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公公顧孫女2年!媳婦笑嘆「固執老頭變寵孫狂魔」每天上網學帶娃 「驚人成果曝光」:保母學不來

隨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家庭模式的改變, 現在有越來越多夫妻選擇共同打拚「雙薪」養家, 因此當孩子出生後, 為了維持穩定的家庭經濟, 子女大多都是拜託其中一方的父母幫忙照顧。 事實上, 近年來這樣隔代教養方式, 所衍生的相關趣聞及問題, 也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 日前, 一名化名為「小白」的母親, 便透過網路分享, 向來十分固執的退休公公, 自從來幫忙帶孫女後, 馬上變成寵孫狂魔的情況, 以及一連串讓為母的她, 又好氣又好笑的祖孫趣事!

首先, 小白便透露了自家「為何是公公帶孩子」的原因, 「我只能說, 作為一個不想全職的中年媽媽, 在生活面前, 我哪有選擇...老公被派到外地, 患病的老母和伺候著 90 歲老人的婆婆顧不上我, 最後不得不懇請正享受退休生活的公公千里奔襲到家裡幫忙, 實屬權宜之計!」

而她也不忘強調, 其實公公願意過來, 便已經讓為人母的她感激涕零了! 但小白卻怎麼也沒料到, 請公公帶孩子的直接後果是:「很長一段時間裡, 我下班回家, 只想在車裡多坐一會兒, 不想上樓...」因為沒人提前告訴過她, 怎麼搞定一個在育兒上用力過猛的60多歲倔將老人家。

不知道別人家公公帶孩子什麼樣, 反正自家公公的嚴謹程度遠遠超出她的預期。 「起初我還驚喜, 畢竟一個工程師老人家為了帶好5歲的孫女, 竟願意天天上網看經學影片來學習怎麼照顧孫女, 這件事兒本身就夠感人了!」然而, 從孩子吃飯這事兒上, 卻令為母的她逐漸感覺事情不妙。

首先公公對孩子吃飯的執著, 讓人害怕。 我家冰箱的菜色, 基本就是女兒的口味說明。 她愛吃排骨, 排骨又貴, 公公就跑遍了家附近的超市和菜市場, 找到了性價比最高的排骨, 塞滿冰箱, 天天給做。 因為女兒說秋葵好吃, 土豆漲了 2 毛都嫌貴的公公,

40 塊的秋葵也能買下手, 自己不捨得吃一口。 每天陪孩子吃晚飯, 是公公的專屬儀式感。 先把飯涼到溫度剛剛好, 孩子開吃, 公公就在旁邊布菜。 這個有營養, 那個助消化, 五星級服務。 但是女兒不能說不要, 否則公公就會以取消動畫片、公公生氣了相威脅。 甚至嘴上說著「那就不吃了」, 手上把一勺子菜再塞進孩子嘴裡。 孩子都有叛逆情緒, 有次被公公喂飯喂得淚汪汪, 週末回家的老公看不下去:「爸, 讓你這麼喂, 我飯都吃不下去。 就讓孩子自己吃, 不行嗎?」

「我不吃, 我看她吃完再吃。 」老公再多說, 公公就不樂意了。 更讓人焦慮的是——孩子的吃飯情況,直接決定了公公的情緒好壞。 每天下班回家打開門,小白就能從客廳氛圍得知女兒的晚餐表現:

要麼爺孫情深歡笑得合不攏嘴,說明晚餐孩子表現不錯,大概率按公公的要求吃了蔬菜和水果,那麼老家臉上的褶子都會咧出一朵花,幹什麼都高興! 但如果是氣氛壓抑搭配女兒的眼淚婆娑情況……那麼就不得安寧了,肯定是女兒鬧脾氣,不好好吃飯、吃少了或是沒完成蔬菜水果配額。這可是會讓老人家整晚上都生悶氣,以肉眼可見的心情煩躁拉低整個房子的氣壓,讓人喘口氣都很難。 所以那段時間,我晚上能不能輕鬆愉快的吃一頓晚飯,都要看女兒吃飯的表現! 女兒如果不好好吃飯,那當媽的一進門,就得立即切入當天工作的下半場——家庭情緒管理。 先哄孩子再哄老人家……

事實上也不僅吃飯,在女兒學習的問題上,公公更體現出驚人的高標準嚴要求。 幼兒園中班要求孩子學拍球。老師在班級圈裡說,有小朋友能拍 100 多個。但是我女兒還在 10 個以內徘徊。 公公一看就不樂意了,拍球有什麼難的,練啊!於是搞了 2 個不同手感的球,督促著孩子在小區裡練。沒兩周還真練會了。 更神的是,鄰居家媽媽客氣了一句:「您老什麼時候把我兒子也教會。」 公公就相當認真的把鄰居小男孩從玩耍裡喊回來,硬是逼著拍了一晚上球,拍到 300 多個。孩子說手都練麻了 那之後鄰居家媽媽見我就說:你家公公厲害,有辦法!這要是將來給孩子輔導作業,肯定也沒問題啊。 呵呵。我心想,用不著以後,現在就在家親自輔導孫女呢! 老公給孩子報了數學思維網課,本意是慢慢啟蒙。誰想陪孩子上課的公公,竟比誰都著急,每當女兒掰著指頭數半天才能答老師的問題,公公恨不得衝過去拎著耳朵教一遍。最嚴重的一次,孩子聽課心不在焉,公公當著我的面就要一巴掌打下去。 當下,為母的她本能地拍起了桌子大吼:「在我們家,不許打孩子!」 老人家因此氣得幾天沒跟我說話。 那天我也開始反思,從吃飯到上網課到生活中的許多小問題,因為知道老人是愛孩子的,所以我天真地覺得,有些問題並不算問題。 可事實上,我早發現女兒每次做數學思維課後練習,沒得 100 分就會非常驚慌,因為公公會生氣。再加上這次公公情緒失控要動手,我想我已經找到了最近女兒情緒焦慮、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把這事跟老公說了,他只能在電話那邊跟著我嘆氣:「我早知道會這樣。」 公公是個要強也脾氣暴躁的人。老公說自己得到的很大一部分父愛,都和今天的女兒一樣,雖然有溫暖但也讓人壓抑。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再經歷一遍這種感受,決定想想辦法,改善公公的情緒狀態。 老公的辦法不算高明,他開始每天在家庭群裡發聳人聽聞的教育雞湯文,標題都嚇人到一批:《聰明的孩子是如何變笨的?》《家長的一個動作,影響孩子一生》《被壓抑的童年,無法言說的痛》…… 我尷尬癌都要犯了。但是老公非常自信,他說「放心吧,公公這歲數最相信『專家』。」 思來想去我覺著老人最大的苦悶其實是生活裡只有孩子,在這邊又無親無故。所以我去給公公辦了張健身卡,讓他有個游泳放鬆的地方,轉移一下注意力總該好了吧? 好是好了點。能感受到,公公也怕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受傷害。 所以那之後女兒再上數學思維課,他只拿著小板凳坐在書房門口。 早上催孩子吃飯,也不再用吼的,改成了小雅講故事開到最大聲。 可一輩子的行為模式,哪那麼容易改? 數學課下課,公公還是忍不住總結女兒的「不良行為」:「上課扭來扭去」,「等分問題你怎麼不會」,「課後練習第三題為什麼做錯了」…… 我驚訝於60多歲老人家的超強記憶力,同時也對女兒產生了巨大的同情。到底為了什麼,讓5歲孩子人生如此艱難啊? 接下來輪到我背鍋。 孩子早上不起床,公公整個早上都在念叨「天天睡那麼晚,能起來才怪」,言外之意就是我讓孩子睡晚了;女兒不好好吃飯,公公就會把矛頭直指我給孩子設置的零食櫃,「吃亂七八糟還能吃飯嗎」;女兒便秘拉不出屎,公公的結論是「光吃肉不吃菜,別跟媽媽學」…… 我想反駁也知道講不清,只能一放假就領著孩子出去瘋玩,盡量避免衝突和負面情緒給孩子的影響。 可家庭中的很多問題是避無可避的,它們都會在孩子身上顯現—— 某個週五,我回家正看見公公追著讓女兒吃芒果,不吃就不給講故事。孩子卻忙著玩玩具,死命要把公公推開,擰著眉頭用小拳頭打公公,喊著「你走你走」,衝突中芒果也打翻了。 老人家生氣了,嚇唬孩子說「我回老家,不管你了」。女兒一聽公公要走嚇哭了,高喊著「爺爺別走,爺爺抱抱我。」 我當時感覺頭都要炸了,先把孩子按住讓她為打了爺爺道歉,之後進臥室讓她講講為什麼要打人。 在孩子斷斷續續的語句中,我漸漸聽出複雜的情緒:既享受爺爺無微不至的寵愛,又恐懼無處不在的壓抑。孩子雖然還小,也明白吃了芒果爺爺才開心,得了 100 分公公才開心……那盤芒果是公公有條件的愛。 無形中,打人成了她焦慮情緒的出口。 當媽之後,我也看過幾本兒童心理學的書,明白我的孩子說的都是真的。是我們大人沒有理清的問題,最後成了孩子的問題,造成了她的壓力。 那天晚上老公回來,聽了晚上發生的事,也心疼的要命。抱著睡夢中的女兒想了好久。 最後他說:明天我跟爸爸談談吧。 第二天我有事出門,回家就覺得客廳氣氛不對。 我問老公「怎麼了」。他和公公異口同聲回答:「沒怎麼。」 之後女兒就回房間告訴我:爸爸和爺爺吵架了。爸爸對爺爺說:「回去吧!」 果然,下午老公就跟我說:「我們也不能指望老人都這歲數了,還能改了脾氣。這樣對孩子也不好,就讓他回去吧。」 其實我心裡也有數。公公這人,當年東北下崗潮,40 多歲硬是重新撿起書本,學專業課學英語,考了工程師的職業資格,靠的就是這麼一身硬脾氣。可是婆婆也不止一次抱怨過,公公的性格太直太鑽牛角尖,經常好心辦壞事。 我跟老公一合計,回去就回去吧。孩子每天上幼兒園,我們這邊就給家務阿姨加點工資,晚上接一下放學,也不是不行。 不過怕傷了公公的心。我們決定先緩緩,找合適的契機再跟老家說。 意料之外的是,1 個月之後,老家就出了事兒:老公的奶奶住院了。 公公匆忙收拾趕去飛機場,臨走前抱著孫女親了又親,爺孫倆都都搞得有點傷感,孩子哭了好幾場。 不過公公一走,我和女兒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自由。 孩子問我飯能不能「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我說行,只要你不餓就行。但沒想到的是,孩子沒人逼她吃飯反而吃的更好了,還主動要求讓我給她買水果。也不亂髮脾氣了。 更神的是,沒了公公全天候的跟在後邊收拾玩具,女兒居然開始自己整理…… 我的情緒壓力大大減輕,每天把孩子哄睡之後還能窩在沙發上看個電影。 就連我家那平時大氣不敢出的狗子,都敢上沙發曬太陽,吼阿姨要生氣腿腸了…… 可也不能不說,家裡少了個人,有點冷清。女兒有時候會念叨「想爺爺」。 我也不得不在每天下班時間著急忙慌往家趕。要利用午休時間去超市買菜,吃完飯也得自己洗碗,女兒自行車壞了只能等老公週末回來修~ 這種時候,我們想起公公之前每天裡裡外外的忙活,還在陽臺上給我們種好大蔥和青菜……我跟女兒說「無論如何,你知道公公是很愛很愛你的吧?」女兒說「我知道啊,我也很愛很愛公公的。」於是我們就想著給公公打個電話。 公公接到孫女的視頻特別開心,寒暄了幾句就開始問「最近幾天拉一次屎」,「上課有沒有走神兒」……女兒對這些習以為常,還問公公「你咋不問我有沒有好好吃飯」。 公公說:「公公通過攝像頭看著你吃飯呢呀,知道你吃的棒。但你昨天看電視從 4:10 看到 5 :03,時間太長了,怎麼一點不自覺啊?」 女兒猛然望向客廳裡的攝像頭,我只能以眼神對她表示同情和無奈。是的,公公每天通過攝像頭關注著孫女的一舉一動,就在前一天還微信叮囑我「阿姨給孩子夾菜節奏太快了,讓她慢一點兒」! 公公最後跟孩子說:「你等著公公啊,我過段時間就回去啦!」 我和女兒一時靜默,不知道是喜是憂。 月底給阿姨發工資,我有點肉痛。跟女兒說:「我們週末不要吃料理了,吃個面得了。」 女兒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給阿姨那麼多錢?」 我想了一會,跟女兒說:你長大就懂了,這是自由的代價!

更讓人焦慮的是——孩子的吃飯情況,直接決定了公公的情緒好壞。 每天下班回家打開門,小白就能從客廳氛圍得知女兒的晚餐表現:

要麼爺孫情深歡笑得合不攏嘴,說明晚餐孩子表現不錯,大概率按公公的要求吃了蔬菜和水果,那麼老家臉上的褶子都會咧出一朵花,幹什麼都高興! 但如果是氣氛壓抑搭配女兒的眼淚婆娑情況……那麼就不得安寧了,肯定是女兒鬧脾氣,不好好吃飯、吃少了或是沒完成蔬菜水果配額。這可是會讓老人家整晚上都生悶氣,以肉眼可見的心情煩躁拉低整個房子的氣壓,讓人喘口氣都很難。 所以那段時間,我晚上能不能輕鬆愉快的吃一頓晚飯,都要看女兒吃飯的表現! 女兒如果不好好吃飯,那當媽的一進門,就得立即切入當天工作的下半場——家庭情緒管理。 先哄孩子再哄老人家……

事實上也不僅吃飯,在女兒學習的問題上,公公更體現出驚人的高標準嚴要求。 幼兒園中班要求孩子學拍球。老師在班級圈裡說,有小朋友能拍 100 多個。但是我女兒還在 10 個以內徘徊。 公公一看就不樂意了,拍球有什麼難的,練啊!於是搞了 2 個不同手感的球,督促著孩子在小區裡練。沒兩周還真練會了。 更神的是,鄰居家媽媽客氣了一句:「您老什麼時候把我兒子也教會。」 公公就相當認真的把鄰居小男孩從玩耍裡喊回來,硬是逼著拍了一晚上球,拍到 300 多個。孩子說手都練麻了 那之後鄰居家媽媽見我就說:你家公公厲害,有辦法!這要是將來給孩子輔導作業,肯定也沒問題啊。 呵呵。我心想,用不著以後,現在就在家親自輔導孫女呢! 老公給孩子報了數學思維網課,本意是慢慢啟蒙。誰想陪孩子上課的公公,竟比誰都著急,每當女兒掰著指頭數半天才能答老師的問題,公公恨不得衝過去拎著耳朵教一遍。最嚴重的一次,孩子聽課心不在焉,公公當著我的面就要一巴掌打下去。 當下,為母的她本能地拍起了桌子大吼:「在我們家,不許打孩子!」 老人家因此氣得幾天沒跟我說話。 那天我也開始反思,從吃飯到上網課到生活中的許多小問題,因為知道老人是愛孩子的,所以我天真地覺得,有些問題並不算問題。 可事實上,我早發現女兒每次做數學思維課後練習,沒得 100 分就會非常驚慌,因為公公會生氣。再加上這次公公情緒失控要動手,我想我已經找到了最近女兒情緒焦慮、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把這事跟老公說了,他只能在電話那邊跟著我嘆氣:「我早知道會這樣。」 公公是個要強也脾氣暴躁的人。老公說自己得到的很大一部分父愛,都和今天的女兒一樣,雖然有溫暖但也讓人壓抑。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再經歷一遍這種感受,決定想想辦法,改善公公的情緒狀態。 老公的辦法不算高明,他開始每天在家庭群裡發聳人聽聞的教育雞湯文,標題都嚇人到一批:《聰明的孩子是如何變笨的?》《家長的一個動作,影響孩子一生》《被壓抑的童年,無法言說的痛》…… 我尷尬癌都要犯了。但是老公非常自信,他說「放心吧,公公這歲數最相信『專家』。」 思來想去我覺著老人最大的苦悶其實是生活裡只有孩子,在這邊又無親無故。所以我去給公公辦了張健身卡,讓他有個游泳放鬆的地方,轉移一下注意力總該好了吧? 好是好了點。能感受到,公公也怕自己的行為讓孩子受傷害。 所以那之後女兒再上數學思維課,他只拿著小板凳坐在書房門口。 早上催孩子吃飯,也不再用吼的,改成了小雅講故事開到最大聲。 可一輩子的行為模式,哪那麼容易改? 數學課下課,公公還是忍不住總結女兒的「不良行為」:「上課扭來扭去」,「等分問題你怎麼不會」,「課後練習第三題為什麼做錯了」…… 我驚訝於60多歲老人家的超強記憶力,同時也對女兒產生了巨大的同情。到底為了什麼,讓5歲孩子人生如此艱難啊? 接下來輪到我背鍋。 孩子早上不起床,公公整個早上都在念叨「天天睡那麼晚,能起來才怪」,言外之意就是我讓孩子睡晚了;女兒不好好吃飯,公公就會把矛頭直指我給孩子設置的零食櫃,「吃亂七八糟還能吃飯嗎」;女兒便秘拉不出屎,公公的結論是「光吃肉不吃菜,別跟媽媽學」…… 我想反駁也知道講不清,只能一放假就領著孩子出去瘋玩,盡量避免衝突和負面情緒給孩子的影響。 可家庭中的很多問題是避無可避的,它們都會在孩子身上顯現—— 某個週五,我回家正看見公公追著讓女兒吃芒果,不吃就不給講故事。孩子卻忙著玩玩具,死命要把公公推開,擰著眉頭用小拳頭打公公,喊著「你走你走」,衝突中芒果也打翻了。 老人家生氣了,嚇唬孩子說「我回老家,不管你了」。女兒一聽公公要走嚇哭了,高喊著「爺爺別走,爺爺抱抱我。」 我當時感覺頭都要炸了,先把孩子按住讓她為打了爺爺道歉,之後進臥室讓她講講為什麼要打人。 在孩子斷斷續續的語句中,我漸漸聽出複雜的情緒:既享受爺爺無微不至的寵愛,又恐懼無處不在的壓抑。孩子雖然還小,也明白吃了芒果爺爺才開心,得了 100 分公公才開心……那盤芒果是公公有條件的愛。 無形中,打人成了她焦慮情緒的出口。 當媽之後,我也看過幾本兒童心理學的書,明白我的孩子說的都是真的。是我們大人沒有理清的問題,最後成了孩子的問題,造成了她的壓力。 那天晚上老公回來,聽了晚上發生的事,也心疼的要命。抱著睡夢中的女兒想了好久。 最後他說:明天我跟爸爸談談吧。 第二天我有事出門,回家就覺得客廳氣氛不對。 我問老公「怎麼了」。他和公公異口同聲回答:「沒怎麼。」 之後女兒就回房間告訴我:爸爸和爺爺吵架了。爸爸對爺爺說:「回去吧!」 果然,下午老公就跟我說:「我們也不能指望老人都這歲數了,還能改了脾氣。這樣對孩子也不好,就讓他回去吧。」 其實我心裡也有數。公公這人,當年東北下崗潮,40 多歲硬是重新撿起書本,學專業課學英語,考了工程師的職業資格,靠的就是這麼一身硬脾氣。可是婆婆也不止一次抱怨過,公公的性格太直太鑽牛角尖,經常好心辦壞事。 我跟老公一合計,回去就回去吧。孩子每天上幼兒園,我們這邊就給家務阿姨加點工資,晚上接一下放學,也不是不行。 不過怕傷了公公的心。我們決定先緩緩,找合適的契機再跟老家說。 意料之外的是,1 個月之後,老家就出了事兒:老公的奶奶住院了。 公公匆忙收拾趕去飛機場,臨走前抱著孫女親了又親,爺孫倆都都搞得有點傷感,孩子哭了好幾場。 不過公公一走,我和女兒都感受到一種久違的自由。 孩子問我飯能不能「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我說行,只要你不餓就行。但沒想到的是,孩子沒人逼她吃飯反而吃的更好了,還主動要求讓我給她買水果。也不亂髮脾氣了。 更神的是,沒了公公全天候的跟在後邊收拾玩具,女兒居然開始自己整理…… 我的情緒壓力大大減輕,每天把孩子哄睡之後還能窩在沙發上看個電影。 就連我家那平時大氣不敢出的狗子,都敢上沙發曬太陽,吼阿姨要生氣腿腸了…… 可也不能不說,家裡少了個人,有點冷清。女兒有時候會念叨「想爺爺」。 我也不得不在每天下班時間著急忙慌往家趕。要利用午休時間去超市買菜,吃完飯也得自己洗碗,女兒自行車壞了只能等老公週末回來修~ 這種時候,我們想起公公之前每天裡裡外外的忙活,還在陽臺上給我們種好大蔥和青菜……我跟女兒說「無論如何,你知道公公是很愛很愛你的吧?」女兒說「我知道啊,我也很愛很愛公公的。」於是我們就想著給公公打個電話。 公公接到孫女的視頻特別開心,寒暄了幾句就開始問「最近幾天拉一次屎」,「上課有沒有走神兒」……女兒對這些習以為常,還問公公「你咋不問我有沒有好好吃飯」。 公公說:「公公通過攝像頭看著你吃飯呢呀,知道你吃的棒。但你昨天看電視從 4:10 看到 5 :03,時間太長了,怎麼一點不自覺啊?」 女兒猛然望向客廳裡的攝像頭,我只能以眼神對她表示同情和無奈。是的,公公每天通過攝像頭關注著孫女的一舉一動,就在前一天還微信叮囑我「阿姨給孩子夾菜節奏太快了,讓她慢一點兒」! 公公最後跟孩子說:「你等著公公啊,我過段時間就回去啦!」 我和女兒一時靜默,不知道是喜是憂。 月底給阿姨發工資,我有點肉痛。跟女兒說:「我們週末不要吃料理了,吃個面得了。」 女兒問:「媽媽你為什麼要給阿姨那麼多錢?」 我想了一會,跟女兒說:你長大就懂了,這是自由的代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