓種的麥子,少用油和糖,也許模樣味道一般,但吃到嘴裡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對於妻子做麵包這個愛好,熊叔照樣支持。不僅支持,而且還陪她做。常常是,他接到妻子的電話,讓他幫她和好面,他馬上回:「得令!保證完成任務!」

兩人吃完晚飯,看一會兒書,再一起散散步。回到家,面醒好了就做麵包,沒醒好就定好鬧鐘,先睡一會兒。熊嬸做麵包時,熊叔幫忙打下手。有時,兩人會忙到淩晨兩三點。

但是沒關係,因為很喜歡,因為有人陪著一起熬夜,第二天上班,兩人照樣精力滿滿。

04城裡車水馬龍霧霾沉沉可是你能找到「世外桃源」嗎

兒子熊曉思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喜歡做飯。他大學時學的是法語,交了很多法國朋友,節假日就邀一幫朋友回家,給他們做地道的中國菜。

2009年,熊曉思大學畢業,考上了位於巴黎的藍帶廚藝學院,開始潛心學習西點蛋糕製作。為什麼不呢?因為父母一直在用他們的態度告訴他:做飯、烤麵包這些最接近生活的生活方式,最是充實和快樂。

兒子每次假期回國,天天試吃父母做的麵包,不時給予建議,老兩口的麵包技術當然又蹭蹭地更上一層。開始有朋友跑到家裡來,要向他們學做麵包。

而一開始只是妻子幫手的熊叔,也越來越沉迷於做麵包。從麵包原材料、配方的選擇到和麵的程式,從選擇烤箱到去國外淘專業書籍、工具,他越來越樂在其中。

熊嬸呢,則開始用各種各樣的果子熬制果醬。用丈夫的話說,就是「果醬是麵包最好的伴侶,就像王老師是熊叔叔最愛的人兒一樣。」

2013年,熊叔熊嬸在位於延慶的別墅裡,打造了一間歐式麵包坊。最初的想法是送給兒子的畢業禮物,但是後來兒子從法國藍帶廚師學校畢業後,去了位於上海的一家法式麵包坊。這大大的麵包坊,就變成了老兩口退休後的樂園。

城裡車水馬龍,天空隔三差五就霧霾遮住。老兩口退休後搬到了延慶,那裡天天天藍,微風輕拂,時針走得緩慢又真切。不做麵包的時候,老兩口請教當地農民,耕地、種黃豆、紅薯和養魚、種花。

因為他們早就明白:若真正愛自己和對方,那就在每個當下,努力去做自己和對方喜歡做的事情,讓彼此的內心都充盈著舒適和喜悅,讓現在的每一天,都以歡暢又踏實的方式度過。

05老年生活要怎樣度過你是不是從現在起就該著手準備答案了

做麵包的麵粉是大興安林黑土地裡的雜交黑麥,當地老農用石磨磨了,再用粗布袋子封好運到北京。做麵包的酵母,熊叔也堅持用天然黑麥,採取自然發酵的方式來做。

週一、週二和麵,週四早上到週五淩晨烤麵包,週五一大早,快遞上門,把熊叔熊嬸早已打包好的麵包取走。

想吃他們麵包的人多了去了,有明星也有普通人,但是供不應求,因為麵包房就兩個人,因為他們堅持用手工做麵包。

從和麵到烤麵包至少5天,老兩口常常加班到深夜,一星期也只能做出兩百多個麵包。

每年也會有那麼幾天,熊叔和熊嬸去國外旅行,但別人去景點去免稅店,吃大餐、品紅酒,他們卻尋找藏在各個角落的老麵包店,排隊、等位,愉快地品嘗;

別人買名表、名包,熊叔、熊嬸不捨得,但他們會不惜血本買很多製作純法式麵包的頂級配料,近2000塊一把的鋸齒麵包刀,他們也二話不說就買下。

熊叔、熊嬸做麵包不是為了錢,能讓更多人吃到健康安全的麵包,才是他們如此沉醉其中的最大動力。但隨著喜歡麵包的人越來越多,吃慣了他們家麵包的老熟人因為沒訂上麵包而抱怨時,老兩口決定把麵包坊從家裡搬出去。

2017年,他們把麵包坊搬到了中國原創藝術家最大的聚集地——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很快,這對只做麵包的老人成為藝術區的網紅。

被需要的人生最幸福也充滿力量。熊叔熊嬸不怕折騰,2019年,他們把麵包坊搬到了東三環。

地點在變,熊叔、熊嬸也年近七旬,但他們對麵包的態度和摯愛一如既往,用最地道樸實的麵粉、最笨又最真的烘焙方式,讓一個個麵包,在巴赫、莫札特的鋼琴曲中,孕育、成長,然後帶著一對老年夫婦對生命的熱愛,飛到世界各地。

當兒子說「我爸做的麵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時,當熊嬸的朋友對在廚房裡熬果醬的她說「你比任何時候都好看」時,他們都會相視一笑,他們也都會明白:

當我們如此認真又歡喜地度過每一天時,那麼歲月流逝於我們而言,就不是催促與警告,而是撫慰與祝福。

每一個麵包,都是聽著巴赫、莫札特的鋼琴曲「長大」的。

「貝多芬的太激烈了,古典溫柔一點的音樂更適合給麵團聽。」熊叔說,當麵團聽著音樂發酵時,它們就會快樂,就會努力散發出糧食最本真的味道。

當大多數人都在追逐裹上華麗包裝,味道千奇百怪的美食時,有的人卻堅信與泥土最接近、散發著糧食本來味道的食物,才是生活本來的味道。

熊叔認定植物也有生命,有聽覺、嗅覺和心思。「不要認為是人創造了麵包,而是人為天然穀物轉換成麵包提供了條件,僅此而已。這就是食物的初心,當然也是每一個熱愛自然,認真對待食物的人的初心。」

02「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你的初心是什麼?

我們總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初心」到底是什麼?

為了能出人頭地,那一股不怕苦不服輸的勇氣?因為喜歡某人或某個職業,就一直默默又執拗地喜歡著的執著?

對熊叔、熊嬸來說,初心其實是每個人最簡單的欲望——吃。

吃什麼?和什麼人一起吃?怎麼吃?問題看似複雜,答案卻很簡單。

熊叔出生在武漢一個大家族,家境殷實。很小的時候,家裡有專門的廚師,熊叔家吃的菜肴,也都是傳了好幾代的私房菜。

在他們家,上至爺爺,下到保姆,所有人都覺得,能炒出一道讓大家都讚不絕口的菜肴,是一件特別有面子的事。

熊叔剛上國中時,就開始和兄弟姐妹輪流做飯了。早上,媽媽給當天做飯的孩子5毛錢,這5毛錢是兩頓飯的菜錢,除了青菜,還要保證兩頓都有肉。買什麼肉?買多少?是切絲還是切片?都得自己琢磨。

時隔多年,回想起一家人圍坐一桌,邊吃邊點評誰做的菜的情形,熊叔都會覺得溫暖和驕傲。

熊嬸對於吃的「初心」,是從武漢大學畢業、來到中央電視臺工作後。

當時臺裡條件艱苦,員工沒有固定宿舍,地下室、地震棚和民工房,熊嬸都住過。

「那時如果能在宿舍裡支一個小煤爐,再用爐子煮一碗清湯掛麵,就覺得特別滿足。」她說。

後來她住上了有暖氣、有廚房的房子,丈夫和兒子也從武漢來到北京與她團聚。

當然,和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夫妻一樣,熊叔和熊嬸的生活充實也滿足,畢竟能在央視工作,被人羨慕與尊敬,工作也是自己喜歡的,已是人生最好的福報。

生活水準大踏步向前,工作也做得越來越順手順心。但與此同時,是如陀螺般連軸轉的工作節奏。加班、出差、熬夜,腦子時刻都緊繃著。

就這樣按部就班,工作到退休,然後像其他同事一樣,頻繁出國旅遊或在某個國家定居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再或者,在郊區買一棟裝修得華麗堂皇的別墅,不時邀朋友來把酒言歡,照樣也過得熱鬧舒適。

「但是那樣的生活,不接地氣。」熊嬸說。

50歲那年,熊嬸向臺裡提出退休申請。一是想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二是想早點回到人群中,過接地氣的生活。

03當年華老去你是心懷忐忑還是滿懷期待

臺裡不讓熊嬸退休,但同意她不再做製片人,熊嬸開始擔任《百家講壇》的終審,工作壓力不小,但比之前要稍微自由。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她就忙著規劃退休生活。

退休後的生活還用規劃嗎?熊嬸說:「當然要!」

因為身邊有老同事或朋友,退休後像被丟在人群中的孩子一樣驚慌失措,不懂也不敢坐公交、地鐵,天天宅在家裡,少言寡歡也迷茫抑鬱。

還有的人,在職時精神抖擻,但退休後不到半年卻突然離世。其實他們離世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大病來襲,而是因為一時半會兒沒適應退休生活,離開單位就徹底失去了自我,從而沒有了心理支撐。

熊嬸可不想那樣,所以她要提前規劃退休生活。熊叔積極回應妻子。他原來出門,不是開車就是打的,但是現在他也像妻子一樣辦了公交卡。

「和妻子一起坐公交擠地鐵特別美好,感覺回到了當年我們剛戀愛那會兒。」熊叔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笑瞇瞇地炫耀。

退休提上日程,熊嬸小女孩一般,雀躍著計畫自己小女人的夢想:做麵包。

置辦了全套工具,從鄉下買來手工磨的麵粉,做了這麼多年的電視人,熊嬸比其他人更懂養生,既然要自己做麵包,那就要和外面賣的不一樣,用老百姓種的麥子,少用油和糖,也許模樣味道一般,但吃到嘴裡一定是健康安全的。

對於妻子做麵包這個愛好,熊叔照樣支持。不僅支持,而且還陪她做。常常是,他接到妻子的電話,讓他幫她和好面,他馬上回:「得令!保證完成任務!」

兩人吃完晚飯,看一會兒書,再一起散散步。回到家,面醒好了就做麵包,沒醒好就定好鬧鐘,先睡一會兒。熊嬸做麵包時,熊叔幫忙打下手。有時,兩人會忙到淩晨兩三點。

但是沒關係,因為很喜歡,因為有人陪著一起熬夜,第二天上班,兩人照樣精力滿滿。

04城裡車水馬龍霧霾沉沉可是你能找到「世外桃源」嗎

兒子熊曉思受家庭影響,從小就喜歡做飯。他大學時學的是法語,交了很多法國朋友,節假日就邀一幫朋友回家,給他們做地道的中國菜。

2009年,熊曉思大學畢業,考上了位於巴黎的藍帶廚藝學院,開始潛心學習西點蛋糕製作。為什麼不呢?因為父母一直在用他們的態度告訴他:做飯、烤麵包這些最接近生活的生活方式,最是充實和快樂。

兒子每次假期回國,天天試吃父母做的麵包,不時給予建議,老兩口的麵包技術當然又蹭蹭地更上一層。開始有朋友跑到家裡來,要向他們學做麵包。

而一開始只是妻子幫手的熊叔,也越來越沉迷於做麵包。從麵包原材料、配方的選擇到和麵的程式,從選擇烤箱到去國外淘專業書籍、工具,他越來越樂在其中。

熊嬸呢,則開始用各種各樣的果子熬制果醬。用丈夫的話說,就是「果醬是麵包最好的伴侶,就像王老師是熊叔叔最愛的人兒一樣。」

2013年,熊叔熊嬸在位於延慶的別墅裡,打造了一間歐式麵包坊。最初的想法是送給兒子的畢業禮物,但是後來兒子從法國藍帶廚師學校畢業後,去了位於上海的一家法式麵包坊。這大大的麵包坊,就變成了老兩口退休後的樂園。

城裡車水馬龍,天空隔三差五就霧霾遮住。老兩口退休後搬到了延慶,那裡天天天藍,微風輕拂,時針走得緩慢又真切。不做麵包的時候,老兩口請教當地農民,耕地、種黃豆、紅薯和養魚、種花。

因為他們早就明白:若真正愛自己和對方,那就在每個當下,努力去做自己和對方喜歡做的事情,讓彼此的內心都充盈著舒適和喜悅,讓現在的每一天,都以歡暢又踏實的方式度過。

05老年生活要怎樣度過你是不是從現在起就該著手準備答案了

做麵包的麵粉是大興安林黑土地裡的雜交黑麥,當地老農用石磨磨了,再用粗布袋子封好運到北京。做麵包的酵母,熊叔也堅持用天然黑麥,採取自然發酵的方式來做。

週一、週二和麵,週四早上到週五淩晨烤麵包,週五一大早,快遞上門,把熊叔熊嬸早已打包好的麵包取走。

想吃他們麵包的人多了去了,有明星也有普通人,但是供不應求,因為麵包房就兩個人,因為他們堅持用手工做麵包。

從和麵到烤麵包至少5天,老兩口常常加班到深夜,一星期也只能做出兩百多個麵包。

每年也會有那麼幾天,熊叔和熊嬸去國外旅行,但別人去景點去免稅店,吃大餐、品紅酒,他們卻尋找藏在各個角落的老麵包店,排隊、等位,愉快地品嘗;

別人買名表、名包,熊叔、熊嬸不捨得,但他們會不惜血本買很多製作純法式麵包的頂級配料,近2000塊一把的鋸齒麵包刀,他們也二話不說就買下。

熊叔、熊嬸做麵包不是為了錢,能讓更多人吃到健康安全的麵包,才是他們如此沉醉其中的最大動力。但隨著喜歡麵包的人越來越多,吃慣了他們家麵包的老熟人因為沒訂上麵包而抱怨時,老兩口決定把麵包坊從家裡搬出去。

2017年,他們把麵包坊搬到了中國原創藝術家最大的聚集地——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很快,這對只做麵包的老人成為藝術區的網紅。

被需要的人生最幸福也充滿力量。熊叔熊嬸不怕折騰,2019年,他們把麵包坊搬到了東三環。

地點在變,熊叔、熊嬸也年近七旬,但他們對麵包的態度和摯愛一如既往,用最地道樸實的麵粉、最笨又最真的烘焙方式,讓一個個麵包,在巴赫、莫札特的鋼琴曲中,孕育、成長,然後帶著一對老年夫婦對生命的熱愛,飛到世界各地。

當兒子說「我爸做的麵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時,當熊嬸的朋友對在廚房裡熬果醬的她說「你比任何時候都好看」時,他們都會相視一笑,他們也都會明白:

當我們如此認真又歡喜地度過每一天時,那麼歲月流逝於我們而言,就不是催促與警告,而是撫慰與祝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