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笨」孩子要養好,父母一定要找到「解藥」

1

再我們認識的孩子中, 有一類孩子真的特別需要耐心教育, 生活中需要很高的語言需求和心理營養需求。

這樣的高需求常常讓父母「絕望」——從出生時愛哭, 到幼稚園入園困難, 再到學習上學啥都不會還脾氣大。
列舉一些參考情境: ① 我們在一旁輔助他完成作業或者是學校任務, 要指出他的錯誤或者是不足時, 他總自以為是, 理直氣壯地告訴我們:我沒有錯, 老師就是這麼教的。 真實情況僅僅是他就是這麼想的。 ② 孩子對陌生環境適應能力偏弱, 不會主動和班上同學打招呼, 也不會主動舉手回答老師的提問, 當然也不願去嘗試任何興趣班。 只要讓他做出自我突破, 他就說「我不會」「我不喜歡」或者是「我不想」。 ③ 一個難題, 我們講得滔滔不絕, 孩子聽得奄奄一息。 我們問他:「你聽懂了嗎?」他耷拉著耳朵, 眼神迷茫地看著你, 要不搖頭, 要不一句話也不說。 ④ 我們在認真又耐心地給孩子講,
他要不滿屋子跑, 要不東看看, 西望望, 一點也不安分守己。 只需15分鐘, 為人父母的耐心就被消耗完了。 很少有父母能做到, 娃不把學習當回事還不生氣的。 「笨」孩子要養好, 父母一定要找到「解藥」。

2

不拿自己過去論孩子現在,

學習上挖苦他, 不如激勵他

有很多父母, 確實很優秀, 名校畢業, 要不已創業成功, 要不已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士。 但是一提到正在上學的孩子, 就一臉愁容。 苦惱孩子沒有遺傳到自己的優秀基因, 覺得孩子天資聰慧不如自己, 學習成績不如自己, 吃苦耐勞不如自己, 甚至連吃飯喝水等生活習慣都不如自己。 經常在教育孩子時, 拿幾十年前自己偶爾能吃上一頓肉, 和現在孩子餐餐有肉吃對比。
勸告孩子時, 滿嘴離不開踏實、努力、吃苦、堅持, 滿眼又盯著孩子浮躁、偷懶、墮落不放。 孩子每天被監督、打擊、指責, 自然感覺自己做什麼都一事無成, 又哪裡來的動力做更好的自己, 發現自己的獨特? 不拿自己和孩子比, 是父母對孩子最起碼的尊重。 如果真要激勵孩子, 一定是拿孩子努力前的一分鐘和努力後的一分鐘比。 比如說, 前一分鐘他還在發呆, 提醒以後, 他後一分鐘進入了學習狀態。

3

陪伴學習是長跑,

做題出差錯, 不隨意責備

《論語》裡說:「成事不說, 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事情已經做了, 就不用再提;事情完成了, 也不必再勸阻;過去的事情, 再追究也沒有必要。 假如孩子經常做錯題。 真心建議父母朋友,
不要把「錯了」「又錯了」「還錯了」「怎麼總是錯」放嘴邊。 而是拿出一支紅筆, 在孩子做錯的地方, 畫一條線, 圈一個圈, 再加一個「問號」, 表示這裡有問題, 你需要思考思考。 孩子能自我糾正, 說明只是看錯了題;假如孩子不能自我糾正, 那說明他根本沒學透, 需要回爐再造。 在學習這條長跑路上, 孩子知道自己不會, 比知道自己會, 更有利於他出優異成績!

4

打贏心理戰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父母教會孩子積極心理暗示, 在學習上很有必要的。 日常生活多和孩子說: 「錯了沒有關係, 我們孩子可以找出來改。 」 「不會也沒關係, 我們還可以學。 學習本來就是, 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 「這道題很難嗎?是有點難,
我們努力一下下, 可能就會變簡單了。 」 愛因斯坦之所以這麼偉大, 也可能是因為他擁有獨特而又有智慧的母親。 比如有一次。 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 朋友家的孩子個個活蹦亂, 跳有的爬山, 有的游泳, 唯有愛因斯坦默默的坐在小河邊, 久久地凝視水面。 有人悄悄地走到他母親旁邊, 不安的問:「小愛因斯坦總是一個人對著小河發呆, 是不是有點抑鬱啊?應該帶他到醫院看看。 」 愛因斯坦的母親卻自信地對他們說:「我兒子沒有任何毛病。 你們不瞭解他, 他不是在發呆, 而是在沉思, 在想問題。 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 人的行為受觀念驅動。 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抱著百分之一萬相信時, 它最後就會變成現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