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看書和看電視,差別真的很大嗎?小時候看不出來,長大後差別明顯

教育孩子這件事, 必須父母親力親為。

現在很多父母都重視孩子的教育, 但是多數父母重視孩子教育的方式是給孩子報最好的補課班, 給孩子買最多的益智玩具。

很多父母經濟富裕了, 願意在孩子身上花的心思反而少了, 所以導致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和父母一樣, 捧著手機一玩就玩一天。

如果是老人幫帶娃, 大部分時候老人都會讓孩子看電視打發時間。

孩子經常接觸這些電子產品, 不僅會讓孩子的視力受影響, 而且孩子看電視看久了, 還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學業。

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夠總是拿手機或者是電視去哄孩子, 讓這些電子產品去替父母教育孩子。

可惜的是,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電視的危害, 關於孩子看電視更不會有硬性規定。

但是美國的《育兒百科》卻宣導父母, 最好不要讓2歲內的寶寶接觸電視。

這是因為兩歲的寶寶視力還沒有發育完全, 電子產品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此外, 2-4歲的寶寶每天看電視時間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 4-8歲的孩子不超過兩個小時。

01

看電視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看電視的孩子和看書長大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想像力方面有差距

寶寶的視力要在6個月之後才能夠開始慢慢發育完善。

這個時候, 如果父母讓孩子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 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雙眼視力, 而且還可能會讓孩子形成固定思維。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電視內容形象生動, 所以很容易先入為主, 讓孩子的思維固化。

比如孩子看電視時看到猴子的形象, 孩子腦海中便記住了猴子的樣子, 日後無論誰問一些關於猴子的模樣的問題, 孩子都會畫出電視中猴子的模樣。

而看書長大的孩子, 只能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去構想猴子的模樣, 這樣一來每個孩子腦海中的猴子的形象都不一樣, 孩子的想像力不會受到過多約束。

這一點哈佛大學曾經做過研究, 研究發現, 讓2歲內的孩子過多接觸電子產品, 很可能降低孩子對三維世界的感知力。

所以看書長大的孩子想像力更豐富。

注意力不同

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總是會目不轉睛, 這是因為孩子專注力高?

其實不然,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看電視長大的孩子注意力反而不如看書長大的孩子。

這是因為電視是由無數個小畫面組成的,電視畫面不停地切換,導致孩子都沒有思考的時間。

這樣一來,孩子只能強硬地跟著電視劇情走,根本沒有辦法獲取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資訊。

而且電視還會釋放出電磁波,電視釋放出來的電磁波讓很多孩子根本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對於大腦正在發育期的孩子來說,看電視絕對是弊大於利的一件事,父母還是要盡可能避免。

反之,看書長大的孩子,專注力高,因為孩子有思考的時間。

學習能力不同

電視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屬於速食文化,很多節目都有時間限制,更追求播放量,所以大多都沒有太多的營養。

孩子經常沉迷電視的話,大腦也容易受到影響。

上文提到過,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如果孩子沉迷電視,一直不願意思考的話,自然大腦也會越來越遲鈍。

大腦遲鈍的孩子學習能力自然也比較差。

反之看書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從小就愛動腦,不僅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會有所提高。

02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偶爾看看電視,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家長把握住這幾大原則即可:

1.事先定好規則,比如每次觀看不得超過20分鐘,觀看結束後,孩子無論怎麼哭怎麼鬧家長也堅決不妥協,不心軟。

2.家長陪同觀看,一來避免電視畫面出現血腥、暴力、[色.情]等場景時家長可以及時發現並制止,二來避免孩子湊得太近,對視力造成損害。

3.選擇優質內容和經典動畫。

為什麼孩子更愛看電視?

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愛看電視,但是比起看書,大多數孩子還是更喜歡看電視。這跟書本與電視兩大媒介的特性有關。

1.電視有聲音而書本無聲。比起不會說話的書本,孩子更容易被動聽的音樂、抑揚頓挫的旁白和軟萌可愛的聲音所吸引,這也是很多繪本都附加聲音功能的原因。

2.電視有成千上萬的圖片和五彩斑斕的色彩,相比于文字,孩子更容易被圖片吸引,而相比于色彩單一的圖片,孩子更容易被色彩豐富的圖片吸引,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大人。

3.電視裡的一切都是動態的,瞬息萬變的,書本上的一切都是靜止的。這一點,從嬰兒床上吊著的不停旋轉的風車和各類玩具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喜好。

綜上,小孩子愛看電視勝過書本幾乎是本能的、毋庸置疑的。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看電視的確比看書感官體驗更好,也更加輕鬆。只是我們更傾向于讓孩子多看書而不是多看電視,因為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發現,相比於看電視,看書能帶來更大的價值輸出。

03

看書和看電視,差別真的很大嗎?

我想說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差別在孩子沒有具備習得知識的能力之前,幾乎是不易察覺的,真正的差別,表現在孩子上學之後,並且隨著年歲的增長,差別越來越大。當然,前提是看經典書,看正經書。

電視作為商業媒介,其終極目的是增加收視率,賺取商業利益,主要的功能是娛樂。所以電視內容就必須是迎合大眾的、庸俗的、無邏輯無秩序的。在此背景下,觀眾要想從眾多眼花繚亂、紛繁複雜的肥皂劇、宮鬥劇、娛樂八卦、養生講座中獲得真實的、有效的、有價值的資訊幾乎是沙裡淘金。

而書本的主要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傳播思想和文化,是普及知識,是觸發思考。讀一本好書,就如初生的春筍接受雨水的洗滌。文字的魅力還在於它讓讀者變成「再生作者」,讀書的過程也是再度創作的過程,人們會基於以往的經驗、認知品出各自不同的感悟,得出各自不同的結論。即使是同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來閱讀,也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

書本帶給我們更大的選擇空間。有些書能瞭解新的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有些書能推翻舊的觀點和常識、觸發思考;有些書能給你安慰,幫你驅散孤獨。書本讓人保持懷疑精神和執行力。

博覽群書的人,接受各種觀點的碰撞,對世界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博覽群書的人,不易受困於狹隘的專業化知識,眼界更加開闊,思考問題更加巨觀和系統;博覽群書的人,不滿足於自己的知識容量,永遠在尋求改變和突破。

相反,電視節目希望觀眾永遠保持無知和愚蠢,永遠粗鄙化,這樣,商人們才能不用花費心思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讓孩子從小多看書、少看電視,從短期來看雖然沒有讓人驚喜的成果,但是從長期的時間尺度來看,卻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投資。

Wendy媽有話說:

不可錯過的閱讀敏感期

腦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是有規劃和步驟的。

先發育什麼、後發育什麼,都有跡可循。

所以,孩子會在某個階段,對某一種技能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敏感期」。

0-6歲的孩子,就是靠著敏感期,來成長和提升自己能力的。

那麼,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是幾歲呢?

大致說來是3-6歲。

如果在這個時候,能抓住孩子的閱讀興趣,多陪他們進行親子閱讀,就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給別人講故事。

雖然大字都不識三五個,但她會拿著繪本,像模像樣地用手指著書上的字,開始自編自講。

還會跟別人互動:「你聽懂了嗎?」「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本正經地胡編亂造,讓人忍俊不禁。

當孩子無論什麼書,都能拿起來翻一翻、看一看;

喜歡反復看某一本書;

又或者特別愛給別人講故事時,

就代表著孩子進入閱讀敏感期了。

6歲之前,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期。

這個時期,父母要做的,除了引導孩子接觸各種優秀繪本之外,還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選擇權,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閱讀的動力。

而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再想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可能會困難很多。

這是因為孩子專注力高?

其實不然,哈佛大學研究發現:看電視長大的孩子注意力反而不如看書長大的孩子。

這是因為電視是由無數個小畫面組成的,電視畫面不停地切換,導致孩子都沒有思考的時間。

這樣一來,孩子只能強硬地跟著電視劇情走,根本沒有辦法獲取對自己真正有益的資訊。

而且電視還會釋放出電磁波,電視釋放出來的電磁波讓很多孩子根本很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對於大腦正在發育期的孩子來說,看電視絕對是弊大於利的一件事,父母還是要盡可能避免。

反之,看書長大的孩子,專注力高,因為孩子有思考的時間。

學習能力不同

電視上的內容基本上都屬於速食文化,很多節目都有時間限制,更追求播放量,所以大多都沒有太多的營養。

孩子經常沉迷電視的話,大腦也容易受到影響。

上文提到過,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如果孩子沉迷電視,一直不願意思考的話,自然大腦也會越來越遲鈍。

大腦遲鈍的孩子學習能力自然也比較差。

反之看書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有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從小就愛動腦,不僅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會有所提高。

02

對2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偶爾看看電視,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家長把握住這幾大原則即可:

1.事先定好規則,比如每次觀看不得超過20分鐘,觀看結束後,孩子無論怎麼哭怎麼鬧家長也堅決不妥協,不心軟。

2.家長陪同觀看,一來避免電視畫面出現血腥、暴力、[色.情]等場景時家長可以及時發現並制止,二來避免孩子湊得太近,對視力造成損害。

3.選擇優質內容和經典動畫。

為什麼孩子更愛看電視?

雖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愛看電視,但是比起看書,大多數孩子還是更喜歡看電視。這跟書本與電視兩大媒介的特性有關。

1.電視有聲音而書本無聲。比起不會說話的書本,孩子更容易被動聽的音樂、抑揚頓挫的旁白和軟萌可愛的聲音所吸引,這也是很多繪本都附加聲音功能的原因。

2.電視有成千上萬的圖片和五彩斑斕的色彩,相比于文字,孩子更容易被圖片吸引,而相比于色彩單一的圖片,孩子更容易被色彩豐富的圖片吸引,這一點同樣適用于大人。

3.電視裡的一切都是動態的,瞬息萬變的,書本上的一切都是靜止的。這一點,從嬰兒床上吊著的不停旋轉的風車和各類玩具就可以看出孩子的喜好。

綜上,小孩子愛看電視勝過書本幾乎是本能的、毋庸置疑的。我們都不得不承認,看電視的確比看書感官體驗更好,也更加輕鬆。只是我們更傾向于讓孩子多看書而不是多看電視,因為我們從自身的經驗中發現,相比於看電視,看書能帶來更大的價值輸出。

03

看書和看電視,差別真的很大嗎?

我想說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差別在孩子沒有具備習得知識的能力之前,幾乎是不易察覺的,真正的差別,表現在孩子上學之後,並且隨著年歲的增長,差別越來越大。當然,前提是看經典書,看正經書。

電視作為商業媒介,其終極目的是增加收視率,賺取商業利益,主要的功能是娛樂。所以電視內容就必須是迎合大眾的、庸俗的、無邏輯無秩序的。在此背景下,觀眾要想從眾多眼花繚亂、紛繁複雜的肥皂劇、宮鬥劇、娛樂八卦、養生講座中獲得真實的、有效的、有價值的資訊幾乎是沙裡淘金。

而書本的主要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也,是傳播思想和文化,是普及知識,是觸發思考。讀一本好書,就如初生的春筍接受雨水的洗滌。文字的魅力還在於它讓讀者變成「再生作者」,讀書的過程也是再度創作的過程,人們會基於以往的經驗、認知品出各自不同的感悟,得出各自不同的結論。即使是同一本書,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來閱讀,也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

書本帶給我們更大的選擇空間。有些書能瞭解新的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有些書能推翻舊的觀點和常識、觸發思考;有些書能給你安慰,幫你驅散孤獨。書本讓人保持懷疑精神和執行力。

博覽群書的人,接受各種觀點的碰撞,對世界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博覽群書的人,不易受困於狹隘的專業化知識,眼界更加開闊,思考問題更加巨觀和系統;博覽群書的人,不滿足於自己的知識容量,永遠在尋求改變和突破。

相反,電視節目希望觀眾永遠保持無知和愚蠢,永遠粗鄙化,這樣,商人們才能不用花費心思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讓孩子從小多看書、少看電視,從短期來看雖然沒有讓人驚喜的成果,但是從長期的時間尺度來看,卻是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投資。

Wendy媽有話說:

不可錯過的閱讀敏感期

腦科學家發現,人的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是有規劃和步驟的。

先發育什麼、後發育什麼,都有跡可循。

所以,孩子會在某個階段,對某一種技能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敏感期」。

0-6歲的孩子,就是靠著敏感期,來成長和提升自己能力的。

那麼,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是幾歲呢?

大致說來是3-6歲。

如果在這個時候,能抓住孩子的閱讀興趣,多陪他們進行親子閱讀,就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給別人講故事。

雖然大字都不識三五個,但她會拿著繪本,像模像樣地用手指著書上的字,開始自編自講。

還會跟別人互動:「你聽懂了嗎?」「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本正經地胡編亂造,讓人忍俊不禁。

當孩子無論什麼書,都能拿起來翻一翻、看一看;

喜歡反復看某一本書;

又或者特別愛給別人講故事時,

就代表著孩子進入閱讀敏感期了。

6歲之前,是兒童閱讀的黃金期。

這個時期,父母要做的,除了引導孩子接觸各種優秀繪本之外,還要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選擇權,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閱讀的動力。

而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再想要讓孩子愛上閱讀可能會困難很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