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不再為誰當爸媽」老夫妻「中年遇空巢癥候群」無奈歎「孩子不需要我們了?」練習脫離兒女:餘生做自己,迎接樂活晚年

隨著孩子成人, 相信做父母的多半是既欣慰又感慨。 欣慰的是, 這麼辛苦拉拔孩子終於長大了;感慨的是, 歲月不饒人, 過去黏人的孩子已不再需要自己的時刻關心。 更重要的是, 隨著孩子的獨立、離巢, 自己似乎也失去了生活重心。 面對這樣的情況, 到底該如何是好呢?且聽精神科醫師怎麼說!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她和日本職業棋士王銘琬結婚30多年, 育有2子, 都各自成家立業, 家裡的晚餐時光不再熱鬧, 孩子房內的燈光不再亮起, 父母容易產生「孩子不需要我了」的失落感, 劉黎兒鼓勵正在經歷這個階段的大家:「從父母親的身分畢業, 走入人生另一個階段。 」

「空巢癥候群」是形容兒女脫離父母的狀態, 也是讓父母「練習脫離兒女」的機會, 「自己不再是『某某的媽媽』, 終於能當妳自己了!」她認為, 不需要耗費心力在小孩身上, 是多麼值得開心的事, 開始做自己吧, 這樣孩子們也會更放心!

孩子離家之後, 父母可以重新規劃家中空間, 讓住家更適合現況, 不過, 她補充:「守住舊巢, 是為了當子女最大的心靈港灣。 」子女離巢, 父母一定要給予祝福, 也要讓孩子知道, 「你們隨時可以回來!」另一方面, 維持良好的夫妻關係, 也是空巢期父母的功課, 「因為對方仍是此生最重要的依靠。 」

劉黎兒認為, 過去因為父母身分, 免不了犧牲自己想做的事, 既然現在不再需要照顧孩子, 不如問問自己:「想做什麼呢?」培養興趣也好、拓展社交圈也好, 練習把時間和金錢花在自己身上。 她在兒子們離家後, 和先生周遊日本, 一邊經營夫妻感情, 一邊增加生活經驗, 也和兒子們有更多話題!

以上圖片來源:《今週刊》

常聽到別人感嘆:「一轉眼, 小孩就長大了!」在孩子離家之後, 父母一定會不習慣, 但就像劉黎兒說的, 「子女能獨立, 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學習照顧好自己, 讓人生下半場同樣精彩, 也是父母親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

「空巢期」階段爸媽易憂鬱?4大生活變化是關鍵

不過, 值得慶幸的是, 在一個家庭正式邁入「空巢期」前, 多數家長在孩子的長大過程中, 便會逐漸體認到孩子的成長, 進而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調整生活重心。

但如果家長自身沒有這樣的體會、認知,在面對空巢期的到來時,便容易出現適應上的障礙。尤其是,下列4大變化,更容易讓爸媽感到難以承受。若未有效排解、轉換心態,便有可使之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不適癥狀:

變化1/自我實現的醒悟:

有不少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而將過去未完成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爸爸沒有念大學,孩子你要爭氣。或是孩子我這一生的榮耀就只有你,我這輩子都靠你了)

事實上,孩子也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於是,當孩子開始展現自我意志,或是礙於現實因素必須離家。此時,抱持這類想法的家長,所產生的失落感與衝擊感往往相當可怕,就好比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不見了,進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不安感。

變化2/現實距離的增加:

聚少離多,遠距離要維繫感情並不是容易的事。

尤其,孩子正要面臨成熟、轉大人的任務,有許多社會化、個體化過程會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此時的重心轉移可能到了朋友、工作、情感上面。於是在原先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與聯繫的重要性排位,便可能因此下降,而此情況往往也會讓父母感到孤單和寂寞。

變化3/互動方式的調整:

從父母對子女的互動關係,逐漸轉為成人對成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家長過去的教養方式,習慣總是為孩子操心,要念,要管,或者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

一旦孩子開始頂嘴、反駁,這時候不管是心理上距離,或是現實上距離的拉大,往往也會讓父母親感到無力、焦慮。

變化4/人生中老年的轉變:

所謂中年危機,人生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在此時容易受到挑戰,若是沒有之前不斷地更新或是再確認,容易突然感到錯誤、後悔,或是空虛。

再加上,身體機能開始有走下坡的訊號,舉凡,皮膚變皺、體力變弱、視力變差等,自然容易加深焦慮感的浮現。

擔心空巢期適應不良?提前「護巢」,有助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方面改變的準備外,在空巢期的開始前(如果能夠有警覺到的父母),還可以做的調適便是「護巢」!劉又銘醫師解釋,護巢就是要守護家園,可以抵抗一些空巢期帶來的不安感及動盪感。而守護家園,除了房子外,也包括住在裡面的人。

人的部分:

對於即將要離巢的孩子,離巢前父母就可以開始和孩子溝通離巢的準備。包括聯繫方式、生活作息、孩子何時返巢(家)等;而留在巢裡的爸媽,則更要增加彼此的溝通與合作、學習互相支持,互相同理,自然有助於減少孩子離家後,被留下來的孤獨感覺。

房子的部分:

除了空間擺設,也還有生活作息的意涵,留在巢裡的父母,不妨正面迎接空巢到來的改變。適時的調整家中環境,依照留在巢中的自己的需要,加以佈置、調整、更改擺設,為自己家中帶來新的改變氣象,也可以減少一種「人去樓空」的印象感。

醫師小叮嚀

最後,劉又銘醫師也提醒,雖然面對空巢期,首要關鍵就在於適應改變。但接受改變卻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捉摸的過程。因此,建議民眾不妨可試著學習上述方法來主動改變,這會比起被動接受改變來得容易。

尤其是,有另一半者,不妨可找個新活動一起做,重新再一起建構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吧!如果,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那除了找出自身喜歡的事物以外,更建議走出家門多和其他人互動。

最重要的是,面對並接受空巢期的存在。就如同生命的起承轉合,人從出生到壯年,老年到遲暮,各自有各自的美麗與哀愁,家庭的生命週期也是如此。若能學會接受、珍惜當下,更有助看到事物的美好;事實上家庭正是因為有了別離,所以相聚才會更讓人喜悅。

但如果家長自身沒有這樣的體會、認知,在面對空巢期的到來時,便容易出現適應上的障礙。尤其是,下列4大變化,更容易讓爸媽感到難以承受。若未有效排解、轉換心態,便有可使之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不適癥狀:

變化1/自我實現的醒悟:

有不少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而將過去未完成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爸爸沒有念大學,孩子你要爭氣。或是孩子我這一生的榮耀就只有你,我這輩子都靠你了)

事實上,孩子也是獨立於自己的個體。於是,當孩子開始展現自我意志,或是礙於現實因素必須離家。此時,抱持這類想法的家長,所產生的失落感與衝擊感往往相當可怕,就好比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不見了,進而感到憂鬱、情緒低落,並產生不安感。

變化2/現實距離的增加:

聚少離多,遠距離要維繫感情並不是容易的事。

尤其,孩子正要面臨成熟、轉大人的任務,有許多社會化、個體化過程會佔據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此時的重心轉移可能到了朋友、工作、情感上面。於是在原先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與聯繫的重要性排位,便可能因此下降,而此情況往往也會讓父母感到孤單和寂寞。

變化3/互動方式的調整:

從父母對子女的互動關係,逐漸轉為成人對成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家長過去的教養方式,習慣總是為孩子操心,要念,要管,或者是要求孩子一定要聽自己的話。

一旦孩子開始頂嘴、反駁,這時候不管是心理上距離,或是現實上距離的拉大,往往也會讓父母親感到無力、焦慮。

變化4/人生中老年的轉變:

所謂中年危機,人生的認同感與價值觀,在此時容易受到挑戰,若是沒有之前不斷地更新或是再確認,容易突然感到錯誤、後悔,或是空虛。

再加上,身體機能開始有走下坡的訊號,舉凡,皮膚變皺、體力變弱、視力變差等,自然容易加深焦慮感的浮現。

擔心空巢期適應不良?提前「護巢」,有助適應、做好心理準備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方面改變的準備外,在空巢期的開始前(如果能夠有警覺到的父母),還可以做的調適便是「護巢」!劉又銘醫師解釋,護巢就是要守護家園,可以抵抗一些空巢期帶來的不安感及動盪感。而守護家園,除了房子外,也包括住在裡面的人。

人的部分:

對於即將要離巢的孩子,離巢前父母就可以開始和孩子溝通離巢的準備。包括聯繫方式、生活作息、孩子何時返巢(家)等;而留在巢裡的爸媽,則更要增加彼此的溝通與合作、學習互相支持,互相同理,自然有助於減少孩子離家後,被留下來的孤獨感覺。

房子的部分:

除了空間擺設,也還有生活作息的意涵,留在巢裡的父母,不妨正面迎接空巢到來的改變。適時的調整家中環境,依照留在巢中的自己的需要,加以佈置、調整、更改擺設,為自己家中帶來新的改變氣象,也可以減少一種「人去樓空」的印象感。

醫師小叮嚀

最後,劉又銘醫師也提醒,雖然面對空巢期,首要關鍵就在於適應改變。但接受改變卻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捉摸的過程。因此,建議民眾不妨可試著學習上述方法來主動改變,這會比起被動接受改變來得容易。

尤其是,有另一半者,不妨可找個新活動一起做,重新再一起建構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吧!如果,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那除了找出自身喜歡的事物以外,更建議走出家門多和其他人互動。

最重要的是,面對並接受空巢期的存在。就如同生命的起承轉合,人從出生到壯年,老年到遲暮,各自有各自的美麗與哀愁,家庭的生命週期也是如此。若能學會接受、珍惜當下,更有助看到事物的美好;事實上家庭正是因為有了別離,所以相聚才會更讓人喜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