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9歲男孩年入8億臺幣:4個和錢有關的道理,越早明白越好

@LOVE心專注男人的成功勵志, 職場乾貨。

山腰總是最擠的, 你得去山頂看看, 希望我的文字讓大家早些找到成功的路。

我是圓圓, 一個專注于成功勵志的文字輸出者。

--------這是分割線-------

12月18日, 《福布斯雜誌》公佈2020年YouTube博主收入排行榜, 年僅9歲的里安-卡吉登頂榜首。

里安擁有4170萬粉絲, 單個視頻最高點擊量20億, 全年收入近3000萬美元, 折合人民幣2億多。

早在2015年, 里安開始上傳玩具開箱視頻, 堅持更新4個月後, 視頻流量開始激增, 玩具廠商爭相合作, 為他帶去源源不斷的財富。

今年, 已是里安第三年蟬聯YouTube收入榜首。

網友紛紛感慨現實的魔幻,

6歲, 也就是許多人在校門口喊「媽媽別走」的年齡, 但男孩已實現成年人都夢寐以求的財務自由。

但這種魔幻不是偶然。 里安的成功離不開對受眾群體的精準把握, 他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視頻吸引同齡孩子。

有家長就說自己孩子每天要看里安的視頻幾個小時,

感覺他像身邊的朋友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做玩具測評, 里安能在諸多播主中脫穎而出。

里安的成功是很難複製的, 但把他的經歷剖切開來分析, 你會發現其實賺錢這件事, 往往就落在幾個基本概念上。

只要把最本質的道理搞明白, 成功很多時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人的努力, 隨年齡不斷「貶值」

知乎有個熱門討論:35歲前年薪百萬的人, 都具備哪些能力?

有個高贊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除去個人的成長經歷, 答主特意強調了個人努力。

他說:

「人這一生看著很長, 能衝鋒的日子就那麼幾年, 而且努力這玩意是逐漸貶值的, 越往後越不值錢。 」

仔細想想, 的確如此。

要論哪個階段的努力對現在的自己影響最大, 必然是求學時期和剛入職的時候:

讀書時, 努力直接關係到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

職場中, 領導也總對努力的新人投以嘉許的微笑。

可對於一個老員工, 情況便完全兩樣了, 對他們來說「努力」甚至算是貶義詞。

歸根結底, 是因為量化維度發生了變化。

求學時期, 成績是個人能力唯一的評判維度, 作為成績的強相關因素, 努力自然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同樣, 職場新人沒有太多專案經歷, 領導只能先以工作態度來判斷一位後生是否值得培養。

但隨著工作深入, 業務環境的複雜梯度不斷攀升, 個人競爭力逐漸很難用單一或幾個維度來體現, 而只能具化為實際的價值產出。

職場劇《平凡的榮耀》裡有這麼一段情節。

領導問剛進組的孫奕秋:「你覺得自己有哪些賣點?」

孫奕秋挺著胸脯說:「我會比所有人都要努力!」

領導聽了大為失望, 反問道:「能來我們公司的誰不努力?」

要知道, 你所處的環境已是層層篩選後的結果, 大浪淘沙之下, 努力的價值在不斷稀釋後, 不過是一張入場券。

若想在職場持續增值, 努力是本分, 關鍵還在於擺脫將努力作為唯一籌碼的局面, 越快越好。

縱觀所有行業, 概莫能外。

二、比努力更重要的, 是搭建自己的系統

努力貶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是努力並不一定輸出價值。

而一個人的收入, 卻永遠等於他的價值產出。

有人會問:那些紈絝子弟不學無術,能有什麼價值,憑什麼那麼有錢?

但事實上價值要通過系統產出,就像我們學了本事,如果不工作,個人價值也無從談起。

放在富二代身上也是如此,即使他們啥也不會,但父輩留下的產業和決策團隊已構成完整的價值輸出體系,只缺一個名義上的繼承人使其運轉。

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和富二代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天生擁有系統,我們則要自己搭建系統。

而每天逼自己上班,到頭來不過是幫別人運轉系統,所以比起這種努力,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系統。

系統的優勢在於一旦建立起來,即使你不去操作,也能自動調集資源,產出價值。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

工廠技工平均每人每天生產20個扣針。

可通過將扣針的製造工序拆分,每人負責某一環節,那麼平均每人每天能生產48000個扣針。

這個體系的設計者沒生產一個扣針,資源卻在他手中實現利用率最大化,他的價值輸出就大於所有技工輸出的總和。

為什麼埋頭搞技術的人總混不過技術一般卻能說會道的人?

因為「能說」本身就在搭建一個門檻較低的系統,當一個人說話能正向影響領導和同事,資源就在無形中調用了。

職場中,滿足崗位需求的人做線性疊加,牛逼的人則用系統來做乘法,甚至冪運算。

當然任何系統都需要底層邏輯的支撐,這是一個要下功夫琢磨的過程。

譬如做自媒體,看似門檻低,但為何很多人賺不到錢?

不妨捫心自問:你拆過多少爆款文章和視頻?用哪些維度考察平臺調性?

受眾群體偏好怎樣的風格?如何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價值?

如果只是想當然認為隨便寫寫就能獲得流量和收益,毫無體系化思維,受眾憑什麼為你買單?

三、所有成功,都是基於認知的變現

曾有朋友對我說,「賺錢是認知的變現」這句話是最大的謊言!

我讀這麼多年書,怎麼說也比9歲孩子有見識吧,憑什麼我一年賺那麼點?

這個判斷的錯誤在於,把資訊的累加等同於認知的累加。

認知不是「認識和知道」,而是看破本質的能力。

市場化社會中最本質的是供需關係,這幾乎是所有系統的底層邏輯。

里安的測評切中全世界小孩的需求,從這個層面上講,有幾個大人比他更懂玩具?

在成年人主導的世界裡,能察覺被頻繁忽略的孩子的需求,更是認知力的最高表現形式。

美國銷售界傳奇人物西德尼-弗蘭克曾從德國引入野格酒。

這款酒的口感極具刺激性,甚至說得上難喝。

當地雜誌社甚至寫文章批判,認為傻子才會買這種來自黑暗料理界的酒。

這種情況下想讓野格酒有個好銷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可弗蘭克偏偏就做到了,用的還是一種匪夷所思的方法。

他把罵野格酒的文章印了好幾百份,在各個大學門口張貼。

結果野格酒的銷量立刻暴漲,成為青少年群體熱捧的對象。

因為被官媒批判的事物,會給他們帶來個性釋放的快感,以至於那個時期,喝野格酒成了年輕人彰顯自我的標誌。

當所有人對野格酒的認知停留在口感需求的層面上,但弗蘭克卻敏銳捕捉到叛逆群體的心理需求。

你說,賺錢是不是認知的變現?

相比前面提到的「努力」和「系統」,「認知」就沒那麼有跡可循了,需要一個悟的過程。

一個能促進「悟」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心體驗生活。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當你在生活中某個瞬間突然覺得有什麼戳到了痛點。

那麼恭喜你,這很可能是成千上萬人的感同身受,此時你或許已站在一個風口前了。

四、獲得機會的前提,是配得上

每個白手起家的大佬都有傳記,可為什麼他們的奮鬥史讓人看著沒代入感?

或許是因為,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們的「開掛瞬間」。

就像很多人看到李嘉誠遇莊靜庵,就把《李嘉誠全傳》給丟了,心想反正這種好事也輪不到我。

但把思路倒過來想想,假如貴人此刻就在面前,你能通過展示什麼讓他助你平步青雲?

關於機會,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就是它時刻存在于周圍,同時又帶著層次壁壘,沒到那個層次,我們是看不見的。

譬如追一位女神,你總抱怨沒有表現的機會,但其實每次擦肩而過都是機會,只是你很平凡,沒引起她的注意。

有人說:「追上女神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女神。」

同樣的道理,想獲得機會,也得先配得上機會。

很多人最大的問題並非看不到機會,而是得不到即時回饋,就對自己做的事產生懷疑,因而堅持到一半就不再往更高層次攀爬,最終止步當下,甚至退回到原地。

哪有那麼多天選之子?最牛逼的成功背後,永遠都源自傻瓜一樣的堅持。

而把這些最本質道理想明白的人,即使機會遲遲未到,他們也一點不會焦慮。

因為他們知道綠洲在前面,繼續跑,就肯定會到達。

願每個默默堅持的人,都將遇上生命的綠洲。

-------這是分割線-------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希望圓圓的文章對您有幫助。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會優秀。

更多的文章請您繼續關注「LOVE心」,期待您的成功!

有人會問:那些紈絝子弟不學無術,能有什麼價值,憑什麼那麼有錢?

但事實上價值要通過系統產出,就像我們學了本事,如果不工作,個人價值也無從談起。

放在富二代身上也是如此,即使他們啥也不會,但父輩留下的產業和決策團隊已構成完整的價值輸出體系,只缺一個名義上的繼承人使其運轉。

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和富二代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天生擁有系統,我們則要自己搭建系統。

而每天逼自己上班,到頭來不過是幫別人運轉系統,所以比起這種努力,更重要的是搭建自己的系統。

系統的優勢在於一旦建立起來,即使你不去操作,也能自動調集資源,產出價值。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

工廠技工平均每人每天生產20個扣針。

可通過將扣針的製造工序拆分,每人負責某一環節,那麼平均每人每天能生產48000個扣針。

這個體系的設計者沒生產一個扣針,資源卻在他手中實現利用率最大化,他的價值輸出就大於所有技工輸出的總和。

為什麼埋頭搞技術的人總混不過技術一般卻能說會道的人?

因為「能說」本身就在搭建一個門檻較低的系統,當一個人說話能正向影響領導和同事,資源就在無形中調用了。

職場中,滿足崗位需求的人做線性疊加,牛逼的人則用系統來做乘法,甚至冪運算。

當然任何系統都需要底層邏輯的支撐,這是一個要下功夫琢磨的過程。

譬如做自媒體,看似門檻低,但為何很多人賺不到錢?

不妨捫心自問:你拆過多少爆款文章和視頻?用哪些維度考察平臺調性?

受眾群體偏好怎樣的風格?如何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價值?

如果只是想當然認為隨便寫寫就能獲得流量和收益,毫無體系化思維,受眾憑什麼為你買單?

三、所有成功,都是基於認知的變現

曾有朋友對我說,「賺錢是認知的變現」這句話是最大的謊言!

我讀這麼多年書,怎麼說也比9歲孩子有見識吧,憑什麼我一年賺那麼點?

這個判斷的錯誤在於,把資訊的累加等同於認知的累加。

認知不是「認識和知道」,而是看破本質的能力。

市場化社會中最本質的是供需關係,這幾乎是所有系統的底層邏輯。

里安的測評切中全世界小孩的需求,從這個層面上講,有幾個大人比他更懂玩具?

在成年人主導的世界裡,能察覺被頻繁忽略的孩子的需求,更是認知力的最高表現形式。

美國銷售界傳奇人物西德尼-弗蘭克曾從德國引入野格酒。

這款酒的口感極具刺激性,甚至說得上難喝。

當地雜誌社甚至寫文章批判,認為傻子才會買這種來自黑暗料理界的酒。

這種情況下想讓野格酒有個好銷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可弗蘭克偏偏就做到了,用的還是一種匪夷所思的方法。

他把罵野格酒的文章印了好幾百份,在各個大學門口張貼。

結果野格酒的銷量立刻暴漲,成為青少年群體熱捧的對象。

因為被官媒批判的事物,會給他們帶來個性釋放的快感,以至於那個時期,喝野格酒成了年輕人彰顯自我的標誌。

當所有人對野格酒的認知停留在口感需求的層面上,但弗蘭克卻敏銳捕捉到叛逆群體的心理需求。

你說,賺錢是不是認知的變現?

相比前面提到的「努力」和「系統」,「認知」就沒那麼有跡可循了,需要一個悟的過程。

一個能促進「悟」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用心體驗生活。

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當你在生活中某個瞬間突然覺得有什麼戳到了痛點。

那麼恭喜你,這很可能是成千上萬人的感同身受,此時你或許已站在一個風口前了。

四、獲得機會的前提,是配得上

每個白手起家的大佬都有傳記,可為什麼他們的奮鬥史讓人看著沒代入感?

或許是因為,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們的「開掛瞬間」。

就像很多人看到李嘉誠遇莊靜庵,就把《李嘉誠全傳》給丟了,心想反正這種好事也輪不到我。

但把思路倒過來想想,假如貴人此刻就在面前,你能通過展示什麼讓他助你平步青雲?

關於機會,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就是它時刻存在于周圍,同時又帶著層次壁壘,沒到那個層次,我們是看不見的。

譬如追一位女神,你總抱怨沒有表現的機會,但其實每次擦肩而過都是機會,只是你很平凡,沒引起她的注意。

有人說:「追上女神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女神。」

同樣的道理,想獲得機會,也得先配得上機會。

很多人最大的問題並非看不到機會,而是得不到即時回饋,就對自己做的事產生懷疑,因而堅持到一半就不再往更高層次攀爬,最終止步當下,甚至退回到原地。

哪有那麼多天選之子?最牛逼的成功背後,永遠都源自傻瓜一樣的堅持。

而把這些最本質道理想明白的人,即使機會遲遲未到,他們也一點不會焦慮。

因為他們知道綠洲在前面,繼續跑,就肯定會到達。

願每個默默堅持的人,都將遇上生命的綠洲。

-------這是分割線-------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希望圓圓的文章對您有幫助。

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會優秀。

更多的文章請您繼續關注「LOVE心」,期待您的成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