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具»正文

臭哄哄的橋底,竟是設計師眼中的香餑餑?

被遺忘的空間

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

高架橋, 在城市中已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組成元素, 交通系統因為它的存在更加便捷與通暢。

橋下的空間, 除了噪音環繞, 陰暗壓抑的環境還容易藏汙納垢, 或是被閒置浪費, 或是被違章佔用, 在城市當中形成令人頭疼的種種問題。


前些年, 為防止流浪漢聚集而設置的橋底水泥錐引起網路熱議

然而天橋底註定就要尷尬地存在於城市中麼?註定臭烘烘, 讓人不可接近?設計師說, 不!這可是我們眼中的香餑餑!

2016年底, 位於日本東京市區繁華地帶, 長期被封鎖的東急東橫線和日比谷線下全長約700米狹窄空地,

被改造成“中目黑高架下”商業空間對外界開放, 徹底顛覆了人們對一般高架下空間的想像。

這短短的700米, 彙集了日本最美書店、咖啡廳、餐廳、服飾等多元化人氣元素, 在東京目黑區這個被譽為東京人休閒聚會時最喜歡去的地方, 成為了一個特別的存在。

開發前, 這裡是長期封鎖的狹窄空地, 即便是在白天, 光線也非常昏暗, 讓人感覺十分壓抑。

設計師伊藤浩史先生接手這個項目時, 提出了“SHARE(共生)”的開發理念。

將全長約700m的鐵道高架橋定義為一個大屋頂,各種各樣的特色店鋪共用“同一個屋頂下”的空間, 人們可以在這裡共用“時間、空間、想法”(SHARE)。

原本單調的空間被精心設計為各種式樣的店鋪,

為了展現每家店鋪的特色, 外裝設計獨具匠心, 店內空間設計各有特色。


中目黑站出站口對面的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內部

被評為“世界最美書店之一”蔦屋書店是一家極富創意的Café&Book, 以“創意所帶來的刺激”為理念, 將書店內部區分為Meet(相遇)、Talk(對話)、Work(工作)、Share(分享)四大主題空間。


商業入口空間


中目黑站西入口

中目黑高架下已並不是伊藤浩史第一次做高架下的項目了, 作為日本著名的地下空間與交通綜合體設計專家, 他在日本可謂實踐經驗豐富, 也難怪該項目一經推出, 便獲得2017日本設計界最高榮譽Good Design獎

隨著眾多人氣商鋪的入駐, 帶來了訪客數的增加, 高架下城市交通公共空間品質極大程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進駐的30家新型態商鋪, 也為當地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更多就業機會。

在自帶遮風避雨的橋底逛街, 感覺和兩廣地區的騎樓好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既開發了更多的商業機會, 又成功啟動了廢棄的橋底空間, 這波改造確實得點贊。

小時候, 每個人都會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 能輕易到達, 卻不易被人發現, 西班牙設計師Fernando Abellanas便把他的秘密基地選擇設置在了天橋底。

在西班牙城市 Valencia 的一條高速公路下, Fernando利用橋底作為屋頂和牆壁, 再搭配簡單的材料, 組成了這個讓人眼前一亮隱藏式的工作室。

Fernando Abellanas特別喜歡重新設計那些被人遺忘的空間, 天橋底對他來說, 是一個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的地方。

“在天橋底下的工作室不起眼而又獨立,

但同時它又非常靠近我們的城市和房屋。 ”上面是繁忙的道路, 下面則是屬於自己小秘密基地, 抽身於城市的喧囂, 享一方獨立與寧靜。

這個空間的建造方式也很有創意, 將天橋底下的混凝土樑柱變作滑道, 利用鐵架和木板砌組成一個滑輪式可移動的工作室, 通過天橋底下的小斜坡走上這個工作室, 再利用滑輪把工作室拉到不能接觸到的另一邊, 部分傢俱則早已固定在懸於空中的那邊。

如果這種形式的小空間可以推廣開來, 形成寄生於天橋底的居住空間, 是否能解決了流浪漢的住宿問呢?或者成為藝術家的聚集地, “天橋底藝術村”, 想想也是一件很帶感的事情。

猶記得讀書時, 規劃課老師曾講過一個案例:廣州的人民路在80年代曾經十分繁華,

風頭一時無兩, 但自從建了高架橋之後, 繁華景象便一去不復返, 就此衰敗下去。 當時他的語氣充滿著惋惜與遺憾, 感覺高架橋無形中扮演了一種不太光彩的角色。

而近年來隨著設計師把目光投向曾經被遺忘的高架橋下空間, 越來越多的案例實現落地, 即便國內的案例限於規範和條例能實現的並不多, 但相信距離高架橋下空間被充分活化利用的那一天已經越來越近了。

你對高架橋下的空間是怎麼看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與我們分享~

本期作者


@大爺就是檬

曾經的建築師

如今的新媒體碼字員

愛旅行愛擼鐵愛瞎折騰

興趣愛好多到令人髮指

最割捨不下的

還是對設計的那份愛

- E N D -

設計聯 只做對設計師有用的事

還是對設計的那份愛

- E N D -

設計聯 只做對設計師有用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