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攻下涪城後,龐統終於看清劉備的真實嘴臉,變向提醒孔明小心

如果給劉備勾畫一張臉, 應該是什麼樣呢?

紅色, 白色, 還是半紅半白?

我猜很多人心裡, 劉備還是《三國演義》裡那個:仁德、忠厚, 除了哭啥都不會的模樣。

但是, 魯迅先生卻「嘲諷」說:(三國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這句評語真是一針見血, 羅貫中就是這點兒不好, 為了表現誰好, 就一個勁兒的「誇」, 但是誇得離譜了, 就容易「假」, 過猶不及嘛。

拿劉備來說, 他一直以「仁義之君」搞外宣, 高舉兩面正義的大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他以漢室正統的身份振臂高呼, 招兵買馬、聚攏人才, 但他實實在在做的事卻常常「打臉」。

西元221年的夏天, 劉備在成都即位稱帝, 而他登基的理由卻很「牽強」, 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是:或傳聞漢帝見害。 意思就是聽說漢獻帝被幹掉了。

劉備就根據這麼一個傳聞, 連調查都沒調查, 就馬上成立治喪委員會, 給漢獻帝發喪, 並還追了諡號。 做就做全套, 只有這樣蜀中人才真相信嘛。 我都懷疑這個傳聞就是劉備集團的人「自製」的。

而其實漢獻帝並沒有厶, 他被曹丕封為了山陽公,

活得比劉備年頭兒都長, 跟諸葛亮同年去世的…

一個滿口「尊漢」的人, 漢帝被人趕出家門了, 首先想到的不是接到自己這裡來, 而是把他「說厶」, 自己來繼承漢朝名義上的「房產」。

這確實可以說有點「偽」, 他是既想利用漢室來正名, 又不想落下奪權的口實, 真是矛盾!

其實, 對於劉備的「偽」, 龐統早就看出來了!

當初劉備奪了荊州之後, 便打起了益州的主意, 因為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 先占荊州, 後取益州嘛。

諸葛亮負責出主意, 劉備帶著上戰場打益州的, 便是另一位大謀士——鳳雛龐統。 用的將領也都是荊州系, 黃忠、魏延等人。

劉備一行人應劉璋邀請入川,從《三國志》記載來看,劉璋真是拿劉備當「親人」。

先是派法正率四千人的隊伍,帶上「巨億計」的見面禮,去打前站;然後自己親自趕到涪城,親自迎接劉備;最後劉璋推舉劉備代理大司馬,兼任司隸校尉,並給他增補兵源,還讓他總督白水關的軍隊。

即使劉璋對劉備這麼好,又是給兵、給錢、給官職,但是劉備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的目標不是張魯,而是劉璋,是益州。

於是劉備到了葭萌關,沒有去打張魯,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劉備最擅長的就是收買人心,他這麼一來,劉璋就緊張了,加上黃權等人的勸諫,劉璋並不像一開始那般對劉備了。

就在二劉相互防備之際,曹操趕來幫忙了,曹老闆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這時候發兵攻孫權,孫權趕忙招呼劉備回荊州,共防曹操。

劉備正好借此事對劉璋說,荊州可是我的大本營,我得趕緊回去,張魯不過是個「自守之賊」不足為慮。你再給我一萬兵馬,多給點糧草,我回去收拾了曹操,再回來。

劉璋這時候不犯傻了,還要兵要糧?沒有!我讓你來打.仗,不是要你來旅遊的!頂多給一半!

劉備得知後大怒,把劉璋的回信撕了大罵道:我們大老遠來到益州,幫劉璋對付強敵,舍生忘厶;他可倒好,手裡那麼多金銀糧草,卻吝嗇賞賜!就這還想著讓我們去賣.命嗎!

其實,劉備這是在演戲,《三國志》說得很明白:「備因激怒其眾曰」。劉備趁機激怒手下人才說了這番話。目的就是「拉仇恨」,在道義上先壓劉璋一頭。

此時,龐統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來對付劉璋。上策:選精兵,出其不意,襲取成都;中策:假裝班師回荊州,將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引出城關,然後抓起來,收繳他們的軍隊,再攻成都;下策:直接捲舖蓋走人,這趟就算真來旅遊了。

劉備是「求穩」的人,選了中策。中策為什麼穩呢?因為他在葭萌關,一直在收買人心,高沛、楊懷就在其中,兩人對劉皇叔那是一個敬重,所以對劉備不會有防范之心。

可是兩人做夢也沒想到,劉備利用他們的信任,突然出手,幹掉了他們,這是真的慘……

之後,劉備玩了一招更狠的!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劉備派黃忠、卓膺發兵攻劉璋。他自己率兵直奔關中,並將益州將領與士卒的妻子、孩子扣押當作人質,然後引兵向涪縣攻去。

根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這一路上是「所過輒克」,所到之處無不投降,不得不說,人質的作用真大!

首戰告捷之後,劉備便在涪城大宴群臣,而就在這時龐統與劉備吵起來了,龐統這才發現了劉備的「虛偽」。

慶功宴上,劉備喝了點小酒志得意滿,對身旁的龐統說:今天的宴會,可真是讓人快樂啊。龐統卻臉往下一拉說:攻佔了別人的國家,卻認為是件樂事,這能稱得上仁義之師嗎?

劉備一聽大怒說: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滾出去!

龐統也不申辯,撩衣服就出去了。沒一會兒,劉備後悔了,又把龐統給請回來。龐統回來後,啥也不說,也不理劉備,照吃照喝。

劉備就問他:剛才那番話,咱倆誰不對?龐統說:都不對。劉備聽了哈哈大笑。

也就在這時,龐統才看懂了他主公的「真實人品」。

龐統說自己錯了,是錯在不該大庭廣眾之下,扒下劉備這張虛偽的臉,讓主公顏面掃地。

而他說劉備錯了,是錯在哪兒呢?

裴松之給出的解釋是: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

也就是說,謀劃襲取劉璋的地盤,計策雖然是龐統出的,即使成功了也是違背道義的,本質上屬於詭詐之道,而劉備對待此事卻幸災樂禍,還恬著臉自比周武王,也不知羞愧,這就是劉備的不對了,而龐統沒有什麼過錯。

可見,什麼道義、仁德,在劉備的內心的分量其實沒那麼重要,有人、有地盤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劉備「說死」漢獻帝來稱帝;他要廣布仁義的同時,卻幹掉了楊沛、高懷;這些跟這次宴會上劉備的舉動,都如出一轍。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劉備嘴上掛著的「仁義」,不是他的理想,而是他為達目的的手段,而他的目的就是稱王稱霸。

龐統,看出了劉備的「偽」,但為什麼當眾揭穿呢?

或許是源自士大夫那種逆上直言的品格,也或許是給以後的同事們提個醒:劉備這個主子,要小心點。

劉備一行人應劉璋邀請入川,從《三國志》記載來看,劉璋真是拿劉備當「親人」。

先是派法正率四千人的隊伍,帶上「巨億計」的見面禮,去打前站;然後自己親自趕到涪城,親自迎接劉備;最後劉璋推舉劉備代理大司馬,兼任司隸校尉,並給他增補兵源,還讓他總督白水關的軍隊。

即使劉璋對劉備這麼好,又是給兵、給錢、給官職,但是劉備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的目標不是張魯,而是劉璋,是益州。

於是劉備到了葭萌關,沒有去打張魯,而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劉備最擅長的就是收買人心,他這麼一來,劉璋就緊張了,加上黃權等人的勸諫,劉璋並不像一開始那般對劉備了。

就在二劉相互防備之際,曹操趕來幫忙了,曹老闆不知哪根筋搭錯了,這時候發兵攻孫權,孫權趕忙招呼劉備回荊州,共防曹操。

劉備正好借此事對劉璋說,荊州可是我的大本營,我得趕緊回去,張魯不過是個「自守之賊」不足為慮。你再給我一萬兵馬,多給點糧草,我回去收拾了曹操,再回來。

劉璋這時候不犯傻了,還要兵要糧?沒有!我讓你來打.仗,不是要你來旅遊的!頂多給一半!

劉備得知後大怒,把劉璋的回信撕了大罵道:我們大老遠來到益州,幫劉璋對付強敵,舍生忘厶;他可倒好,手裡那麼多金銀糧草,卻吝嗇賞賜!就這還想著讓我們去賣.命嗎!

其實,劉備這是在演戲,《三國志》說得很明白:「備因激怒其眾曰」。劉備趁機激怒手下人才說了這番話。目的就是「拉仇恨」,在道義上先壓劉璋一頭。

此時,龐統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來對付劉璋。上策:選精兵,出其不意,襲取成都;中策:假裝班師回荊州,將白水關守將楊懷、高沛引出城關,然後抓起來,收繳他們的軍隊,再攻成都;下策:直接捲舖蓋走人,這趟就算真來旅遊了。

劉備是「求穩」的人,選了中策。中策為什麼穩呢?因為他在葭萌關,一直在收買人心,高沛、楊懷就在其中,兩人對劉皇叔那是一個敬重,所以對劉備不會有防范之心。

可是兩人做夢也沒想到,劉備利用他們的信任,突然出手,幹掉了他們,這是真的慘……

之後,劉備玩了一招更狠的!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劉備派黃忠、卓膺發兵攻劉璋。他自己率兵直奔關中,並將益州將領與士卒的妻子、孩子扣押當作人質,然後引兵向涪縣攻去。

根據《三國志·龐統傳》記載,這一路上是「所過輒克」,所到之處無不投降,不得不說,人質的作用真大!

首戰告捷之後,劉備便在涪城大宴群臣,而就在這時龐統與劉備吵起來了,龐統這才發現了劉備的「虛偽」。

慶功宴上,劉備喝了點小酒志得意滿,對身旁的龐統說:今天的宴會,可真是讓人快樂啊。龐統卻臉往下一拉說:攻佔了別人的國家,卻認為是件樂事,這能稱得上仁義之師嗎?

劉備一聽大怒說: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滾出去!

龐統也不申辯,撩衣服就出去了。沒一會兒,劉備後悔了,又把龐統給請回來。龐統回來後,啥也不說,也不理劉備,照吃照喝。

劉備就問他:剛才那番話,咱倆誰不對?龐統說:都不對。劉備聽了哈哈大笑。

也就在這時,龐統才看懂了他主公的「真實人品」。

龐統說自己錯了,是錯在不該大庭廣眾之下,扒下劉備這張虛偽的臉,讓主公顏面掃地。

而他說劉備錯了,是錯在哪兒呢?

裴松之給出的解釋是: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

也就是說,謀劃襲取劉璋的地盤,計策雖然是龐統出的,即使成功了也是違背道義的,本質上屬於詭詐之道,而劉備對待此事卻幸災樂禍,還恬著臉自比周武王,也不知羞愧,這就是劉備的不對了,而龐統沒有什麼過錯。

可見,什麼道義、仁德,在劉備的內心的分量其實沒那麼重要,有人、有地盤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劉備「說死」漢獻帝來稱帝;他要廣布仁義的同時,卻幹掉了楊沛、高懷;這些跟這次宴會上劉備的舉動,都如出一轍。

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劉備嘴上掛著的「仁義」,不是他的理想,而是他為達目的的手段,而他的目的就是稱王稱霸。

龐統,看出了劉備的「偽」,但為什麼當眾揭穿呢?

或許是源自士大夫那種逆上直言的品格,也或許是給以後的同事們提個醒:劉備這個主子,要小心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