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一別就是一輩子」104歲哥哥看望97歲病重妹妹,妹妹哭著握哥哥手:哥,這是最後一次見了

愛隔山海, 山海已不可平, 在傳統的觀念中, 家庭和睦才能讓每個家庭成員發展得更好, 畢竟家和萬事興。 家是根, 父母是整個家庭的凝聚石。 要是家中父母還在, 那麼親人之間的關係, 會相對比較密切一點。

那麼, 父母不在了, 又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呢?相信在平時生活中, 經常會聽到老人說:兄弟姐妹再多有什麼用, 父母「沒」了, 再好的手足之情都會漸行漸遠。 很多人並不在意這樣的說法, 認為這是空穴來風。 俗話說:樹倒猢猻散, 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 也許不會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現象, 但是在一些家庭中確實存在著。 父母在世的時候, 兄弟姐妹之間逢年過節相互走動, 父母不在了, 那麼往來也會變少了。

這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感情, 就莫過於是親節了!父母在, 這個家就在, 父母逝, 兄為父。 而就在山東的菏澤有一則令人感動的親情故事, 讓人看了感慨萬千,

是104歲的孟憲去到醫院看他97歲重病的妹妹...

他到了醫院看見被病魔纏身的妹妹, 趕緊握住了她的問:「認得我嗎?」妹妹看著眼前滿是鬍鬚的老人, 喊了一聲「大哥!」, 最後像個孩子一樣哭了....

這也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臨別的時候, 97歲的妹妹用盡最後的力氣握著大哥的手,

說出了一句讓人覺得心酸的話。 兄妹北陪伴彼此近百年, 對於妹妹而言來說, 在自己病重的時候能再見哥哥一面, 此生也沒有遺憾了。

孟憲來於1916年出生在山東菏澤, 家裡有7個兄弟姐妹, 他排行老大。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

一個家庭養活這麼多孩子不容易, 作為老大的孟憲來, 就自覺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 因此直到25歲才成家;在那個年代, 25歲成家已經是很晚的年紀了。

「我爺爺就是這麼有責任心的一個人, 他為他的弟弟妹妹們付出了很多!」孟憲來的孫媳婦郭俊麗在接受採訪時說。

如今, 80年過去了, 孟憲來也104歲, 五世同堂, 187口人, 孟憲來身體特好, 被家人稱為老仙翁;大妹妹97歲, 雖然也長壽, 但身體不如孟憲來好, 患上病後, 更是經常住院, 一次次住院, 身體一次比一次差。

如今, 大妹妹更嚴重了, 大腦不清楚, 幾乎連周圍最親近的人也不認識。 孟憲來得知後, 讓孫媳婦開車帶他去醫院, 40分鐘的路程, 雖然不遠, 但對於一個百歲老人而言, 卻很難吃得消。

到了醫院後,孟憲來拄著拐杖來到病房,而妹妹因為腦萎縮,已經不認識站在她眼前的人是誰,個個握住妹妹的手,問了一句:認得我不?97歲妹妹回答說:認得,你是我舅……

孟憲來老人聽後無奈笑了,經過家人反覆更正

妹妹才認識哥哥,喊了一聲「大哥」,之後像個孩子似的哭了,孟憲來沒有和妹妹一起哭,而是癡癡的笑起來,握著妹妹虛弱無力的手,輕輕搖晃著。

妹妹病情嚴重需長期住院,而孟憲來也不能天天來醫院看,都是這個歲數的人,誰都沒把握估計還有多少時日。

臨別時,妹妹對孟憲來說了一句話:「也許最後一次見。」隨後,眼淚便順著枯乾的臉頰又流下來,孟憲來沉默了,自己活這麼久,身邊最親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他又何嘗不難過,可除了堅強,他沒有其他選擇。

真的太感人但又好難過...想到自己的親人,又會不自覺地默默地流下眼淚...

為什麼老人常說:父母「沒」了,手足之情就漸行漸遠了?

第一個原因:父母在,有人可以控制手足之情

在家庭中,有著不同的矛盾,如果家庭中子女眾多,那麼有了矛盾,父母會出面進行調解,因此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會希望兄弟姐妹好好的相處。

孩子要是發生了爭執,父母會盡可能的讓大家都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法,因為父母在,孩子也不會那麼的事事計較,更容易有握手和好的機會,因此父母在,能夠更好的控制手足之情。

第二個原因:父母不在了,各自生活會讓彼此的距離更加的遙遠

逐漸的長大,小時候的孩子不再是孩子,已經成為了大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為了自己的小家變得忙碌。父母在的時候,會感受到更溫暖的親情,父母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因此會經常的組織家庭聚會,讓大家相互見面。但是一旦父母離開了,那麼大家為了自己的小家各自忙開,子女沒有了可以圍繞著轉的的父母,沒有父母拉近距離,漸漸的,也就失去了聯繫,和兄弟姐妹之間逐漸的疏遠。

第三個原因:父母在,說明家庭中的」根「還在

父母是生育養育兒女的長輩,給予了兒女一個家,含辛茹苦將孩子們養育成人,寧願讓自己受苦受累,也不願意委屈孩子,因此有父母的家,是兒女出門在外的」根「。是心中的歸宿之地,有了父母,孩子們會想著回來看望父母,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因此見面可以相互聯絡感情,相互交流最近的情況,而不會變得生疏,但是父母去世之後,父母是凝聚兒女的根,父母在兄弟姐妹都要回來看爸媽的,所以總會相聚,能見面就有交流。但是一旦父母去世,這樣的聯繫機會就會變少了,因此才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趁著父母在世,多多的對他們進行陪伴和照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此生只剩歸途才去悔悟。

到了醫院後,孟憲來拄著拐杖來到病房,而妹妹因為腦萎縮,已經不認識站在她眼前的人是誰,個個握住妹妹的手,問了一句:認得我不?97歲妹妹回答說:認得,你是我舅……

孟憲來老人聽後無奈笑了,經過家人反覆更正

妹妹才認識哥哥,喊了一聲「大哥」,之後像個孩子似的哭了,孟憲來沒有和妹妹一起哭,而是癡癡的笑起來,握著妹妹虛弱無力的手,輕輕搖晃著。

妹妹病情嚴重需長期住院,而孟憲來也不能天天來醫院看,都是這個歲數的人,誰都沒把握估計還有多少時日。

臨別時,妹妹對孟憲來說了一句話:「也許最後一次見。」隨後,眼淚便順著枯乾的臉頰又流下來,孟憲來沉默了,自己活這麼久,身邊最親的人一個接一個離開,他又何嘗不難過,可除了堅強,他沒有其他選擇。

真的太感人但又好難過...想到自己的親人,又會不自覺地默默地流下眼淚...

為什麼老人常說:父母「沒」了,手足之情就漸行漸遠了?

第一個原因:父母在,有人可以控制手足之情

在家庭中,有著不同的矛盾,如果家庭中子女眾多,那麼有了矛盾,父母會出面進行調解,因此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會希望兄弟姐妹好好的相處。

孩子要是發生了爭執,父母會盡可能的讓大家都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法,因為父母在,孩子也不會那麼的事事計較,更容易有握手和好的機會,因此父母在,能夠更好的控制手足之情。

第二個原因:父母不在了,各自生活會讓彼此的距離更加的遙遠

逐漸的長大,小時候的孩子不再是孩子,已經成為了大人,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為了自己的小家變得忙碌。父母在的時候,會感受到更溫暖的親情,父母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因此會經常的組織家庭聚會,讓大家相互見面。但是一旦父母離開了,那麼大家為了自己的小家各自忙開,子女沒有了可以圍繞著轉的的父母,沒有父母拉近距離,漸漸的,也就失去了聯繫,和兄弟姐妹之間逐漸的疏遠。

第三個原因:父母在,說明家庭中的」根「還在

父母是生育養育兒女的長輩,給予了兒女一個家,含辛茹苦將孩子們養育成人,寧願讓自己受苦受累,也不願意委屈孩子,因此有父母的家,是兒女出門在外的」根「。是心中的歸宿之地,有了父母,孩子們會想著回來看望父母,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因此見面可以相互聯絡感情,相互交流最近的情況,而不會變得生疏,但是父母去世之後,父母是凝聚兒女的根,父母在兄弟姐妹都要回來看爸媽的,所以總會相聚,能見面就有交流。但是一旦父母去世,這樣的聯繫機會就會變少了,因此才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所以,趁著父母在世,多多的對他們進行陪伴和照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此生只剩歸途才去悔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