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全地球下一場大雨,各類病毒是否都會洗乾淨?

人類之所以能夠感染病毒, 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人類之間的交叉感染、與粘染病毒的物體進行直接接觸等方式, 將游離在環境中的病毒轉移到人體之內即而引發相應的疾病。

那麼, 人類既然形成產生這種活動方式, 必須要依賴于適宜的居住環境和優良的氣候條件, 無水的地方、降雨少的地方肯定不適合人類生存。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 就是在不斷地與自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 尋找更加適合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然後推動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張和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 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陸上活動區間, 與降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類所居住的地方, 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下大雨的情形, 這樣的話病毒應該消失殆盡了, 而實際上, 現在能夠感染人類身體的病毒, 無論是從種類上來看, 還是從影響程度上, 其感染人類的頻次都在不斷地提高。

因此, 下一場大雨就會消滅病毒的結論是肯定不正確的。

降雨對病毒的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脫離宿主環境之後, 游離狀態的病毒如果遇到降雨, 則不會對其耐受性產生任何影響。 如果客觀地進行判斷, 那麼降雨對病毒會產生兩種其它方面的影響,

一個是有利的, 一個是不利的, 而對於人體來說正好相反, 對病毒有利的即對人體不利, 對病毒不利的正好對人體有利。

對病毒有利的一面是, 隨著降雨的持續進行, 空氣中的濕度會明顯增大, 高濕度的環境對病毒的體外存活時間將具有一定的延長作用。 病毒不喜歡的環境就是高溫、高熱和乾燥的氣象條件, 通過降雨, 既可以降低一些溫度, 同時也能夠減少太陽輻射特別是紫外線的威力, 也能提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 這無疑是對病毒非常有利。

對病毒不利的一面是, 病毒的傳播, 必須依賴於一定的傳播媒介, 而在空氣中的傳播, 其游離狀態可以借助飛沫、氣溶膠團、懸浮顆粒物等載體進行輸送, 這也是為什麼霧霾天氣比較容易引發病毒性或者細菌性傳染疾病的主要原因。 而如果遇到降雨天氣, 通過雨滴的沖刷,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氣中懸浮物質和部分氣溶膠團的含量, 相當於對空氣進行了一次整體過濾。 被過濾掉的病毒通過地面排水或者聚集的方式,

被轉移到了地下管網以及河流、湖泊之中, 從而與人類活動空間的距離變得較遠, 減少了繼續傳播的機率, 但是, 一定時間以內, 這些病毒並沒有被消滅, 而是轉移到了其它地方。

從病毒對自然環境的耐受性來看, 降雨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消滅病毒, 只能將一部分病毒攜帶到距離人群較遠的地方,一定程度上減少感染的機率,只要病毒攜帶者還存在,病毒的繁殖就仍會繼續。所以消滅病毒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嚴格的物理隔離加上必要的治療措施,同時沒有被感染者一定要加強個人防護,充分做好清毒和清潔各項工作。

只能將一部分病毒攜帶到距離人群較遠的地方,一定程度上減少感染的機率,只要病毒攜帶者還存在,病毒的繁殖就仍會繼續。所以消滅病毒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嚴格的物理隔離加上必要的治療措施,同時沒有被感染者一定要加強個人防護,充分做好清毒和清潔各項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