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48歲失業的女高管,花600萬建生態農場,只為讓農人更有尊嚴

中年失業, 她重啟人生後半場

年輕時的阿會48歲那年, 阿會失業了。

之前的她, 是一家大型集團公司的高管。 可隨著公司經營出現問題,

她不得不離開自己最熟悉也最擅長的領域, 謀劃自己的後半生。

在她看來, 人生到了後半程, 生活的品質其實並不取決於賺多少錢, 而是取決於餐桌上的一蔬一飯。

她懷念起自己小時候:「那時我生活在國有農場裡, 有集體公社, 集體食堂。 哪怕是在城鎮裡, 每家每戶屋前屋後都有一畝三分地。 那時候吃的蔬菜沒有農藥, 逢年過節吃的雞鴨鵝, 也是自己家養殖的。 」

而現在, 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原生態的食材。

超市里的玉米麵1.5元/斤, 而用原生態的方式種植, 成本可能高達2.5元。

這就是農民不願意用原本的方式種地的原因。

自己的吃自己來做主吧, 她想當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用更原生態的方式去做農業, 讓更多的人吃到食物本來的味道。

她幾乎跑遍了全國, 最後在大理找到了一大片荒地。

除了四季如春的氣候, 日照時間充足, 連灌溉土地的都是蒼山上的冷泉水。

最妙的是這裡的風景:

明明距離蒼山有很長一段路程, 但因為視野開闊, 山脈和雲海在眼前清晰可見, 總有一種就置身在山腳下的錯覺。

只一眼,她就喜歡上了這裡,當即決定:就留在這裡,當個農民!

農場4年不營業 賣車賣房也要養肥土地

打造生態農場的第一步,就是——培育土壤。

大理擁有得天獨厚的農耕條件,但存在國內耕地普遍面臨的問題:一是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二是土壤缺乏活力;三是有農殘。

光是為了解決這3個問題,阿會用了整整四年時間。

在這4年時間裡,農場一直沒有對外開放,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但阿會為了整地,一刻也沒有閑下來。

她經常帶著農場的同事們去拔草,去蒼山上收集松針,或是收集木材廠鋸碎的松樹碎末。

把草、腐殖後的松針,木材碎末還田,以此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為了提高土壤的活性,她還引進了日本已經非常成熟的EM菌技術。

至於蔬菜水果不打農藥,如何防治病蟲害侵擾,她也找到了解決辦法:

「使用中和水噴灑果蔬:酸水防范病蟲害,堿水增加植株活力。3酸1堿,進行生物防治。」

土壤養肥了,才能開始種植。

阿會給農場的120畝土地劃定了兩個大的分區:

80畝實行林下經濟:主要種植軟籽石榴,林下再套種的可食用滇紅玫瑰和金盞菊,地面上還能放養雞鴨鵝。

鵝和鴨子會吃地上的雜草,雞在地上刨蟲子吃的時候,還能給果樹鬆土。與此同時,它們的排泄物,是土壤最好的天然肥料。

這樣一來,一個小型的自然生態圈便形成了。

農場裡種了30多個品種的番茄餘下的40畝地,阿會則用來種菜、種花。

菜地裡杜絕使用殺蟲劑,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學環保的驅蟲方式。

比如一畝地裡,同時種下生菜、香菜、洋蔥、大蘿蔔、胡蘿蔔,以及各種葉菜這樣病蟲害之間會有一個相互抑制。

但這樣的弊端也很明顯——管理起來更加複雜。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對生態農業來說,50畝就是上限。

為了建立起隔離帶,阿會把周邊的地也租了下來,一共有120畝。

農場的面積翻倍,需要投入的金錢和時間自然也翻倍了。

農場起步才一年多,阿會的積蓄就耗盡了。

在最窘迫的時候,農場雇傭的大姐們近半年時間都沒拿到工錢。

在農場幹活時的阿會為了繼續自己的事業,阿會賣掉了自己的房和車,把錢全部投進農場之中。

從前愛穿的高跟鞋、旗袍都被她鎖進了衣櫃裡。畢竟,她早已經習慣了穿著膠鞋或是帆布鞋,踩在扎實的泥土裡了。

讓農民變成有尊嚴的職業

現在的阿會和當地的農民們一樣,住在農場旁邊的村子裡。

每天兩點一線:在玉米地裡穿梭、在曬穀場上幫忙、挖紅薯、摘菜瓜、抓知了、采荷花,農場的事物繁雜瑣碎,她卻樂此不疲,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故鄉。

農場裡不僅僅只有農作物和小動物,還多了幾棟臨時搭建的小屋。

阿會在鵝舍的外牆上畫了一隻大鵝,再把用來晾曬滇紅玫瑰和金盞菊的木屋漆成彩色。

為了讓農場裡有更多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她還搜羅了兩輛廢棄大巴車來改造。

雖然,農場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已經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朋友。

從去年7月開始,客人們可以通過預約來農場玩耍並用餐。

不過,農場內沒有五星級大廚。所有的菜品都由阿會親自研發。

除了用蒼山冷泉水餵養長大的鮭魚、大蝦、牛排這樣的硬菜。

餘下的功能表都是時令菜,地裡有什麼便吃什麼。

農場的餐廳不受空間上的限制:可以是草地上,也可以坐在松木小屋內,或是坐在玻璃花房內,聞著滿架子正在風乾的花朵散發出來的清香氣息。

飯後,小朋友們在石榴樹間趕雞、趕鴨,追著山羊和小兔子跑;

姑娘們喜歡在午後背上竹背簍,去花田裡採花;

個子高一點的男孩子走在路邊,順手摘下樹梢上的果子放進嘴裡。

一到傍晚,深藍的夜色和暖黃色的燈光融為一體,隨風飄搖的篝火火焰,撩撥著少男少女們的心事。

阿會每天都會用手機將這些畫面定格下來,她說:我想記著這些瞬間,以後翻閱,都是美好的回憶。

她給自己的農場取名為「明理公社」。

「明理」意為「明天的大理」,「公社」則是她對舊時光的一種紀念。

在農場的門口,種下了很多的格桑花,風輕輕吹動,一切都靜謐安好。

格桑花的中央,有一塊原木牌,來到農場的客人,都會默契地拍照,上面的字是阿會親手寫下的:

為未來而食,用每一口改變世界,讓農民成為更有尊嚴的職業。

總有一種就置身在山腳下的錯覺。

只一眼,她就喜歡上了這裡,當即決定:就留在這裡,當個農民!

農場4年不營業 賣車賣房也要養肥土地

打造生態農場的第一步,就是——培育土壤。

大理擁有得天獨厚的農耕條件,但存在國內耕地普遍面臨的問題:一是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二是土壤缺乏活力;三是有農殘。

光是為了解決這3個問題,阿會用了整整四年時間。

在這4年時間裡,農場一直沒有對外開放,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但阿會為了整地,一刻也沒有閑下來。

她經常帶著農場的同事們去拔草,去蒼山上收集松針,或是收集木材廠鋸碎的松樹碎末。

把草、腐殖後的松針,木材碎末還田,以此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為了提高土壤的活性,她還引進了日本已經非常成熟的EM菌技術。

至於蔬菜水果不打農藥,如何防治病蟲害侵擾,她也找到了解決辦法:

「使用中和水噴灑果蔬:酸水防范病蟲害,堿水增加植株活力。3酸1堿,進行生物防治。」

土壤養肥了,才能開始種植。

阿會給農場的120畝土地劃定了兩個大的分區:

80畝實行林下經濟:主要種植軟籽石榴,林下再套種的可食用滇紅玫瑰和金盞菊,地面上還能放養雞鴨鵝。

鵝和鴨子會吃地上的雜草,雞在地上刨蟲子吃的時候,還能給果樹鬆土。與此同時,它們的排泄物,是土壤最好的天然肥料。

這樣一來,一個小型的自然生態圈便形成了。

農場裡種了30多個品種的番茄餘下的40畝地,阿會則用來種菜、種花。

菜地裡杜絕使用殺蟲劑,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學環保的驅蟲方式。

比如一畝地裡,同時種下生菜、香菜、洋蔥、大蘿蔔、胡蘿蔔,以及各種葉菜這樣病蟲害之間會有一個相互抑制。

但這樣的弊端也很明顯——管理起來更加複雜。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對生態農業來說,50畝就是上限。

為了建立起隔離帶,阿會把周邊的地也租了下來,一共有120畝。

農場的面積翻倍,需要投入的金錢和時間自然也翻倍了。

農場起步才一年多,阿會的積蓄就耗盡了。

在最窘迫的時候,農場雇傭的大姐們近半年時間都沒拿到工錢。

在農場幹活時的阿會為了繼續自己的事業,阿會賣掉了自己的房和車,把錢全部投進農場之中。

從前愛穿的高跟鞋、旗袍都被她鎖進了衣櫃裡。畢竟,她早已經習慣了穿著膠鞋或是帆布鞋,踩在扎實的泥土裡了。

讓農民變成有尊嚴的職業

現在的阿會和當地的農民們一樣,住在農場旁邊的村子裡。

每天兩點一線:在玉米地裡穿梭、在曬穀場上幫忙、挖紅薯、摘菜瓜、抓知了、采荷花,農場的事物繁雜瑣碎,她卻樂此不疲,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故鄉。

農場裡不僅僅只有農作物和小動物,還多了幾棟臨時搭建的小屋。

阿會在鵝舍的外牆上畫了一隻大鵝,再把用來晾曬滇紅玫瑰和金盞菊的木屋漆成彩色。

為了讓農場裡有更多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她還搜羅了兩輛廢棄大巴車來改造。

雖然,農場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已經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朋友。

從去年7月開始,客人們可以通過預約來農場玩耍並用餐。

不過,農場內沒有五星級大廚。所有的菜品都由阿會親自研發。

除了用蒼山冷泉水餵養長大的鮭魚、大蝦、牛排這樣的硬菜。

餘下的功能表都是時令菜,地裡有什麼便吃什麼。

農場的餐廳不受空間上的限制:可以是草地上,也可以坐在松木小屋內,或是坐在玻璃花房內,聞著滿架子正在風乾的花朵散發出來的清香氣息。

飯後,小朋友們在石榴樹間趕雞、趕鴨,追著山羊和小兔子跑;

姑娘們喜歡在午後背上竹背簍,去花田裡採花;

個子高一點的男孩子走在路邊,順手摘下樹梢上的果子放進嘴裡。

一到傍晚,深藍的夜色和暖黃色的燈光融為一體,隨風飄搖的篝火火焰,撩撥著少男少女們的心事。

阿會每天都會用手機將這些畫面定格下來,她說:我想記著這些瞬間,以後翻閱,都是美好的回憶。

她給自己的農場取名為「明理公社」。

「明理」意為「明天的大理」,「公社」則是她對舊時光的一種紀念。

在農場的門口,種下了很多的格桑花,風輕輕吹動,一切都靜謐安好。

格桑花的中央,有一塊原木牌,來到農場的客人,都會默契地拍照,上面的字是阿會親手寫下的:

為未來而食,用每一口改變世界,讓農民成為更有尊嚴的職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