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香港調景嶺曾有「小臺灣」之稱,承載著國共對峙的獨特記憶

香港調景嶺曾有「小臺灣」之稱, 承載著國共對峙的獨特記憶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為檔案中央主管機關, 典藏豐富多元之國家檔案, 每月16日(遇假日順延)定期發行「檔案樂活情報電子報」(Archives LOHAS), 向社會大眾宣傳國家檔案內涵價值、檔案管理專業知識與經驗交流、各項服務及活動, 以及國內外檔案館、博物館及圖書館相關資訊報導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41年中旬起中華民國政府為安撫調景嶺人心, 提出「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

援助香港地區難民, 這些因應之道不僅擴大海內外勸募運動, 加強救濟與慰問, 也藉此強化反共意識, 宣傳政府德意。

香港調景嶺昔是一處位於九龍半島東隅海畔, 三面環山、一面環海的荒山坡地, 曾有著「小臺灣」的稱號。 在這塊承載著國共對峙獨特記憶的歷史空間裡, 長年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和時代背景, 造就這迥異於香港其他地區而獨特存在。 好奇嗎?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來瞭解吧!

民國(以下同)38年中共建立政權, 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從大陸撤退至臺灣, 更有不少中國百姓為躲避戰火而流亡海外。 逃亡到港九地區的難民中, 包含退走的國民黨軍、警、政、教人員及家眷, 多數人抵港之初皆身無長物,

生活陷入困頓, 甚至難以維生。 在旅港僑領奔走及協助下, 香港政府同意把西環摩星嶺3棟廢棄兵房充作難民收容所, 日供飯食, 才使難民生活得以暫時安定。 翌年6月18日, 中共唆使群眾至摩星嶺挑釁難民, 與難民爆發激烈肢體衝突, 致使香港政府擔憂雙方擴大衝突, 隨即宣佈關閉摩星嶺難民收容所, 並在26日強迫難民遷居到九龍半島的調景嶺。

當時的調景嶺是一處偏僻荒地, 缺乏聯外道路, 遑論基本生活設施, 難民的生活條件至為惡劣。 其後, 香港政府雖為800餘名殘廢難民建有200座A型木棚外(圖1), 並成立「香港政府社會局調景嶺營辦公處」為部分持有飯票之難胞供應膳食, 但多數難民是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

連食、水、道路及基本生活設施都要自行設法解決(圖2)。 比較嚴重的是, 這些搭建的木棚還遭到中共刻意縱火破壞, 有390餘座木棚付之一炬, 讓難民們的生活陷入極度恐慌。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香港政府為殘廢難民建置的A型木棚鳥瞰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調景嶺難民的海上公廁

這些滯留調景嶺的難民原本沒有長居的打算, 多數人是希望在港短暫停留後即能轉赴臺灣, 惟當時政府衡酌政經情勢, 於38年為確保臺灣治安秩序宣告戒嚴, 對入境進行管制。 39年12月7日, 行政院雖對調景嶺難民頒布《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

然而想要符合這些規定並順利申請來到臺灣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除了政府之外, 民間團體也關注調景嶺問題。 早在39年4月4日, 當時在臺的社會熱心人士及各團體、黨派, 響應蔣中正總統於青年節號召以救濟大陸災胞為宗旨, 成立「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以下簡稱「救總」), 隨後救總以民間團體身分協助政府辦理難胞救助工作, 將海內外勸募所得物資陸續交由港九救濟難民委員會, 協助香港政府為調景嶺難民建築棚舍、製發寒衣、供給醫藥、設置消防及救濟殘廢婦嬰、難童教育等(圖3)。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3: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即便有救總陸續提供現款及物資援助,滯留調景嶺無法入臺的難民仍對香港政府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種種因素促使香港當局於41年初公告自隔年1月31日起,終止長達近3年對調景嶺難民膳食之供應,這項決定無疑使調景嶺難民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在香港當局停止援助工作後,救總隨即接手後續救助事宜。另外,從41年中旬起中華民國政府為安撫調景嶺人心,提出「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援助香港地區難民,這些因應之道不僅擴大海內外勸募運動,加強救濟與慰問,也藉此強化反共意識,宣傳政府德意。除此之外,更將香港調景嶺難民問題訴諸國際,爭取聯合國、相關國際機構與友邦人士適時提供援助。

在此之後,我國政府也持續關注調景嶺社會發展狀況,適時予以援助。例如從43至45年,透過各方協助與安排,將滯留調景嶺的傷殘難胞及其眷屬分六梯次運送至臺灣,讓上千名難胞得以獲得悉心的照顧。又60年頒布〈調景嶺營老弱貧困殘疾難胞申請救濟金及助學金辦法〉,針對鰥寡孤獨貧困無依又無工作能力者、配偶尚存而無工作能力或其兒女身染痼疾,以及配偶尚存而無兒女,或有兒女仍在校就讀但全戶收入低者,只要符合相關條件者,則給予經濟援助。

直到85年香港主權移交,最後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調景嶺被降下前,調景嶺始終象徵著海外反共的精神堡壘。這群因時代變動,離鄉背井逃難至調景嶺的先輩們,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仍不忘對自由民主的追求。2020年適逢《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頒布70週年,以史為鏡,身處自由民主臺灣的我們,更該心懷感謝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若您想瞭解更多調景嶺的故事,歡迎至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3:救濟港九難胞情形

即便有救總陸續提供現款及物資援助,滯留調景嶺無法入臺的難民仍對香港政府財政造成沉重的負擔,種種因素促使香港當局於41年初公告自隔年1月31日起,終止長達近3年對調景嶺難民膳食之供應,這項決定無疑使調景嶺難民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在香港當局停止援助工作後,救總隨即接手後續救助事宜。另外,從41年中旬起中華民國政府為安撫調景嶺人心,提出「搶救難胞實施辦法草案」,援助香港地區難民,這些因應之道不僅擴大海內外勸募運動,加強救濟與慰問,也藉此強化反共意識,宣傳政府德意。除此之外,更將香港調景嶺難民問題訴諸國際,爭取聯合國、相關國際機構與友邦人士適時提供援助。

在此之後,我國政府也持續關注調景嶺社會發展狀況,適時予以援助。例如從43至45年,透過各方協助與安排,將滯留調景嶺的傷殘難胞及其眷屬分六梯次運送至臺灣,讓上千名難胞得以獲得悉心的照顧。又60年頒布〈調景嶺營老弱貧困殘疾難胞申請救濟金及助學金辦法〉,針對鰥寡孤獨貧困無依又無工作能力者、配偶尚存而無工作能力或其兒女身染痼疾,以及配偶尚存而無兒女,或有兒女仍在校就讀但全戶收入低者,只要符合相關條件者,則給予經濟援助。

直到85年香港主權移交,最後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調景嶺被降下前,調景嶺始終象徵著海外反共的精神堡壘。這群因時代變動,離鄉背井逃難至調景嶺的先輩們,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仍不忘對自由民主的追求。2020年適逢《便利香港調景嶺難胞申請入境規定》頒布70週年,以史為鏡,身處自由民主臺灣的我們,更該心懷感謝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若您想瞭解更多調景嶺的故事,歡迎至國家檔案資訊網檢索、查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