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聰明的父母,從不逼孩子做3件事。容易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一輩子

教育就是三分教, 七分等。

帶娃路上, 記得給足孩子耐心和信心, 不要催孩子長大。

——虎媽

為人父母都希望教育出來的孩子勇敢、堅強、自信, 未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要認識和接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完整的個體, 有著自己的成長規律和節奏。 忽略這一點, 強迫孩子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結果可能事與願違。

逼孩子勇敢

有一個朋友, 對女兒要求特別嚴厲。 她的口頭禪是:「做不到, 就別叫我媽媽!」

女兒一歲半的時候, 走不動要抱抱, 她說什麼也不抱, 必須讓孩子自己走到路盡頭。

女兒學舞蹈, 跳不好下課就要一直跳, 直到動作達到標準為止。

女兒怕黑, 那乾脆就讓她哭到習慣。

她說:「只有這樣, 孩子將來才能勇敢。 」

女兒上小學時, 一次在體育課上暈倒了。

原來, 她週末逼著女兒爬最高的素質拓展道, 女兒一腳踩空, 摔傷了胳膊。 但因為怕媽媽責怪她不勇敢, 所以一直憋著不敢說。

朋友只關注孩子的行為是否勇敢, 卻忘了媽媽的關愛、理解和保護才是孩子勇敢的由來。

勇敢從來不是逼出來的, 而是孩子從內心自然生長出來的。

只有內心有充足的愛和能量的孩子, 才敢去大膽嘗試, 才能擁有真正的勇敢。

否則, 一味地逼迫, 只會讓孩子更加脆弱。

逼孩子堅強、不許哭

很多成年人見不得孩子流眼淚, 有時候是捨不得, 有時候是憤怒。

因為哭泣也被視為軟弱的標誌, 特別是對男孩子, 父母尤其嚴苛:「男子漢要堅強, 不能哭。 」

曾經在某論壇看到一位年輕爸爸分享故事:

小時候手被割破了, 哭得上氣不接不氣, 父母到處找創口貼, 處理好傷口, 看到他還在哭,

爸爸說:「至於嗎?這麼點小傷!男孩子流血不流淚!」

媽媽也幫腔:「是啊, 男孩子還哭, 不覺得丟人嗎!」

那時候他也不過才6、7歲, 無非因為他是男孩兒, 連哭泣的權利都被剝離。

這種刻板印象的教育下, 他學會了儘量隱藏的自己脆弱情緒, 長大後在婚姻家庭中面對于妻子和孩子的情緒化, 他也很難處理好。

美國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男孩不該走的路》書中寫道:

傳統文化對男性的刻板觀念, 阻止了男孩承認本身的情緒, 也妨礙了男孩的情感發展。

這種錯誤的情感教育, 使男孩們遠離了健康的溝通、情感的認知及表達

不管男孩還是女孩, 哭都是非常正常的, 他們往往無法通過精準的詞彙詮釋自己的感受, 哭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

當你難過想哭的時候, 你肯定也不希望最愛的人沖著自己吼:「不許哭!」這只能加重你的羞愧感。

孩子也是一樣, 哭的時候, 他們期待父母的擁抱和接納, 而不是呵斥。

逼孩子外向

如果問大家孩子外向好還是內向好, 大部分的家長可能都會選擇外向。

與膽小一樣, 人們對內向的孩子也充滿了偏見。 一個孩子一旦被打上內向的標籤, 就意味著這孩子木訥、孤僻、難相處、沒什麼出息。

內向的孩子, 小時候沒少聽這種話:

「你要活潑一點, 扭扭捏捏像什麼樣子」

「你就不能像隔壁XXX嘴甜一點, 多喊喊人!」

「你這樣的性格, 以後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怕是要吃虧的!」

對喜歡獨處的孩子來說, 「不合群」就像壓在頭頂的一座大山, 再也無法昂首挺胸做自己。

愛因斯坦說:「每一個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表現來衡量一條魚的能力, 那麼這條魚將一輩子活在自慚形穢中。 」

合群or不合群, 沒有優劣之分。

獨處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不是缺點。

它與外向型性格一樣, 都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個性標籤, 甚至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美國科羅拉多英才中心對社會精英進行了3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性格安靜內向的英才,幾乎是外向型英才的3倍!而且智商越高的人,內向型傾向越強。

因為愛獨處,孩子才擁有更強的專注力、感知力、洞察力,更擅長深入思考,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

強迫一個安靜的孩子去社交,其實是「揚短避長」,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與其讓孩子痛苦地合群,不如讓他獨自開心地探索遠方。

甚至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美國科羅拉多英才中心對社會精英進行了3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性格安靜內向的英才,幾乎是外向型英才的3倍!而且智商越高的人,內向型傾向越強。

因為愛獨處,孩子才擁有更強的專注力、感知力、洞察力,更擅長深入思考,擁有更豐富的內心生活。

強迫一個安靜的孩子去社交,其實是「揚短避長」,只會讓孩子感到恐懼。

與其讓孩子痛苦地合群,不如讓他獨自開心地探索遠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