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會溝通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內附溝通技巧)

父母會溝通, 孩子才會走得更遠

據《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親子溝通的狀況令人堪憂:部分家長從不或幾乎不跟孩子溝通。

而哈佛研究發現:80%孩子的叛逆源于和父母的溝通, 聰明的父母都注重與孩子溝通。

會溝通的父母, 最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也更會為孩子塑造一份健康的人格。

01

父母, 請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

前幾天去表姐家, 她家有一個剛上5年級的孩子。

當聽到我們談論馬雲給美國捐贈的事, 孩子不由自主從裡屋走了出來。

「我們同學在群裡都在說, 馬爸爸給美國捐檢測試劑盒是為告訴美國, ……」

沒等外甥說完, 表姐眼睛一瞪:「我跟你說了多少回了?老師留的作業寫完了嗎?我給你留的作業寫了嗎?一天怎麼就不知道學習?」

「媽, 真懶得跟你說話, 什麼事你都能繞到學習上?」說完外甥走回屋裡重重的把門關上了。

突然想起了不久前女兒跟我的戲言,

如果你再把話題繞到學習上, 咱倆就不能愉快地玩耍了。

孩子不想跟父母溝通, 很大程度在於: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意見時, 當孩子想知道大人態度時, 換來的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學習重要, 其他毋論」思維方式, 最後只會增加孩子的厭倦感。

當我們把問題聚焦在學習上, 就會無限把焦慮放大, 也因此會忽視問題的本身, 更無法注重孩子需要。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我們的表達方式, 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造成疏遠和傷害時, 這種溝通方式讓人難以體會心中的愛。

無法從父母這裡得到他們想要的正面回饋, 無法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他們就會覺得或許自己在父母心中並不重要, 從而輕輕關掉心門,

最後慢慢疏遠父母。

02

《少年說》裡曾有一期, 一個女孩說起和媽媽的聊天方式, 讓很多孩子都有共鳴。

她說媽媽聊天時聯想特別豐富, 從一件衣服沒有疊好的小事, 可以聊成全家的大事。

媽媽說她衣服沒有疊好, 那學習也不會好, 學習不好考不上大學,

只有去打工, 爸爸沒及時指出問題, 所以爸爸也得批評, 妹妹見此情景就會哭。

把芝麻綠豆說成了西瓜, 這位媽媽一定能言善道, 但她卻一點也不會和孩子聊天。

衣服沒疊好可以得出以後得打工的結論?

難怪每次和媽媽聊天的最後, 女孩已不想再多說,

因為媽媽的每一句都是聊天的「死胡同」, 要說談心更無可能。

《小王子》裡曾有一句話說: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 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心情跌入谷底, 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父母的語言決定了孩子的狀態。

看似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 不是真無聊而是有滿肚子的話卻不想說出口。

03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了,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哦~↓↓↓

別把質問當聊天,要學會說話

每當孩子回到家,放下書包屁顛屁顛地圍在你身邊,問你今晚吃什麼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

很多家長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忙著呢?別在這搗亂,你作業寫完了嗎?上次測試的成績出來了嗎?」

我們總是以質問的形式來跟孩子說話,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後,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撅著嘴說:「不就問一句嗎?又說我,我現在去做還不行嗎?」

於是乎,孩子剛進家門時其樂融融的氛圍沒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沒了。長久以往,在孩子眼裡,學習是為了父母,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並不是不想寫作業,只不過他離開了你一天,回家的第一瞬間想和你說說話,而你的一句句質問讓他們沒了繼續下去的心情,等想起來要和他聊聊心裡話的時候,他們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別把質問當做聊天,回到家,一個微笑,一句回應,或許更好,甚至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別急著否定孩子,要學會感同身受

家長在聊天的時候還會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急於否定孩子。當孩子提出建議的時候,便下意識地去否定了孩子,但這種否定並沒有帶來結果的改變,反而破壞了與孩子的關係,百害無一利。

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不妨先瞭解他的想法,再做決定。比如當孩子說中秋想要出去玩一天的時候,你可以:

第一步,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拉近距離:「可以啊,你想去哪玩呢?」

第二步,對孩子感同身受,讓孩子覺得被關心、被尊重:「是最近學習累了嗎?媽媽也想出去放鬆一下」。

第三步,從自己出發,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孩子認可你:「但媽媽還有一些事情要忙,你可以給媽媽一天的時間,讓我把事情忙完先嗎?做完事情才能盡心玩,對不對?你有什麼事情需要先做完嗎?」

這樣,孩子往往更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先做完作業,如此,不僅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而且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別只顧著說教,要學會傾聽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傳達一些人生經驗時,說話記得轉個彎,不要太生硬,不要張口就是:「你應該先學習」,讓孩子自己說出來更好。

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讓孩子說,而我們自己,要懂得聽。

當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想找個人傾訴,如果我們有幸成為了那個傾聽者,請別讓生硬的說教毀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聽比說更好。

Wendy媽有話說:

愛孩子,就是要用心關注孩子,用愛滋養孩子,用真情與孩子做有效溝通。

心理學家傑佛瑞·伯恩斯坦曾表示,只有愛是不夠的,只有對孩子進行有成效的溝通,才會讓孩子在溝通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身為父母,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給予積極回應;在孩子面對難題時,教會孩子思考解決困難;我們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讓溝通更有意義。

不是真無聊而是有滿肚子的話卻不想說出口。

03

當你的孩子「不聽話」了,你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哦~↓↓↓

別把質問當聊天,要學會說話

每當孩子回到家,放下書包屁顛屁顛地圍在你身邊,問你今晚吃什麼的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

很多家長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忙著呢?別在這搗亂,你作業寫完了嗎?上次測試的成績出來了嗎?」

我們總是以質問的形式來跟孩子說話,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後,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孩子的情緒一落千丈,撅著嘴說:「不就問一句嗎?又說我,我現在去做還不行嗎?」

於是乎,孩子剛進家門時其樂融融的氛圍沒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也沒了。長久以往,在孩子眼裡,學習是為了父母,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並不是不想寫作業,只不過他離開了你一天,回家的第一瞬間想和你說說話,而你的一句句質問讓他們沒了繼續下去的心情,等想起來要和他聊聊心裡話的時候,他們已經將我們拒之門外。

別把質問當做聊天,回到家,一個微笑,一句回應,或許更好,甚至能讓孩子愛上學習呢。

別急著否定孩子,要學會感同身受

家長在聊天的時候還會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急於否定孩子。當孩子提出建議的時候,便下意識地去否定了孩子,但這種否定並沒有帶來結果的改變,反而破壞了與孩子的關係,百害無一利。

所以,當孩子跟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不妨先瞭解他的想法,再做決定。比如當孩子說中秋想要出去玩一天的時候,你可以:

第一步,先認可孩子的想法,拉近距離:「可以啊,你想去哪玩呢?」

第二步,對孩子感同身受,讓孩子覺得被關心、被尊重:「是最近學習累了嗎?媽媽也想出去放鬆一下」。

第三步,從自己出發,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決策,讓孩子認可你:「但媽媽還有一些事情要忙,你可以給媽媽一天的時間,讓我把事情忙完先嗎?做完事情才能盡心玩,對不對?你有什麼事情需要先做完嗎?」

這樣,孩子往往更能接受我們的建議,先做完作業,如此,不僅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而且更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別只顧著說教,要學會傾聽

當我們想要跟孩子傳達一些人生經驗時,說話記得轉個彎,不要太生硬,不要張口就是:「你應該先學習」,讓孩子自己說出來更好。

我們做父母的,要懂得讓孩子說,而我們自己,要懂得聽。

當孩子跟我聊天的時候,他們可能只是想找個人傾訴,如果我們有幸成為了那個傾聽者,請別讓生硬的說教毀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親密,聽比說更好。

Wendy媽有話說:

愛孩子,就是要用心關注孩子,用愛滋養孩子,用真情與孩子做有效溝通。

心理學家傑佛瑞·伯恩斯坦曾表示,只有愛是不夠的,只有對孩子進行有成效的溝通,才會讓孩子在溝通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身為父母,在孩子需要回應的時候給予積極回應;在孩子面對難題時,教會孩子思考解決困難;我們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引路人,讓溝通更有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