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年11次飛行任務!高密度建設空間站 中國航太人信心滿滿

4月29日, 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搭乘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 在位於海南的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 空間站建設接下來有什麼計劃?高密度發射如何應對風險挑戰?航太專家為你答疑解惑, 一起看。

高密度發射 如何應對風險挑戰?

目前, 我國載人航太工程已經全面轉入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階段。 今明兩年共接續實施11次飛行任務, 發射頻率和任務複雜性都將大幅提升。

如何應對高密度發射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 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去年5月,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標誌著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中國空間站迎來高密度發射期。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 今明兩年, 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 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期間, 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

進行航太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未來的11次任務是高密度的發射任務, 充滿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挑戰。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這個風險和挑戰, 我認為是全方面的、全方位的。 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就在這兩年——實際上是20個月內, 我們要發射11次。

以後我們每年還要發射兩次載人飛船, 一艘到兩艘貨運飛船。 這麼大量的發射任務, 保證每一個飛行器可靠發射, 火箭能夠把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 保證每個飛行器在軌安全可靠地運行, 除了核心艙以外, 其他的都和我們的空間站對接。 航太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 這是毋容置疑的, 也不能迴避的。 所以說它考驗我們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保障能力、技術能力等等, 是一個全面的考驗。

面對密集的發射任務, 需要不斷創新、變革傳統的生產模式, 包括發射任務的組織模式以及飛行器的在軌管理模式等, 朝著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安全的目標邁進。 同時, 運用先進技術, 強化質量風險防控體系, 不斷提升進出太空的能力。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我們技術上從一開始在做這方面的準備, 我們會適應這方面的風險和挑戰來保證成功。

11次飛行任務的完成, 將標誌著中國空間站完成在軌建造, 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之後的飛行任務將繼續高密度實施, 航太員將長期在軌駐留, 並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

出艙活動密集 艙外航太服改進多項技術

隨著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的大幕開啟, 未來, 航太員將進行多次出艙活動, 完成空間站航天器的維修維護以及建造等任務。 這就對艙外航太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9月,神舟七號飛行乘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相互協作,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翟志剛完成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成為我國太空行走第一人。進入空間站階段,航太員出艙將成為常態,出艙活動的時間也將大幅增加。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 郝淳:我們在當年艙外服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使其適應空間站階段更長時間、更複雜的操作需求。出艙活動也不光是服裝本身來支撐,它有一系列的艙內的設備,艙外的設備,包括空間站我們配來的機械臂的支援,這一套複雜的系統將會支撐航太員在空間站上進行出艙活動,艙外操作。

艙外航太服就是一個小型的航天器。它不僅要經受太空200多度溫差的考驗,還要保護航太員免受太空中各種有害輻射。確保航太員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一系列的空間站複雜操作和相關載荷試驗。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艙外服是一個氣密服,裡面有0.4個大氣壓,要保證讓航太員穿著氣密服在艙外能夠有效地工作。出艙風險大,每次總有個時限,國外一般六七個小時,我們也是差不多一樣的情況,一樣的標準。

據瞭解,空間站任務中,航太員將在軌開展空間站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操作及其他相關驗證工作。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我們空間站的建造是要依靠航太員在艙外完成大量的複雜的活動,才能達到目標的,所以對航太員出艙的能力要求那要高很多,出艙活動的能力也是保障我們空間站順利建造完成的很重要的技術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這就對艙外航太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8年9月,神舟七號飛行乘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相互協作,完成了我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翟志剛完成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成為我國太空行走第一人。進入空間站階段,航太員出艙將成為常態,出艙活動的時間也將大幅增加。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 郝淳:我們在當年艙外服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使其適應空間站階段更長時間、更複雜的操作需求。出艙活動也不光是服裝本身來支撐,它有一系列的艙內的設備,艙外的設備,包括空間站我們配來的機械臂的支援,這一套複雜的系統將會支撐航太員在空間站上進行出艙活動,艙外操作。

艙外航太服就是一個小型的航天器。它不僅要經受太空200多度溫差的考驗,還要保護航太員免受太空中各種有害輻射。確保航太員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一系列的空間站複雜操作和相關載荷試驗。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艙外服是一個氣密服,裡面有0.4個大氣壓,要保證讓航太員穿著氣密服在艙外能夠有效地工作。出艙風險大,每次總有個時限,國外一般六七個小時,我們也是差不多一樣的情況,一樣的標準。

據瞭解,空間站任務中,航太員將在軌開展空間站維修維護、設備更換、科學應用載荷操作及其他相關驗證工作。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我們空間站的建造是要依靠航太員在艙外完成大量的複雜的活動,才能達到目標的,所以對航太員出艙的能力要求那要高很多,出艙活動的能力也是保障我們空間站順利建造完成的很重要的技術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