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只差一步,卻有人攜臺灣核武計畫叛逃,次日蔣經國得知消息後當天下午去世,計畫破產

蔣家父子主導臺灣二次核武器發展計畫1964年, 中國大陸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功的那一刻, 舉國歡慶, 在臺灣的蔣介石非常緊張。

1963年9月, 蔣經國到美國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邦迪會談時, 蔣經國提出:與美國合作想辦法摧毀中國大陸核設施, 阻止中國大陸第一顆核彈的試驗。

為打消美方顧慮, 蔣經國聲明:全部政治責任由臺灣承擔, 美方僅需在技術和運輸方面提供支援。

次日, 蔣經國在拜見甘迺迪時, 再次提出派出空投突擊隊|襲||擊|大陸核設施的冒險想法, 但未獲美方同意。 蔣氏父子遊說美國打擊大陸核設施的想法, 最終未能得逞。

大陸核彈試驗成功後, 蔣介石一方面繼續遊說美國, 要求美國趁著中國大陸核武能力尚未壯大這個時機, 徹底摧毀大陸的核設施。 另一方面蔣介石心情急切地想要發展臺灣的核武計畫。

由於1955年臺灣與美國簽訂了《和平使用原子能合作協定》, 1965年, 臺灣又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簽訂有《原子能安全保障檢查三邊協定》, 所以臺灣的核武研究只能偷偷地進行。

1965年7月, 臺灣當局按照蔣介石的指示, 以研發核能發電作為掩護, 籌建「中山科學研究院」和核能研究所,

正式啟動核武器及陸海空各種先進武器設備的研發。

此後, 在以色列與美國的幫助下, 臺灣在核子研究領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1969年7月, 臺灣在加拿大核能公司的幫助下, 興建了「臺灣研究反應器」。 幾乎在同時, 又相繼興建了天然鈾加工廠、後處理工廠及鈈化學試驗室。

臺灣還試圖花費五千萬美金, 從當時的聯邦德國西門子公司購買一個多目的50兆瓦反應堆與核燃料再處理設備, 用以提煉製造核武器的鈾, 並與西門子公司簽訂了購買合同。

但這一交易被美國制止。

臺灣發展核武的企圖引起了美國的警覺, 美國隨後向臺灣派出一個代表團, 對臺灣進行核查。

在核查期間, 發現臺灣正在進行核武器研究, 美國立即要求臺灣停止,

並拆除了臺灣的核燃料處理室, 運走了重水和核燃料。

在美國壓制下, 蔣介石只能表示擱置臺灣核武器計畫。

此後臺灣的核武計畫, 被以更秘密的方式推進。

1974年, 美國中情局向美國政府提交了一份有關臺灣核武發展的秘密報告, 這份報告中指出:

「臺灣在從事小規模的核武器計畫, 他們顯然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

這份報告中還預測:五年之內, 臺灣將具有核武器製造能力。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 蔣經國繼承了權力, 在蔣經國授意下, 臺灣以民用為掩護, 再度啟動核武器研究製造計畫, 並進展迅速。

1976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進行例行檢查時, 發現臺灣核設施中500多克鈈不見了蹤影, 考慮到事態的嚴重性, 國際原子能機構組成了由安全保障司司長藍道夫•羅米奇帶領的檢查團抵臺進行調查。

經過一番調查後, 藍道夫•羅米奇指出, 臺灣目前儘管只啟動了實驗性工廠的冷測試, 但是將來一定會進行後處理。

美國得到消息後, 立即向臺灣發出了後處理將導致難以接受的核擴散的警告。

美國《華盛頓郵報》隨後發表文章,向國際社會透露了臺灣研發核武器的消息,引起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面前,臺灣方面由蔣經國出面做出二項保證:

一、所有後處理研究,無論是和平的或其他的,都將被終結。

二、準備一份臺灣不研製核武器的備忘錄。

但臺灣並未放棄核武器計畫,1981年隨著美國總統雷根上臺,改變了前政府的核能政策,臺灣利用這個機會大力發展民用核能,並以發展民用核能為掩護繼續進行核武器的研究與製造。

1986年,時任臺灣「國防部」總參謀長郝柏村曾透露,當時核能研究所的任務就是:一旦有命令,在短時間內完成核彈的製造。

到1987年時,臺灣離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僅一步之遙,有關專家非常肯定地說:「用不了一二年,臺灣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曾回憶說:

「當時蔣經國一方面積極發展製造核武的能力,希望在五年之內完成,不只向南非進口鈾原料,也向加拿大購買核子反應爐,並向歐美購買從核廢料中提煉鈾原料的技術,另一方面則是一再對外聲稱,研究核能只用在和平用途。」

但令臺灣當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們萬分渴望的核彈就要搞出來的緊要關口,美國在臺灣內部發展的內線,臺灣核能研究所任副所長張憲義站出來破滅了他們的核彈夢想。

張憲義出生於1945年,他於1963年考入臺北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1969年被選派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在此期間被美國中情局吸收。

美國中情局負責中國及臺灣地區情報工作的負責人李潔明是少數幾個知道張憲義身份的人,而策反張憲義也是李潔明的得意之作,他曾炫耀過吸收張憲義的過程:

「先挑選一個合適的人選,然後指派合適的情報人員,在改造意識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策反,當然少不了金錢收買,然後保持聯繫。」

張憲義畢業後回到臺灣,進入到臺灣「中科院」核能所工作。在此工作期間,張憲義偷出大量機密資料交給美方,使美方清楚地掌握臺灣在核子領域研究上的一舉一動。

在臺灣研製核武器的最後階段,美國決定攤牌。在美國中情局的幫助下,1988年1月12日臺灣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突然舉家離臺赴美。張憲義隨身攜帶著臺灣核武器計畫機密研發資料。

張憲義叛逃美國後,在美國國會秘密聽證會上出庭作證,揭發臺灣秘密進行核武器研發的內幕,指出臺灣核武研發已接近最後階段。

張憲義還揭露,臺灣準備將核彈頭安裝在射程為一千公里的,即將研製完成的「天馬」導彈上以震懾大陸。或在面臨危機的緊要時刻,以「經國號」戰鬥機掛載小型化後的核彈,將核彈丟到中國大陸。

張憲義曝光的臺灣核武一系列內幕,令美國上下極為震驚,也讓國際社會一片譁然,中國大陸方面對此作出了強烈反應。

美國以取消對臺「軍事保護」為手段向臺灣當局嚴厲施壓,逼迫臺灣當局立即終止核武計畫。

張憲義叛逃的消息傳回臺灣後,臺灣當局陷入一片驚恐之中,就在張憲義叛逃的次日,蔣經國獲知此事後,在當天下午突發心臟病去世。蔣家父子二代人朝思夢想的,被他們視為鎮島之寶的核彈,他們到死也沒看到蹤影。

蔣經國去世後不久,美國代表團抵達臺灣,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美國代表團會同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突然出現在隸屬於臺灣軍方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內,強行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先是拆除了價值18.5美元的重水反應器,之後多輛水泥車強行灌漿封閉實驗室,清點核燃料棒數量並全部裝船運走。

就這樣,蔣經國精心策劃部署的臺灣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計畫宣告瓦解,臺灣第二次核武發展計畫壽終正寢。

有人評價說張憲義一個人毀掉了臺灣即將成功的核武計畫,張憲義也被臺灣一些人罵為「叛徒」。

但張憲義辯解說,「不製造核武」的政策是蔣經國制定的,自己沒有違背這個政策。如果臺灣製造核武,將給大陸攻打臺灣提供藉口。

「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兩岸的和平。」

張憲義說:「假如讓我重新選擇,我仍然會這樣做。」

蔣家父子各自主導了一次臺灣的核武計畫,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以上內容素材來源於網路,僅供閱讀】

美國《華盛頓郵報》隨後發表文章,向國際社會透露了臺灣研發核武器的消息,引起國際社會強烈關注。

在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面前,臺灣方面由蔣經國出面做出二項保證:

一、所有後處理研究,無論是和平的或其他的,都將被終結。

二、準備一份臺灣不研製核武器的備忘錄。

但臺灣並未放棄核武器計畫,1981年隨著美國總統雷根上臺,改變了前政府的核能政策,臺灣利用這個機會大力發展民用核能,並以發展民用核能為掩護繼續進行核武器的研究與製造。

1986年,時任臺灣「國防部」總參謀長郝柏村曾透露,當時核能研究所的任務就是:一旦有命令,在短時間內完成核彈的製造。

到1987年時,臺灣離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僅一步之遙,有關專家非常肯定地說:「用不了一二年,臺灣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康寧祥曾回憶說:

「當時蔣經國一方面積極發展製造核武的能力,希望在五年之內完成,不只向南非進口鈾原料,也向加拿大購買核子反應爐,並向歐美購買從核廢料中提煉鈾原料的技術,另一方面則是一再對外聲稱,研究核能只用在和平用途。」

但令臺灣當局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們萬分渴望的核彈就要搞出來的緊要關口,美國在臺灣內部發展的內線,臺灣核能研究所任副所長張憲義站出來破滅了他們的核彈夢想。

張憲義出生於1945年,他於1963年考入臺北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1969年被選派到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子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在此期間被美國中情局吸收。

美國中情局負責中國及臺灣地區情報工作的負責人李潔明是少數幾個知道張憲義身份的人,而策反張憲義也是李潔明的得意之作,他曾炫耀過吸收張憲義的過程:

「先挑選一個合適的人選,然後指派合適的情報人員,在改造意識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策反,當然少不了金錢收買,然後保持聯繫。」

張憲義畢業後回到臺灣,進入到臺灣「中科院」核能所工作。在此工作期間,張憲義偷出大量機密資料交給美方,使美方清楚地掌握臺灣在核子領域研究上的一舉一動。

在臺灣研製核武器的最後階段,美國決定攤牌。在美國中情局的幫助下,1988年1月12日臺灣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突然舉家離臺赴美。張憲義隨身攜帶著臺灣核武器計畫機密研發資料。

張憲義叛逃美國後,在美國國會秘密聽證會上出庭作證,揭發臺灣秘密進行核武器研發的內幕,指出臺灣核武研發已接近最後階段。

張憲義還揭露,臺灣準備將核彈頭安裝在射程為一千公里的,即將研製完成的「天馬」導彈上以震懾大陸。或在面臨危機的緊要時刻,以「經國號」戰鬥機掛載小型化後的核彈,將核彈丟到中國大陸。

張憲義曝光的臺灣核武一系列內幕,令美國上下極為震驚,也讓國際社會一片譁然,中國大陸方面對此作出了強烈反應。

美國以取消對臺「軍事保護」為手段向臺灣當局嚴厲施壓,逼迫臺灣當局立即終止核武計畫。

張憲義叛逃的消息傳回臺灣後,臺灣當局陷入一片驚恐之中,就在張憲義叛逃的次日,蔣經國獲知此事後,在當天下午突發心臟病去世。蔣家父子二代人朝思夢想的,被他們視為鎮島之寶的核彈,他們到死也沒看到蹤影。

蔣經國去世後不久,美國代表團抵達臺灣,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美國代表團會同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突然出現在隸屬於臺灣軍方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內,強行拆除與核武發展相關的設施。先是拆除了價值18.5美元的重水反應器,之後多輛水泥車強行灌漿封閉實驗室,清點核燃料棒數量並全部裝船運走。

就這樣,蔣經國精心策劃部署的臺灣最接近成功的核武計畫宣告瓦解,臺灣第二次核武發展計畫壽終正寢。

有人評價說張憲義一個人毀掉了臺灣即將成功的核武計畫,張憲義也被臺灣一些人罵為「叛徒」。

但張憲義辯解說,「不製造核武」的政策是蔣經國制定的,自己沒有違背這個政策。如果臺灣製造核武,將給大陸攻打臺灣提供藉口。

「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兩岸的和平。」

張憲義說:「假如讓我重新選擇,我仍然會這樣做。」

蔣家父子各自主導了一次臺灣的核武計畫,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以上內容素材來源於網路,僅供閱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