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郭鶴年的出走,失去了糖廠失去了事業,但對于馬來西亞來說,失去的就更多

雖然縱橫東南亞數十年, 早已富可敵國, 但與同為巨賈的李嘉誠、李兆基等相比, 郭鶴年卻十分低調。

郭氏家族商業版圖橫跨東南亞, 在中國內地亦隨處可見, 北京地標性建筑國貿中心, 分布在各大城市的嘉里中心寫字樓、香格里拉大酒店……如果這些都不常見, 沒關系, 霸占著食用油市場龍頭地位的“金龍魚”, 你不會陌生。

1、

四成中國家庭在吃他們的油

今天的中國, 有四成家庭每天都在吃著一種油, 這種號稱1:1:1黃金比例的轉基因調和食用油, 有著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金龍魚。

許多人并不知道, 這個占有了全國40%食用油市場的品牌, 其實并沒有中國的企業, 而是由馬來西亞的華人財團掌控。 這個財團的創始人和掌舵者, 正是大名鼎鼎的“亞洲糖王”、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郭鶴年在20多年前被馬來西亞政府逼走, 于是將事業重心投入到了新加坡、香港和大陸市場, 除了“益海嘉里”集團, 也就是“金龍魚”所屬的公司, 中國酒店業的知名品牌“香格里拉”也是他的產業。

2020年8月6日, 深交所創業板第13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 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申請獲通過。

這意味著“金龍魚”離正式登陸中國 A 股市場,

只有一步之遙。

在此之前, 并不是沒有外資企業登陸中國 A 股的先例, 比如最早2004年就在上交所上市的東睦股份, 就屬于中日合資企業, 日資是最大股東, 上市之前控股60%。

我們知道, 一家企業想要上市, 大多數情況是為了更好的融資, 但郭鶴年的“金龍魚”可不僅僅是為了在中國股市圈錢, 他們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 就是通過在中國上市, “魚躍龍門”, 讓國內的資本投資其股票, 從而稀釋自己身上的外資成分, 最好的效果, 是大家再提起“金龍魚”, 會認為他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國內公司。

從目前“金龍魚”的業績來看, 他們根本就沒有資金壓力, 完全不需要上市。 如果上市成功, 那么目前A 股市場上市值最高的“寧德集團” (市值4675億元)恐怕也要讓位了, “金龍魚”將成為A 股一哥。

郭鶴年為什么想讓“金龍魚”從里到外都成為“國內企業”?又是如何在20多年的時間里, 以一家外企的身份占據了中國40%的食用油市場?

故事, 都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馬來西亞說起。

2、

“亞洲糖王”出走馬來西亞

上個世紀80年代, 郭鶴年出走馬來西亞。 將投資和事業的重心轉向了新加坡、大陸和香港。

多年以來, 關于郭鶴年為什么要出走的原因, 眾說紛紜。 有人說是郭鶴年覺得馬來西亞市場太小, 也有人說是因為郭鶴年涉及了政治斗爭。 一直到2017年郭鶴年自己推出的《回憶錄》里, 才將這段懸案公諸于眾。

原來, 就在郭鶴年的制糖廠業績節節攀升, 他正式從“亞洲糖王”升級為“世界糖王”的時候, 馬來西亞政府卻不放心了。

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出臺法案, 規定糖業關系到國家民生, 不能由一家民營企業把持, 必須國有化。 就這樣一點一點拆分了郭鶴年的糖業集團, 并入國有化。

之所以會出臺如此針對郭鶴年的法案, 主要還是因為他的華人身份。

當時馬來西亞政府正在清剿“馬共”,因此牽涉到更多的華人群體。而郭鶴年的家族中,就有一位“馬共”的重要成員,就是他的二哥郭鶴齡。郭鶴齡曾經擔任過“馬共”的宣傳主任,后犧牲。后來馬來西亞政府想要與“馬共”談判,也是找到郭鶴年當中間人,正是在他的中間調解下,“馬共”才走出深林,放下了武器。

同時,郭鶴年還多次資金援助馬來西亞的華人政治團體,這也算是他作為當地僑領應盡的義務之一,但如此多的淵源糾纏在一起,讓馬來西亞當局對郭鶴年不免有極強的戒心。

另一個讓郭鶴年下決心出走馬來西亞的原因,就是稅賦。

馬來西亞當時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就是拼命加稅。郭鶴年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說:“當年新加坡和大馬政府似乎在比賽,看誰能向那些為國家創造財富者,征收最高的稅款,兩國皆以‘懲罰性稅率’對商家的盈利征稅,若你賺一元,你只能留住50仙。相較之下,香港的稅務環境是利商的,你只需繳付17%的公司稅,因此,每賺一元,你可省下33仙。”

正是在政治和稅賦的雙重考慮之下,郭鶴年做出了出走的決定。

郭鶴年的出走,對他來說,失去了糖廠,失去了經營多年的事業,但對于馬來西亞來說,失去的就更多。郭鶴年的糖廠被納吉賣給了自己的家族朋黨,這些人沒多久就硬生生搞垮了這個亞洲最有實力的糖業集團,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通過這次事件,讓郭鶴年更加深了一個理念:經濟永遠都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

3、

布局中國20年,

今日“魚躍龍門”

前面說過,出走馬來之后,郭鶴年把投資重心轉移到了大陸。其實,在推出“金龍魚“之前,郭鶴年很早就開始和中國大陸有生意合作。

還是在1966年的時候,中國開始了十年運動,糧食急缺,而當時幾乎沒有外匯可以進口糧食。經人介紹聯系到了郭鶴年,他答應用自己的賬戶替大陸這邊在倫敦和紐約市場積累期貨,當年就通過購買巴西糖業期貨,為中國外匯賺取了300萬美元的利潤。

可以說,郭鶴年與大陸這邊的關系,非一般的華僑外資可以比擬。

在改革開放正式實施的前一年,1978年,郭鶴年就在杭州投資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緊接著,他的布局更大,先后在北京投資建設香格里拉酒店、北京國貿中心、嘉里中心……總投資在百億以上,成為投資金額最大的海外華僑商人。

80年代末,大多數外資放緩投資中國腳步,郭鶴年反其道而行,在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的巨資。同時期高調投資大陸的,還有一位富豪就是李嘉誠。這兩人不愧是商界老手,總是能抓住別人不看好的時機,滿載而歸,又能功成身退。

而推出“金龍魚”,則是與自己的侄子郭孔豐的合作。

郭孔豐也曾經在叔叔的公司工作,1988年,郭孔豐在深圳發現一個現象,當時所有的中國普通家庭,都是用散裝油,炒菜時油煙很大。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從不進口食用油,后來進口也數量極少,這讓他看到了商機。

郭孔豐和叔叔商量,想要創辦精煉油廠,得到了同意。郭孔豐的商業才能頗有叔叔之風,幾年時間,就聯合印尼油棕王吳笙福、國際四大糧商之一的美國ADM公司及中糧聯合創辦了豐益控股,“金龍魚”也在那時誕生。

后來,郭鶴年向侄子提出合并意向,叔侄兩聯合成立了“益海嘉里”。“雙劍合璧”的益海嘉里有了更為充足的資金,開始了稱霸中國大陸食用油市場之路。

郭鶴年與郭孔豐

“金龍魚”在市場的競爭優勢是全方面的,首先是原料上的優勢。有著自己的印尼、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生產基地,在原材料生產和進口上獲得先機,他們占有國內棕櫚油市場份額的70%~80%,所以他們的“感冒噴嚏”都可能影響決定棕櫚油市場的價格。

其次是他們早先大量布局的壓榨工廠和鋪設的銷售網絡。從2002年開始大舉在國內布局。在隨后的兩三年內,該公司累計在全國各地新建20多個工廠。其經銷商已經超過2000家,遍布全國400個大中城市,覆蓋了中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所有省市。

這些,足以筑起行業門檻,將對手拒之千里之外。

所以這么多年來,“金龍魚”面對的最大危機都不來自于對手。倒是2010年網絡上的一篇帖子,讓“金龍魚”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公關危機”。

這篇帖子當年火遍網絡,你或許還有印象,帖子里說:金龍魚食用油利用“有害的”轉基因大豆,“毒害”國人的身體健康,呼吁大家抵制金龍魚。

盡管這起“謠言”以造謠者被抓獲刑結束,但它對于“轉基因食用油”的爭論一直影響至今。“轉基因食用油“究竟對人體有沒有危害,這連科學家都無法達成一致。只是在產品上需要強制標明是否“轉基因”,讓消費者有知情權。

但是,當外資企業,市場霸主、轉基因食用油這些因素加起來,多少就有點“木秀于林,眾矢之的”的感覺。

郭鶴年是被馬來西亞逼走過的商人,他不可能看不到這種隱患。未來公司在中國市場如果還想繼續發展壯大,那么,給“金龍魚”換個成分,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

當“外資企業”變成了“國內企業”,一旦將來政策變化,還有更多的便利。

這就是為什么“金龍魚”放著新加坡股市不去,而要在A股上市的原因吧。當“魚”躍過了龍門,真的就脫胎換骨了呢?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

當時馬來西亞政府正在清剿“馬共”,因此牽涉到更多的華人群體。而郭鶴年的家族中,就有一位“馬共”的重要成員,就是他的二哥郭鶴齡。郭鶴齡曾經擔任過“馬共”的宣傳主任,后犧牲。后來馬來西亞政府想要與“馬共”談判,也是找到郭鶴年當中間人,正是在他的中間調解下,“馬共”才走出深林,放下了武器。

同時,郭鶴年還多次資金援助馬來西亞的華人政治團體,這也算是他作為當地僑領應盡的義務之一,但如此多的淵源糾纏在一起,讓馬來西亞當局對郭鶴年不免有極強的戒心。

另一個讓郭鶴年下決心出走馬來西亞的原因,就是稅賦。

馬來西亞當時有一個很不好的風氣,就是拼命加稅。郭鶴年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說:“當年新加坡和大馬政府似乎在比賽,看誰能向那些為國家創造財富者,征收最高的稅款,兩國皆以‘懲罰性稅率’對商家的盈利征稅,若你賺一元,你只能留住50仙。相較之下,香港的稅務環境是利商的,你只需繳付17%的公司稅,因此,每賺一元,你可省下33仙。”

正是在政治和稅賦的雙重考慮之下,郭鶴年做出了出走的決定。

郭鶴年的出走,對他來說,失去了糖廠,失去了經營多年的事業,但對于馬來西亞來說,失去的就更多。郭鶴年的糖廠被納吉賣給了自己的家族朋黨,這些人沒多久就硬生生搞垮了這個亞洲最有實力的糖業集團,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通過這次事件,讓郭鶴年更加深了一個理念:經濟永遠都擺脫不了政治的影響。

3、

布局中國20年,

今日“魚躍龍門”

前面說過,出走馬來之后,郭鶴年把投資重心轉移到了大陸。其實,在推出“金龍魚“之前,郭鶴年很早就開始和中國大陸有生意合作。

還是在1966年的時候,中國開始了十年運動,糧食急缺,而當時幾乎沒有外匯可以進口糧食。經人介紹聯系到了郭鶴年,他答應用自己的賬戶替大陸這邊在倫敦和紐約市場積累期貨,當年就通過購買巴西糖業期貨,為中國外匯賺取了300萬美元的利潤。

可以說,郭鶴年與大陸這邊的關系,非一般的華僑外資可以比擬。

在改革開放正式實施的前一年,1978年,郭鶴年就在杭州投資了中國內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緊接著,他的布局更大,先后在北京投資建設香格里拉酒店、北京國貿中心、嘉里中心……總投資在百億以上,成為投資金額最大的海外華僑商人。

80年代末,大多數外資放緩投資中國腳步,郭鶴年反其道而行,在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的巨資。同時期高調投資大陸的,還有一位富豪就是李嘉誠。這兩人不愧是商界老手,總是能抓住別人不看好的時機,滿載而歸,又能功成身退。

而推出“金龍魚”,則是與自己的侄子郭孔豐的合作。

郭孔豐也曾經在叔叔的公司工作,1988年,郭孔豐在深圳發現一個現象,當時所有的中國普通家庭,都是用散裝油,炒菜時油煙很大。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從不進口食用油,后來進口也數量極少,這讓他看到了商機。

郭孔豐和叔叔商量,想要創辦精煉油廠,得到了同意。郭孔豐的商業才能頗有叔叔之風,幾年時間,就聯合印尼油棕王吳笙福、國際四大糧商之一的美國ADM公司及中糧聯合創辦了豐益控股,“金龍魚”也在那時誕生。

后來,郭鶴年向侄子提出合并意向,叔侄兩聯合成立了“益海嘉里”。“雙劍合璧”的益海嘉里有了更為充足的資金,開始了稱霸中國大陸食用油市場之路。

郭鶴年與郭孔豐

“金龍魚”在市場的競爭優勢是全方面的,首先是原料上的優勢。有著自己的印尼、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生產基地,在原材料生產和進口上獲得先機,他們占有國內棕櫚油市場份額的70%~80%,所以他們的“感冒噴嚏”都可能影響決定棕櫚油市場的價格。

其次是他們早先大量布局的壓榨工廠和鋪設的銷售網絡。從2002年開始大舉在國內布局。在隨后的兩三年內,該公司累計在全國各地新建20多個工廠。其經銷商已經超過2000家,遍布全國400個大中城市,覆蓋了中國除臺灣地區以外的所有省市。

這些,足以筑起行業門檻,將對手拒之千里之外。

所以這么多年來,“金龍魚”面對的最大危機都不來自于對手。倒是2010年網絡上的一篇帖子,讓“金龍魚”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公關危機”。

這篇帖子當年火遍網絡,你或許還有印象,帖子里說:金龍魚食用油利用“有害的”轉基因大豆,“毒害”國人的身體健康,呼吁大家抵制金龍魚。

盡管這起“謠言”以造謠者被抓獲刑結束,但它對于“轉基因食用油”的爭論一直影響至今。“轉基因食用油“究竟對人體有沒有危害,這連科學家都無法達成一致。只是在產品上需要強制標明是否“轉基因”,讓消費者有知情權。

但是,當外資企業,市場霸主、轉基因食用油這些因素加起來,多少就有點“木秀于林,眾矢之的”的感覺。

郭鶴年是被馬來西亞逼走過的商人,他不可能看不到這種隱患。未來公司在中國市場如果還想繼續發展壯大,那么,給“金龍魚”換個成分,是最直接的解決方案。

當“外資企業”變成了“國內企業”,一旦將來政策變化,還有更多的便利。

這就是為什么“金龍魚”放著新加坡股市不去,而要在A股上市的原因吧。當“魚”躍過了龍門,真的就脫胎換骨了呢?

我是異史君,歡迎關注華人志,記錄500年華人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