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買新加坡百萬組屋,到底是圖什么?

疫情折騰一整年, 不少人的工作都受了影響, 好在全世界的病例好像慢慢減少了。 不過回顧過去大半年, 最有意思或者最令人不解的是, 新加坡的房地產銷售好像一點都沒有受影響, 私宅銷售數字一直不錯, 連組屋的轉售行情也很好。

新加坡房地產聯合交易網SGX公布的預估數據顯示, 1月份有2501間組屋轉手, 同比大增30.3%, 至于轉售價, 更是連續七個月上升了。

1月份又有13間組屋轉售價超過100萬元。 其中在碧山的Natura Loft五房式私人組屋賣了121萬, 是1月份最高的。

雷先生一家四口于今年1月回返新加坡定居, 目前住在丹絨巴葛黃金地帶的達士嶺摩天組屋(The Pinnacle @ Duxton)42層內的5房式組屋里。 (海峽時報)

屋齡11年的達士嶺摩天組屋, 總以它美輪美奐外觀, 以及盡收眼底的風景線羨煞旁人, 成為轉售組屋買家爭相競逐的理想家園, 更是不少國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空間。

想象一下, 身處高達50層樓的摩天組屋內, 放眼望去, 一邊是牛車水熱鬧繁華的古舊店屋, 一邊是中央商業區的無敵風景, 生活可謂十分愜意......

那請問, 如此夢幻般的組屋, 轉售價要多少?

至少123萬2000新元($1, 232, 000)。

沒錯。 出手闊綽的雷先生(40多歲, 銀行業者)正是以上述天價, 買下達士嶺42層的一間5房式組屋,

成為迄今新加坡轉售組屋價格第三高的交易。

近年來, 達士嶺摩天組屋(The Pinnacle @ Duxton)的四房式和五房式單位不斷傳出以百萬元轉售價易手。 (海峽時報)

這年頭, 轉售組屋價格破百萬元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2012年7月, 女皇鎮美嶺街第149座組屋的一個高樓單層公寓式組屋(面積1615平方英尺),

以100萬元成交, 成為我國首個百萬成交的組屋。

3個月后, 即2012年10月, 碧山13街第194座雙層式公寓組屋(面積1750平方英尺), 刷新先前記錄, 以101萬元的售價成功售出。

幾年下來, 百萬組屋已出售不少, 更屢屢見報。 根據新加坡房地產交易網SRX的數據, 截至上個月, 本地共有338間百萬組屋脫售。

迄今為止, 本地組屋最高轉售價為125萬8000新元, 同樣是位在達士嶺摩天組屋的5房式組屋。 這項記錄于去年9月締造, 買家與雷先生一樣, 住在大牌1B的組屋樓內。

轉售組屋價格排行榜。 (資料來源:海峽時報, 紅螞蟻制圖)

雷先生:為兒女學業返新, 找個理想住所

據《海峽時報》報道, 因隱私問題而不愿具名的雷先生, 自小居住在香港, 并于2009年成為新加坡公民。 他的夫人目前是本地永久居民, 兩人育有女兒貝拉(Bella, 10歲)和兒子馬修(Matthew, 5歲)。

雷先生表示, 之所以選擇中央商業區居住, 是因為看重這塊黃金地段的便利性, 他也愿意支付高昂價格來享受優越的地理位置。

2000年代末, 倆夫妻原本住在廣東民弄的一間3房式屋里, 當時他們膝下無兒女。不久后,他們決定搬去香港生活10年,并于今年1月返回新加坡,讓一對兒女在新上學。

從達士嶺摩天組屋望出去的風景線。(聯合早報)

《海峽時報》記者上周四(25日)探訪雷先生住處時,該地段正進行大規模建筑工程。

雷先生似乎不以為意,認為工程對組屋環境及估價毫無影響。

“這座建筑的最高達57米,(工程)根本不會影響我們的視線或房屋價值。實際上,從窗口看,離這里最靠近的組屋也有一段距離。”

百萬組屋買家逐年遞增

疫情沖擊下,本地百萬組屋的轉售額反而呈現上升趨勢。

單是2020年,成交價至少100萬新元的組屋就有82間,同比2019年的64間增加了18間。

今年首兩個月的成交量已達到36次,遠超去年1月和2月共8次的轉售次數。今年底或有望重新締造成交量新紀錄。

受訪的房屋分析師異口同聲地指出,這些買家肯砸下重金購買黃金地段的組屋,不外乎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他們當然有能力購買可觀的私人房產,但這樣一來,只有身處偏遠地段、房型較小的房子可供挑選。

第一太平戴維斯新加坡研究部執行董事Alan Cheong。(Savills)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新加坡研究部執行董事Alan Cheong說:

“撇開住在私人房產的地位和階級不談,轉售組屋市場讓這些人的金錢,有了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100萬看似很多,但比起購買公寓,這筆款項并不多。”

國大社會學教授陳恩賜也抱持著同樣的看法,他表示:

“這些百萬元組屋,比起99年租賃、面積更小、屋齡更大、遠離公共設施、無一英里內便利服務,且須支付高昂費用的私人公寓,更吸引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恩賜。(聯合早報)

不過,分析師也表示,百萬組屋還未成為時下市場新趨勢,尚有發展空間待填補。

據國家發展部長李智升去年10月在國會發表的數據,百萬組屋僅占去年首8個月的0.3%,還未成氣候。

然而,為了避免“彩票效應”,李智升在3月中旬辯論財政預算案時,仍強調政府將努力貫徹黃金地段組屋計劃,在市中心和南部瀕水地區(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蓋起“可負擔”預購組屋。

南部瀕水地區覆蓋我國南部海岸線30公里,從濱海東花園延伸至巴西班讓。土地面積約2000公頃,是濱海灣的六倍,或相當于兩個榜鵝。(聯合早報)

百萬組屋買家都是誰?

與普羅大眾的認知出入的是,不少受訪百萬買家聲稱,房子買來是自住的,而非用于投資。

本地一家銀行的副主席蔡女士(35歲)告訴《海峽時報》:

“曾有人問我們,以后還有沒有可能賣得掉房子?但對我們而言,接下來至少10年里頭,找到一間居住適宜的環境更為重要。我們并不擔心未來是否能夠賣個好價錢。”

上個月,他們才以105萬新元,買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興建和銷售(Design, Build and Sell,簡稱DBSS)的大巴窯組屋The Peak@Toa Payoh,為的是住在年邁父母的附近。

目前,她與丈夫同住在31層,面積1227平方英尺的5房式單位里。

大巴窯私人組屋The Peak@Toa Payoh夜景。(海峽時報)

受訪房屋經紀透露,處于賺錢能力頂峰的30歲左右雙薪夫婦,如同蔡女士及其丈夫,是經紀們頻繁見到的客戶,他們恰好也需要房子組織家庭。

但是,最為常見且最終買單的群體,仍是那些選擇從私人房產,“降級”到組屋居住的高薪人士。

他們一般在50及60歲左右,有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存款,準備賣了有地住宅,然后選定黃金地段內質量高、地點便利的組屋過上退休生活。

另兩個群體也時有所見,他們是本地富豪和20歲左右的年輕情侶。前者的購買能力不必贅述,后者則有父母援助,得以支付高昂的首付款(約百萬房價的10%)。

新加坡有超過八成人口住在建屋局組屋。(聯合早報)

截至截稿為止,本地房地產網站PropertyGuru共有212間轉售組屋以至少100萬的價格,等待“有緣人”相中,地點集中在達士嶺摩天組屋、杜生莊(SkyVille @ Dawson)及杜生閣(SkyTerrace @ Dawson)。

在另一房地產網站99.co,也張貼了226間售價百萬元以上的轉售組屋(或有重復)。

這樣看來,百萬轉售組屋并非罕見之事。

小新相信,在拒絕偏遠的高端公寓享受,寧可在黃金地段置產的勢頭下,今年本地一舉突破往年百萬成交量的記錄,應該指日可待。

轉售組屋都在哪兒?(資料來源:海峽時報,紅螞蟻制圖)

當時他們膝下無兒女。不久后,他們決定搬去香港生活10年,并于今年1月返回新加坡,讓一對兒女在新上學。

從達士嶺摩天組屋望出去的風景線。(聯合早報)

《海峽時報》記者上周四(25日)探訪雷先生住處時,該地段正進行大規模建筑工程。

雷先生似乎不以為意,認為工程對組屋環境及估價毫無影響。

“這座建筑的最高達57米,(工程)根本不會影響我們的視線或房屋價值。實際上,從窗口看,離這里最靠近的組屋也有一段距離。”

百萬組屋買家逐年遞增

疫情沖擊下,本地百萬組屋的轉售額反而呈現上升趨勢。

單是2020年,成交價至少100萬新元的組屋就有82間,同比2019年的64間增加了18間。

今年首兩個月的成交量已達到36次,遠超去年1月和2月共8次的轉售次數。今年底或有望重新締造成交量新紀錄。

受訪的房屋分析師異口同聲地指出,這些買家肯砸下重金購買黃金地段的組屋,不外乎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他們當然有能力購買可觀的私人房產,但這樣一來,只有身處偏遠地段、房型較小的房子可供挑選。

第一太平戴維斯新加坡研究部執行董事Alan Cheong。(Savills)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新加坡研究部執行董事Alan Cheong說:

“撇開住在私人房產的地位和階級不談,轉售組屋市場讓這些人的金錢,有了發揮更大作用的機會。100萬看似很多,但比起購買公寓,這筆款項并不多。”

國大社會學教授陳恩賜也抱持著同樣的看法,他表示:

“這些百萬元組屋,比起99年租賃、面積更小、屋齡更大、遠離公共設施、無一英里內便利服務,且須支付高昂費用的私人公寓,更吸引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恩賜。(聯合早報)

不過,分析師也表示,百萬組屋還未成為時下市場新趨勢,尚有發展空間待填補。

據國家發展部長李智升去年10月在國會發表的數據,百萬組屋僅占去年首8個月的0.3%,還未成氣候。

然而,為了避免“彩票效應”,李智升在3月中旬辯論財政預算案時,仍強調政府將努力貫徹黃金地段組屋計劃,在市中心和南部瀕水地區(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蓋起“可負擔”預購組屋。

南部瀕水地區覆蓋我國南部海岸線30公里,從濱海東花園延伸至巴西班讓。土地面積約2000公頃,是濱海灣的六倍,或相當于兩個榜鵝。(聯合早報)

百萬組屋買家都是誰?

與普羅大眾的認知出入的是,不少受訪百萬買家聲稱,房子買來是自住的,而非用于投資。

本地一家銀行的副主席蔡女士(35歲)告訴《海峽時報》:

“曾有人問我們,以后還有沒有可能賣得掉房子?但對我們而言,接下來至少10年里頭,找到一間居住適宜的環境更為重要。我們并不擔心未來是否能夠賣個好價錢。”

上個月,他們才以105萬新元,買下由私人發展商設計、興建和銷售(Design, Build and Sell,簡稱DBSS)的大巴窯組屋The Peak@Toa Payoh,為的是住在年邁父母的附近。

目前,她與丈夫同住在31層,面積1227平方英尺的5房式單位里。

大巴窯私人組屋The Peak@Toa Payoh夜景。(海峽時報)

受訪房屋經紀透露,處于賺錢能力頂峰的30歲左右雙薪夫婦,如同蔡女士及其丈夫,是經紀們頻繁見到的客戶,他們恰好也需要房子組織家庭。

但是,最為常見且最終買單的群體,仍是那些選擇從私人房產,“降級”到組屋居住的高薪人士。

他們一般在50及60歲左右,有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存款,準備賣了有地住宅,然后選定黃金地段內質量高、地點便利的組屋過上退休生活。

另兩個群體也時有所見,他們是本地富豪和20歲左右的年輕情侶。前者的購買能力不必贅述,后者則有父母援助,得以支付高昂的首付款(約百萬房價的10%)。

新加坡有超過八成人口住在建屋局組屋。(聯合早報)

截至截稿為止,本地房地產網站PropertyGuru共有212間轉售組屋以至少100萬的價格,等待“有緣人”相中,地點集中在達士嶺摩天組屋、杜生莊(SkyVille @ Dawson)及杜生閣(SkyTerrace @ Dawson)。

在另一房地產網站99.co,也張貼了226間售價百萬元以上的轉售組屋(或有重復)。

這樣看來,百萬轉售組屋并非罕見之事。

小新相信,在拒絕偏遠的高端公寓享受,寧可在黃金地段置產的勢頭下,今年本地一舉突破往年百萬成交量的記錄,應該指日可待。

轉售組屋都在哪兒?(資料來源:海峽時報,紅螞蟻制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