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邊怕冷又一邊發熱,是怎麼回事?2種病因要分清,照著調準沒錯!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感覺自己很怕冷, 但皮膚摸起來卻很熱, 有時還會覺得煩熱難耐, 不清楚這種「寒熱交加」的矛盾情況是怎麼回事?如果吃藥治療, 是該吃熱藥還是涼藥?

通常, 這種「寒熱交加」的矛盾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大家熟悉的肝鬱, 另一種則是氣虛, 這「一鬱一虛」, 都使中醫說的「氣」不得伸展, 以至於「氣」鬱化火了。

肝鬱化火

加味逍遙丸可「滅火」

先來說說肝鬱, 這種病很多人都聽說過, 且在女性中更常見, 多表現為脅肋脹痛、情緒抑鬱、咽中如有異物阻塞等等。

如果肝氣鬱滯過久, 就會化熱生火。 這時候的人可能會一邊手腳冰涼, 又一邊煩熱難耐, 特別是臉上總是烘熱的, 有些人甚至會呈現出粉面含春的「好面色」。 只不過, 這種看似健康的面色卻並不意味著身體健康, 她們要經常用涼手或是涼的器物去幫皮膚降溫。

從這個角度上說, 這種鬱熱必須通過疏解肝郁來宣散。 如果去看中醫, 醫生多會讓她們吃加味逍遙丸。 一般吃一周左右, 燥熱的問題多會有明顯地改善。

氣虛發熱

健脾補氣可去火

再來說說氣虛導致的「鬱火」。 小編就曾見過一位女生, 她自己很怕冷, 而且特別容易累, 明顯是身體火力弱所致,

但她的大腿皮膚很熱, 家人為此都不敢挨近她坐。 這又是為什麼呢?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 最先發現了這個問題, 他認為這是典型的「內傷發熱」。 治療這種身體因虛不能及時疏散而生的「郁火」, 李東垣遵循的是《內經》的意思:「火鬱發之」, 意思是, 要因勢利導的把火給散出去。 不過, 這個「散」, 既不是清熱, 也不是去火, 而是補氣。

李東垣是「脾胃論」的創始人, 最長於健脾補氣。 對這種鬱火、鬱熱, 他主張用大劑量的健脾藥順勢導之。 具體到方劑上, 就是著名的「升陽散火湯」, 適癥於「四肢發熱, 肌熱, 筋痹熱, 骨髓中熱, 發困, 熱如燎, 捫之烙手」, 就是雖然沒發燒, 但卻渾身熱的情況。

升陽散火湯中用到了升舉陽氣的升麻、葛根, 可以助力藥效發散的羌活、獨活, 再用柴胡舒肝理氣、芍藥柔肝, 最後用人參補氣虛。

整個方意非常形象易懂:前面用發散藥開路, 後面用補氣藥助推。 這樣一來, 一直不得伸展的陽氣就此得以舒展, 因鬱悶而生之熱也就散了出去。

只可惜, 「升陽散火湯」沒有對應的中成藥, 但它卻給了內寒外熱、表裡不一的病人這兩個非常有價值的提示:

首先, 發熱時不能一味地去火清熱。 清熱去火藥的性質都是寒涼的, 過量服用會加大對陽氣的損傷, 鬱熱只會更加嚴重;其次, 即便沒有對應的中成藥, 但可以按照這個方意, 因陋就簡地組出一個變方:葛根15克、薄荷10克泡茶,送服補中益氣丸。

其中,葛根、薄荷可以解鬱散熱,給陽氣開闢通路;補中益氣丸是中醫的經典補氣藥。如此一來,堅持吃上一段時間,氣血得以暢通,寒熱失衡的狀態也就被扭轉了。

因陋就簡地組出一個變方:葛根15克、薄荷10克泡茶,送服補中益氣丸。

其中,葛根、薄荷可以解鬱散熱,給陽氣開闢通路;補中益氣丸是中醫的經典補氣藥。如此一來,堅持吃上一段時間,氣血得以暢通,寒熱失衡的狀態也就被扭轉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