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一場葬禮花掉30萬有必要嗎?不買墳墓塔位,連骨灰都不留的「終極零葬」越來越多人接受: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解放.

日本作家、東京女子大學兼任講師「島田裕巳」, 分享了他獨到的見解和看法, 丟出了一個直接的問題:「我們真的需要喪禮嗎?」如果在臺灣的話, 辦一場的費用粗估要30萬、甚至更多, 但隨著老齡人口、獨居者逐年增加, 不需要喪禮的時代, 似乎已經來臨了。

現代人越活越長壽, 當你離世時, 身邊可能早就沒什麼家人、好友, 獨居者更不用說, 親人少之又少, 那麼, 辦一場隆重的葬禮, 還有那麼重要嗎?其實, 還有很多形式的, 像是最近很多人選擇的「自然葬」, 把骨灰撒在海裡、或是山上, 從此塵歸塵、土歸土。

葬禮的簡化是時代必然的趨勢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辦喪事, 要建造墓地呢?現在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了。 人一過世, 就得要想辦法處理其遺體。 這件事是必定要去做的。

但是, 我們還是要聚集一堆人, 一起為往生者哀悼嗎?也越來越沒有這種必要了。

其實, 即使想要找一堆人來參加葬禮, 卻面臨了找不到人來參加葬禮這種窘況。

我和身邊的親戚都經歷過同樣的事情, 有些往生者過世時是80歲或90歲了, 其親朋好友也大多都已過世。 即使還在世, 也常常會因為年紀過大而無法出席葬禮。 有些人在職場上的那些年過得很活躍, 人脈很廣, 但是退休後過了二十、三十年, 這些人際關係也都斷絕了。

在現代這個人們多半活到高齡才過世的「大往生時代」, 一直到過世以前, 人和社會的關聯是漸漸變得疏離, 最終淡出。 去世只是一瞬間, 但社會的去世不是這麼一回事。 每個人的終點並不是突然造訪, 而是緩慢地到來。

因此, 生與死的界線逐漸變得模糊了起來。 這些已經與社會不太有關連的人們過世了,

並不會帶來什麼太大的影響。 雖然對其家屬來說是一件大事, 但影響范圍也只是到此為止。

因為有這樣的狀況, 葬/禮的簡化才能以極快的速度發生。 這是時代必然的趨勢。

接下來這個趨勢也會一直發展下去, 我認為不會有回頭的可能性。 雖說流行會反覆出現, 但這個趨勢可跟流行不同。

我們不需要葬禮。 這樣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即使舉辦葬禮, 參加者也沒有以往多。 只要舉辦邀請家人和親戚出席的家族葬就夠了。 以上是目前的趨勢, 甚至還有越來越多人認為就算是直葬也沒關係。

辦喪事就是得花錢。 但現在大家都很長壽, 年紀大了以後, 在醫療和照護方面更需要花錢, 因此也沒有太多剩餘的金錢可以花在辦喪事上。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都市地區已經沒有像地區共同體那樣緊密的人際關係。 若是共同體還存在, 一個人的去世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大事, 但是在都市, 每個家庭並未跟社區的其他家庭有頻繁的往來。

人是在醫院過世的,

家屬又在喪葬會場舉辦葬禮, 這麼一來, 很有可能往生者的鄰居們都不知道該人已經過世了。 另外還有一點, 孤獨去世和無緣去世的人數增加了。

若老人家是獨自一人生活的話, 就很容易發生這類事件。 老人家會獨自生活, 表示身邊沒有什麼親人, 過世以後也可能沒有能幫忙辦喪事的親屬。

即使還有其他家人或親戚, 但由於長年以來都沒有聯絡, 甚至是不知道對方身在何方, 親戚也會覺得跟往生者已經沒有關係, 未必會想幫忙辦喪事。 對家人或親戚來說, 這個人可能早已等同於去世了。

若是能在共同體中生活, 就不用擔心會面臨孤獨死或無緣死。 然而, 共同體同時也具有約束力, 這種束縛讓人覺得厭煩。 就這一點來說,都市中的單獨生活可以不受共同體規則的約束,在精神上也比較放鬆。人們並不想捨棄這種輕鬆的生活,再度回到共同體。一旦體會過都市生活的自由,就不禁會這麼想。

但確實,這樣一直獨自生活下去,總有一天會面臨孤獨去世或無緣去世,也有人可能會覺得寂寞吧。

只是,人一旦死了,一切也都結束了。之後或許會給某個人添麻煩,但那也已經不是自己的責任了。會覺得寂寞的主體既然已經消失,也不需要再去擔心去世後該怎麼辦。一些獨自生活的老人家,心中已經有將來會孤獨去世的覺悟。

只要採用自然葬,之後就不會留下骨灰。沒有骨灰,也就意味著不需要設置墓地。若要問如何將家屬從麻煩的墓地問題解放出來,自然葬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也曾經主持過海葬,那真的是非常簡潔明瞭的過程。我們開船到海灣,將磨碎的骨灰包在水溶性和紙內,拋至海中。為了不汙染海洋,只撒了一些花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自然葬的家屬和友人的臉上,滿是開朗的神情。

但我認為除了自然葬之外,還有更進一步的作法,那就是「零葬」。零葬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終極埋葬方式。土葬是將遺體埋入土中,葬禮就算完成了。其中也有家族會另外建造一個祭拜墓,但沒有規定每個人一定要這麼做。基本上,只要埋入土地裡即可。

至於火葬,如果將遺體火化之後就算完成的話,會變得如何呢?

家屬將火化後的骨灰交給火葬場處理,並不取回骨灰。這跟土葬以後的狀態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零葬」。

大多數的火葬場都要求家屬取回火化後的骨灰,家屬也都遵循規則行事。有不少由行政單位經營的火葬場還制訂條例規定,家屬若委請該火葬場火/化/遺/體,必須要將骨灰取回。民間經營的火葬場也大多會提出家屬應取回骨/灰的要求。

不過,有些火葬場的狀況是,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不用取回骨灰。實際上,確實有人提出這一類申請,請火葬場自行處理骨灰。而提出申請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由於西日本是採用部分收骨,所以骨灰的一半以上都是交由火葬場處理的。處理一半以上的骨灰,和處理全部的骨灰,其實是差不多的事情。居住在西日本的人由於認為部分收骨是理所當然,一點都不覺得請火葬場處理剩下的骨灰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從未關心過這些骨灰後來送到哪裡去了。

那麼,這些剩下的骨灰是如何處置的呢?有關這一點其實有各種說法,不過一般都是把剩下的骨灰送給相關業者,以機械將骨灰磨碎以後,除去不屬於骨頭的不純物質,最後只剩下一點點的骨粉。然而將骨粉送至與火葬場合作的寺廟,埋在寺廟的土地或是墓地內。

其中一個接收這些骨粉的寺廟,就是位於石川縣輪島市的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祖院。

總持寺現在已經遷移至神奈川縣橫濱市,不過最早是位於石川縣。遺骨處理業者的團體在總持寺祖院建造了一座觀音像,「全國火葬場殘骨灰諸靈永代供養塔」,將剩下的骨灰收納在觀音像背後的不鏽鋼製容器內,並進行祭拜。其他也有幾個處置剩下骨灰的設施。

在歐洲,有不少家屬在將往生者的遺體送至火葬場後,就直接回去了。火化後的骨灰可暫時放置在火葬場,若一段時間過後,家屬仍未來取回骨灰,就交由火葬場處置。

在法國,雖然最近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採用火葬,但由於還沒有形成將骨灰放置在墓地的文化,因此據說出現了有人將骨灰放在地鐵車廂內的案例,造成了一些問題。若是交由火葬場來處理這些骨灰的話,應該就不會發生這類的事情了。

若是採用零葬,由於不需要從火葬場取回骨灰,就不會將骨灰放在身邊,或是需要找個墓地放置。連自然葬也可以不用舉行了。

島田裕巳分享,他曾主持過一場海葬,他們會把船開到海灣,將骨灰包在水溶性的紙內,為了不汙染海洋,只撒了一些花瓣,有些逝者生前愛小酌兩杯,那就往海裡倒點。這樣的方式,不用設置墓地,家人也能減去繁雜的祭拜行程,換另一種方式,平靜地思念,不也很好嗎?

另外,他也提出了一個新方式「零葬」,通常家屬會把火化後的骨灰帶回安葬,但零葬的做法就是,全權交給業者處理,親人不拿回,通常業者會除去不屬於骨頭的不純物質,剩下一點點骨粉,再送到合作寺廟,埋在土地裡,而在歐洲,也早已有不少人如此做了。

第一次聽到好像會覺得怪怪的!這樣好像對往生者太不敬、太隨便了,但島田裕巳表示,「我們並不是需要墓地才設置的,而是因為有遺骨,要有一個地方安置。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我們都可以想念某個人。」他也建議,可以設立慰靈碑,讓家屬祭拜悼念。

大家也想過如何送走自己最後一程嗎?也許這樣的作法,也是一種選擇!

就這一點來說,都市中的單獨生活可以不受共同體規則的約束,在精神上也比較放鬆。人們並不想捨棄這種輕鬆的生活,再度回到共同體。一旦體會過都市生活的自由,就不禁會這麼想。

但確實,這樣一直獨自生活下去,總有一天會面臨孤獨去世或無緣去世,也有人可能會覺得寂寞吧。

只是,人一旦死了,一切也都結束了。之後或許會給某個人添麻煩,但那也已經不是自己的責任了。會覺得寂寞的主體既然已經消失,也不需要再去擔心去世後該怎麼辦。一些獨自生活的老人家,心中已經有將來會孤獨去世的覺悟。

只要採用自然葬,之後就不會留下骨灰。沒有骨灰,也就意味著不需要設置墓地。若要問如何將家屬從麻煩的墓地問題解放出來,自然葬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也曾經主持過海葬,那真的是非常簡潔明瞭的過程。我們開船到海灣,將磨碎的骨灰包在水溶性和紙內,拋至海中。為了不汙染海洋,只撒了一些花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加自然葬的家屬和友人的臉上,滿是開朗的神情。

但我認為除了自然葬之外,還有更進一步的作法,那就是「零葬」。零葬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終極埋葬方式。土葬是將遺體埋入土中,葬禮就算完成了。其中也有家族會另外建造一個祭拜墓,但沒有規定每個人一定要這麼做。基本上,只要埋入土地裡即可。

至於火葬,如果將遺體火化之後就算完成的話,會變得如何呢?

家屬將火化後的骨灰交給火葬場處理,並不取回骨灰。這跟土葬以後的狀態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的「零葬」。

大多數的火葬場都要求家屬取回火化後的骨灰,家屬也都遵循規則行事。有不少由行政單位經營的火葬場還制訂條例規定,家屬若委請該火葬場火/化/遺/體,必須要將骨灰取回。民間經營的火葬場也大多會提出家屬應取回骨/灰的要求。

不過,有些火葬場的狀況是,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不用取回骨灰。實際上,確實有人提出這一類申請,請火葬場自行處理骨灰。而提出申請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

由於西日本是採用部分收骨,所以骨灰的一半以上都是交由火葬場處理的。處理一半以上的骨灰,和處理全部的骨灰,其實是差不多的事情。居住在西日本的人由於認為部分收骨是理所當然,一點都不覺得請火葬場處理剩下的骨灰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也從未關心過這些骨灰後來送到哪裡去了。

那麼,這些剩下的骨灰是如何處置的呢?有關這一點其實有各種說法,不過一般都是把剩下的骨灰送給相關業者,以機械將骨灰磨碎以後,除去不屬於骨頭的不純物質,最後只剩下一點點的骨粉。然而將骨粉送至與火葬場合作的寺廟,埋在寺廟的土地或是墓地內。

其中一個接收這些骨粉的寺廟,就是位於石川縣輪島市的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祖院。

總持寺現在已經遷移至神奈川縣橫濱市,不過最早是位於石川縣。遺骨處理業者的團體在總持寺祖院建造了一座觀音像,「全國火葬場殘骨灰諸靈永代供養塔」,將剩下的骨灰收納在觀音像背後的不鏽鋼製容器內,並進行祭拜。其他也有幾個處置剩下骨灰的設施。

在歐洲,有不少家屬在將往生者的遺體送至火葬場後,就直接回去了。火化後的骨灰可暫時放置在火葬場,若一段時間過後,家屬仍未來取回骨灰,就交由火葬場處置。

在法國,雖然最近開始有越來越多人採用火葬,但由於還沒有形成將骨灰放置在墓地的文化,因此據說出現了有人將骨灰放在地鐵車廂內的案例,造成了一些問題。若是交由火葬場來處理這些骨灰的話,應該就不會發生這類的事情了。

若是採用零葬,由於不需要從火葬場取回骨灰,就不會將骨灰放在身邊,或是需要找個墓地放置。連自然葬也可以不用舉行了。

島田裕巳分享,他曾主持過一場海葬,他們會把船開到海灣,將骨灰包在水溶性的紙內,為了不汙染海洋,只撒了一些花瓣,有些逝者生前愛小酌兩杯,那就往海裡倒點。這樣的方式,不用設置墓地,家人也能減去繁雜的祭拜行程,換另一種方式,平靜地思念,不也很好嗎?

另外,他也提出了一個新方式「零葬」,通常家屬會把火化後的骨灰帶回安葬,但零葬的做法就是,全權交給業者處理,親人不拿回,通常業者會除去不屬於骨頭的不純物質,剩下一點點骨粉,再送到合作寺廟,埋在土地裡,而在歐洲,也早已有不少人如此做了。

第一次聽到好像會覺得怪怪的!這樣好像對往生者太不敬、太隨便了,但島田裕巳表示,「我們並不是需要墓地才設置的,而是因為有遺骨,要有一個地方安置。不管在什麼環境下,我們都可以想念某個人。」他也建議,可以設立慰靈碑,讓家屬祭拜悼念。

大家也想過如何送走自己最後一程嗎?也許這樣的作法,也是一種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