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要脅,嚇唬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父母不容小覷

餐廳裡, 媽媽為了勸女兒乖乖吃飯:

「你看這裡這麼多人, 你要是再不坐下好好吃飯, 拐賣小孩的壞人就會把你抓走。 小心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

過馬路時, 小女孩顧不得看路, 仍沉迷在手機遊戲裡。

媽媽見狀一把抓過小女孩的手機恐嚇她說:

「再在馬路上玩手機, 就讓員警把你抓起來!」

二胎家庭裡, 為了讓孩子聽話, 父母常常警告說:

「看弟弟多乖, 再不聽話我們就要弟弟不要你了。 」

父母為了讓孩子長記性, 變聽話, 經常會用「威脅式教育」, 有時候甚至不惜胡編亂造和誇大事實。

父母覺得怎麼能讓孩子感到害怕就怎麼說,

並自以為是地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可是, 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01 要脅, 是摧毀孩子最簡單的方式

看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時, 對3歲的嘉嘉印象深刻。

這個小姑娘有挑食的毛病, 經常吃兩口就不願意吃了。

這時外婆會不由分說地拿來衣架子,

一邊威脅嘉嘉:「你不吃要嘴巴幹嘛, 敲掉兩個牙齒」, 一邊拿著衣架不停地敲打她的手、嘴。

被嚇唬到的嘉嘉瞬間被嚇哭, 任由外婆將飯塞進自己的嘴裡。

為了讓孩子「長記性」, 媽媽還會恐嚇她:「是要打, 還是要拿針來紮?」

在這種武力的要脅下, 吃飯成了嘉嘉的「噩夢」, 沒有一次不是在哭鬧和被強迫聽話中度過的。

知乎上有個問答:「那些長期被父母逼迫聽話的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

嚇唬式教育, 容易引起孩子與生俱來地被遺棄感, 內心留下一道傷口, 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愈。

前段時間, 有位爸爸讓孩子寫完作業後將書本收拾一下, 結果孩子當做沒聽見, 依舊我行我素。

爸爸頓時火冒三丈, 直接當面把孩子的書撕了。

表面上看, 爸爸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在這件事後會收拾書。 但實際上會怎麼想、怎樣做呢?

他可能會通過別的方式報復回來, 亦或者會在心裡埋下怨恨的種子。

成就一個孩子很難, 但摧毀一個孩子卻很容易。

嚇唬就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方式。

02 溝通, 讓家長和孩子回歸心平氣和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說:「教育孩子, 要和善和堅定並行。 ‘和善’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堅定’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 尊重情形的需要。 」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自己。 對待孩子要收起拳頭、控制舌頭、審視行動。

1.先立規矩

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 到了吃飯時間, 兒子小魚兒一心想玩, 還要求媽媽現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媽媽胡可拒絕了兒子的請求, 溫和而堅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 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 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 這是規則, 你要遵守規則。 」

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小時候不立好規矩, 大了也很難養成好的習慣。

規矩要事先講明、說清, 要基於孩子的年齡, 允許在規矩內有完全的自由, 當然也要有不遵守規矩後應當承擔的後果。

2.劃清底線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講過一個例子:

一對5歲和7歲的兄弟倆, 在面對媽媽時, 經常胡鬧、怒吼, 弄得媽媽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而面對爸爸時,則會顯得中規中矩,從不提要求。

因為孩子們很清楚,媽媽容易對他們讓步,而爸爸卻是言出必行。

沒有底線的放縱和沒有彈性的規則,都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

要給孩子劃出一些界限,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商量,哪些必須執行,讓孩子在底線范圍內做事。

對於沒有商量餘地的事,一定要堅守底線,破了底線就要有所懲罰。

懲罰不是靠棍棒,有時一個失望的眼神、一段時間的嚴肅或沉默,都能讓孩子產生自責的感受。

3.懂得溝通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書中有個故事:

3歲的女兒因為媽媽顧著招待突然來訪的客人,沒時間和自己玩,就生氣地在沙發上亂畫。

被發現後,女兒拿著畫筆說:「我不太清楚。」

媽媽明確告訴女兒自己很生氣、很失望,因為孩子選擇了撒謊。

她沒有像往常一樣理解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清理了沙發上的痕跡,並告訴她誠實的重要性,最後才和女兒討論今天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無理取鬧時,說「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來面對」的效果,遠遠大於任何的責駡。

溝通,讓孩子和父母有著更堅固的感情聯結。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溫和耐心地引導,堅定的支持與鼓勵,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托舉。

最後,讓我們一起分享出去,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愛與理解中,羽翼漸豐

而面對爸爸時,則會顯得中規中矩,從不提要求。

因為孩子們很清楚,媽媽容易對他們讓步,而爸爸卻是言出必行。

沒有底線的放縱和沒有彈性的規則,都是對孩子成長的不負責。

要給孩子劃出一些界限,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商量,哪些必須執行,讓孩子在底線范圍內做事。

對於沒有商量餘地的事,一定要堅守底線,破了底線就要有所懲罰。

懲罰不是靠棍棒,有時一個失望的眼神、一段時間的嚴肅或沉默,都能讓孩子產生自責的感受。

3.懂得溝通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書中有個故事:

3歲的女兒因為媽媽顧著招待突然來訪的客人,沒時間和自己玩,就生氣地在沙發上亂畫。

被發現後,女兒拿著畫筆說:「我不太清楚。」

媽媽明確告訴女兒自己很生氣、很失望,因為孩子選擇了撒謊。

她沒有像往常一樣理解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清理了沙發上的痕跡,並告訴她誠實的重要性,最後才和女兒討論今天的情緒和行為。

孩子無理取鬧時,說「你現在很難受,我們一起來面對」的效果,遠遠大於任何的責駡。

溝通,讓孩子和父母有著更堅固的感情聯結。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溫和耐心地引導,堅定的支持與鼓勵,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托舉。

最後,讓我們一起分享出去,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愛與理解中,羽翼漸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