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性情大變!家長切記不要說太多,關鍵時候要忍住

13歲的阿福一回家看到爸媽就心煩, 吃飯也是囫圇吃兩口就回房間了。 爸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 可初一上完了, 阿福的成績還是不上不下的, 爸媽很擔心他上不了好的高中。 阿福很少和家人交流, 月考完了就甩張成績單要媽媽簽字, 被問到學習就不耐煩地敷衍兩句。

爸媽想起, 小學時候的阿福可不是這樣的, 他小學的時候成績還算好, 每次考完試爸媽問起, 都會把自己哪裡出錯、哪裡不好講一遍。 現在的阿福, 爸媽剛開口問:「最近在學什麼啊?」他就直接說:「學課本!」一點都不掩飾情緒地走開了。

爸媽覺得還是應該教育一下, 所以一跟阿福待在一起就馬上找機會給他講道理。 帶孩子去超市路上, 爸媽忍不住說:「在學校好好讀書, 不要太貪玩。 」可剛說兩句, 阿福就說「不用你們管」。 這句話讓爸媽不高興, 雙方鬧得僵硬, 阿福逛超市時也全程擺著臭臉。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性情大變, 跟父母老師都親切不起來, 一回家就躲到房間裡, 鎖著門不讓人進。 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很關鍵, 孩子在這個時期開始有獨立的思想了, 對他們的行為處理不當, 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李玫瑾:教育孩子要趁早, 到了青春期,
說什麼孩子也聽不進去了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李玫瑾教授參加《圓桌派》時也發表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分享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原則和道理。

1、教育孩子要趁早

人們普遍認為, 在孩子六歲之前, 年紀還小, 不適合學多少東西, 也不會記得太多東西, 即使給他講道理, 他也聽不懂, 在這一階段就要多多寵愛孩子, 讓孩子享受美好的童年時光。

但事實上卻並不是這樣,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六歲之前的這個階段, 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階段, 只有在這一階段, 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孩子以後才能走上更正確的道路。

就像是一棵樹苗, 從小的時候就注意修剪, 以後更容易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小的時候不在意, 長歪了, 以後想要修正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有這麼一句老話「三歲看老」, 雖說從三歲就能決定一切, 難免有一些誇張, 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 脾氣、性格確實對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在這個階段, 作為父母, 一定不要懈怠, 不要偷懶, 要更好的做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 如果可以,

還是不要把這個階段的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來帶, 自己親自帶, 言傳身教, 才是對孩子教育更好的方式。

2、青春期能少說就少說

青春期, 一個人最叛逆的時候, 也是最想得到認可的時候。

在這個階段, 對於孩子來說, 是非常危險的。 經歷過那個階段的大家, 應該都還記得,在十幾歲的青春期,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我們好,但大多數的說教都聽不進去,只會感覺厭煩。李玫瑾教授持同樣的看法,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有著更多的瞭解。

她認為,在孩子12歲之後的青春期,作為父母,話一定要少。

孩子在這一階段,有自己的想法,更想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作為父母,雖然很想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得注意,一定要言簡意賅,長話短說,如果說多了,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厭煩。

只要平安的度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就會好起來。

3、有愛有畏才有敬

作為父母,都想給到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也希望孩子能夠同樣的愛父母。但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僅僅讓孩子愛還不夠,在家庭裡面,需要有那麼一個人,讓孩子怕,這樣在孩子做錯事,讓他改正的時候,才能更容易實行。

這種怕,並不是武力方面的鎮壓,而是讓孩子從內心而發的尊敬,讓孩子心服口服。就像我們在上學時,對老師的那種心悅誠服。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1、點到為止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叛逆,一旦激怒他們,父母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反著來。父母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懂道理,不會做出格過分的事情。

在關注孩子的基礎上,關心的話說一兩句就好。比如,當孩子考砸了,拿成績單給父母簽字時,與其問孩子怎麼會考砸了,不如對孩子說「你的成績你自己看著辦啊」。孩子會有被當成大人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成績負責,知道要好好學習。

2、讓孩子愛父母的同時心存敬畏

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對你產生敬畏。如果孩子對家長絲毫不敬畏,那麼說明家長在孩子這裡缺乏權威,或是溺愛孩子。倘若溺愛孩子,孩子犯錯了被父母說一下,並不會覺得有什麼,根本改正不了。孩子對家長有敬,家長說的話他才能聽得進去;對家長有畏,他們犯錯了才能改正。

Wendy媽有話說:

對孩子的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需要瞭解一些原則,更需要注意在實際操作時,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孩子出生之後,是第一次做孩子,而我們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並沒有什麼經驗,多聽聽前輩、專家的話語,瞭解一些經過多人實踐的經驗,和孩子一起成長,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對我們自己也是重要的經歷。

應該都還記得,在十幾歲的青春期,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我們好,但大多數的說教都聽不進去,只會感覺厭煩。李玫瑾教授持同樣的看法,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也有著更多的瞭解。

她認為,在孩子12歲之後的青春期,作為父母,話一定要少。

孩子在這一階段,有自己的想法,更想展示自己獨特的個性,作為父母,雖然很想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得注意,一定要言簡意賅,長話短說,如果說多了,很容易讓孩子感覺厭煩。

只要平安的度過了這個階段,之後就會好起來。

3、有愛有畏才有敬

作為父母,都想給到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也希望孩子能夠同樣的愛父母。但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僅僅讓孩子愛還不夠,在家庭裡面,需要有那麼一個人,讓孩子怕,這樣在孩子做錯事,讓他改正的時候,才能更容易實行。

這種怕,並不是武力方面的鎮壓,而是讓孩子從內心而發的尊敬,讓孩子心服口服。就像我們在上學時,對老師的那種心悅誠服。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1、點到為止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叛逆,一旦激怒他們,父母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反著來。父母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懂道理,不會做出格過分的事情。

在關注孩子的基礎上,關心的話說一兩句就好。比如,當孩子考砸了,拿成績單給父母簽字時,與其問孩子怎麼會考砸了,不如對孩子說「你的成績你自己看著辦啊」。孩子會有被當成大人的感覺,自然而然地對自己成績負責,知道要好好學習。

2、讓孩子愛父母的同時心存敬畏

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對你產生敬畏。如果孩子對家長絲毫不敬畏,那麼說明家長在孩子這裡缺乏權威,或是溺愛孩子。倘若溺愛孩子,孩子犯錯了被父母說一下,並不會覺得有什麼,根本改正不了。孩子對家長有敬,家長說的話他才能聽得進去;對家長有畏,他們犯錯了才能改正。

Wendy媽有話說:

對孩子的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僅需要瞭解一些原則,更需要注意在實際操作時,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孩子出生之後,是第一次做孩子,而我們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並沒有什麼經驗,多聽聽前輩、專家的話語,瞭解一些經過多人實踐的經驗,和孩子一起成長,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對我們自己也是重要的經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