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俄羅斯用全新的視角,指出關於抗美援朝的3個謎團,角度與我們不同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中國、朝鮮、美國這三國可以說是這場戰爭桌面上的直接參與者, 而作為我國最大的鄰居的蘇聯卻像一個「旁觀者」(注:蘇聯在整個抗美援朝中除了援助和支持中朝外, 據不完全統計先後出兵的兵力達7萬之多)。

那麼,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 又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對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發生, 作為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 用全新的視角, 為我們指出了關於抗美援朝的3個謎團。

這3個謎團分別是:1、針對出兵決議, 蘇聯是否在聯合國表態;2、戰爭爆發後, 蘇聯是否參與其中;3、是誰挑起的戰爭。

1、針對出兵決議, 蘇聯是否在聯合國表態

這一謎團在俄羅斯歷史教材中是這樣說的, 當時美國自行召集了一些國家, 主要是西歐的一些國家, 在回避開蘇聯之後, 在聯合國安理會自行簽訂的出兵決議。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

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正處於冷戰時期, 由於消息的封鎖, 因此他們搞的這個決議, 蘇聯方面並不知情。

2、戰爭爆發後, 蘇聯是否參與其中

這個謎團在俄羅斯歷史課本中, 答案是肯定的。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 蘇聯作為中國和朝鮮的「老大哥」, 曾經派出過空軍, 對地面的「小老弟」進行過火力支援和物資補給。

從最後中朝兩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可以知道, 戰爭中的蘇聯裝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 由於蘇聯當時擁有核武器, 他的核威懾也讓美國不敢輕易使用核武器, 讓戰爭沒有升級的到核戰爭的程度。

3、是誰挑起的戰爭

彪炳文明的現代社會, 世界各個國家都要遵守基本的國際準則。 所以一場戰爭的正義性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對於這場戰爭的發起者, 美國人認為是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率先挑起的, 在美國人看來是朝鮮首先越過邊境線「侵略」了南朝鮮。

對於這一謎團, 俄羅斯的歷史老師們卻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因為朝鮮半島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 雖然國家有過分裂, 但那都屬於內戰, 而現在美國人利用霸權, 強行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 變成兩個國家, 如今金日成同志順應朝鮮人民的意願要對國家進行統一, 這本身是正義的, 這時派兵橫加干涉的美國才是挑起戰爭的罪魁禍首。

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 不單單是繼承了大部分的蘇聯國土和數不盡的武器裝備, 他更是繼承了蘇聯的影響和歷史。

所以對於這3個謎團的闡述, 作為「旁觀者」的蘇聯來說, 其觀點還是相對客觀的。

然而, 對於我們中國, 在經歷了舊社會無盡的苦難之後, 我們看待歷史更應該秉持客觀的態度, 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下面就逐條地來分析一下, 俄羅斯人對這3個謎團的觀點與我們有什麼不同,

看看誰的觀察角度更加客觀。

一、蘇聯是否針對當時的朝鮮問題, 在聯合國安理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戰之後, 朝鮮半島以「三八線」為界, 南北分治, 半島內秩序混亂, 國家不能統一。 1950年6月, 北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 為了實現國家統一, 在徵詢了蘇聯和中國兩個社會主義「老大哥」的意見之後, 率領朝鮮人民軍, 跨出「三八線」, 進攻南朝鮮, 要完成國家的統一。

此時的南朝鮮和日本一樣, 是美國的附庸, 美國政府決不願看到南朝鮮覆滅的結果。 因此, 美國人為了維護其在東亞地區的霸權和利益, 裹挾自身利益插手朝鮮半島, 對半島內戰橫加干涉。

而當時的蘇聯正因為一件事跟聯合國鬧著矛盾, 這件事卻與我們中國有關。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西方國家為了抵制我們這個朝氣蓬勃的紅色政權,不同意我們加入聯合國,所以蘇聯代表團為了表示抗議,任性的「曠工」了。

由此可見,從前蘇聯的角度出發,你不能責怪他沒有在聯合國大會上阻止美國人向朝鮮半島派遣部隊的決議。蘇聯的理由也很充分,他們的代表們並沒有出席安理會的那次會議。

「蘇聯老大哥」當時為了我們中國能進入聯合國,而跟聯合國「鬧彆扭」,最後還憤然出走,從感情上我們自然是非常感激的。可問題在於,蘇聯作為「常任理事國」,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要加入聯合國這樣合理的要求,更應該做的是堅持己見、跟反對勢力鬥爭到底,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賭氣離場」,所以從理性上分析,蘇聯在針對當時的朝鮮問題上,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蘇聯人的幼稚行為,恰恰給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提供了方便,讓美國能夠順利地在聯合國簽署決議,出兵朝鮮半島。

二、戰爭中,蘇聯是否參與

抗美援朝只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前面提到了,在此之前,金日成就打響了統一朝鮮半島,恢復國家主權的戰鬥,此時的戰爭屬於朝鮮的內戰。

對於美國來說,他帶領著一眾小弟來到東北亞,是來給這個叫「南朝鮮」的小弟李承晚政權撐腰來的,美國人因此稱這場戰爭叫「朝鮮戰爭」。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離別家鄉父老,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跨過鴨綠江,來到朝鮮半島,開始了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活動。抗美援朝對於新中國來說,是立國之戰,是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列強正面「掰手腕」。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新中國的形象在世界上獲得了認可,讓中國人摘掉了 「東亞病夫的帽子」。

「朝鮮戰爭」剛剛打響,蘇聯就從朝鮮撤回了所有的軍事顧問。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之後,蘇聯也沒有派軍支援,美國人的飛機飛到我國的領空。遼東半島上的幾座城市,無奈之下開始動援群眾藏匿於防空洞中,隨時防備突如其來的空襲。自然我們也沒有得到蘇軍方面相應的空中支援。

當然,蘇聯方面表示,由於戰爭來的「猝不及防」,遠東地區距離莫斯科實在是太遙遠了,陸軍要到達那裡,實在是困難重重;所以他們只好先派遣空軍過來,對地面進行了必要的支援。

我們相信「蘇聯老大哥」說的是實情,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蘇聯確實參與幫助了我們,中國和朝鮮人民應該銘記蘇聯對我們的幫助。當然了,畢竟人家的陸軍沒有過來,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軍事行動,所以在抗美援朝期間,蘇聯空軍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國志願軍才是這場戰爭真正的主角。

50年代的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國和蘇聯。因此,雖然蘇聯在兵力支援上對我們的幫助並不顯著,但是由於蘇聯核武器的存在,讓美國不敢肆無忌憚的像轟炸廣島和長崎一樣,對朝鮮半島投擲原子彈。

所以蘇聯在控制戰爭級別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威懾作用。

三、戰爭的正義性

俄羅斯針對是誰挑起的朝鮮戰爭,所持的觀點還是客觀實在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他們的觀點也是一致的,但是這裡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這場戰爭的正義性。

一是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發起的統一戰爭,這是朝鮮人民為了民族統一而做出的努力。這說穿了是人家的家事,本身無可厚非,是正義性的戰爭。美國人抓住人家首先出兵的「小辮子」不放,還在聯合國上「挑起風浪」,並悍然出兵前來干涉,這首先便是不道德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思想作祟的結果。

二是中國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得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半島之後,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毛.澤.東],便當機立斷,動援全國人民,為了援助朝鮮,開始了準備工作。當時的新中國真是「一窮二白」,自己的日子還過的這麼苦呢,還要動援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援朝鮮,這無疑給中國增加了極大的包袱,阻礙了中國的生產和建設。

可是即使困難再多,中國人民都不會坐視美帝國主義在朝鮮肆虐,不會容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劇再次上演。

美軍登陸仁川之後, 金日成的人民軍便迎來了噩夢。本來朝鮮人民軍已經攻陷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首爾),朝鮮人民軍正摩拳擦掌,準備對盤踞東南一隅的李承晚政權進行致命打擊,解放整個朝鮮半島。此時美軍的到來,讓長虹貫日一般的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勢頭戛然而止,接踵而至的便是節節敗退的戰果。

美軍憑藉精良的武器裝備,一路追擊,並越過了「三八線」。他們違背了二戰結束以後,美蘇等國在莫斯科達成的,針對朝鮮半島的協定。美軍的舉動不但撕毀了之前的約定,而且也是非常直接地威脅到了我國的國家安全。

1950年10月,經過接近3個月的準備,彭老總的隊伍進入朝鮮半島,開始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朝鮮戰爭」好像一場情節曲折的電影一般,先是朝鮮人民軍順利佔領漢城(首爾),祖國統一指日可待;接著是第一個轉折,美軍的強加干涉,讓金日成的部隊被打的無法招架,最後甚至快要撤退到鴨綠江邊了;然後是第二個大轉折,中國志願軍的加入,又把美國佬趕下了海,最後通過武力,迫使美國同意簽訂停戰協議,並退出戰場。

其中作為主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也是經過了大致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幫助「北朝鮮」站穩腳跟。

因為在美軍的計畫裡,聯軍將於1950年11月23日完成對朝鮮全境的佔領。所以此時的朝鮮人民軍已經被打的士氣低落,瀕臨絕望的地步。為了重新振奮朝鮮軍民的士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一開始,便制定了充分的計畫。

從1950年3月到1951年6月,一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通過五次大規模的會戰,以及無數次小規模的戰役,終於讓「北朝鮮」恢復了生氣,把戰線推到了「三八線」之上。其中經過了一番拉鋸戰,志願軍曾一度再次佔領漢城(首爾)。

第二階段,是鞏固戰果階段。

由於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厲害,美國人開始擔憂,害怕陷入這個戰爭泥潭中無法自拔。於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開始利用外交手段,通過談判來試圖解決問題。但是談判的過程中,美國對和談的誠意顯然不足,他們在談判過程中並沒有放下槍口,依然在不斷地對我方進行襲擾,而且美國人給的理由是要以一種光榮的姿態來結束戰爭。

在看清美國人的嘴臉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也調整了戰略部署。「既然你美國人要邊打邊談,那我們就奉陪到底。」

從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裡,戰爭的激烈度相對較低,雙方以對峙為主,一邊和談一邊發生著小規模的戰鬥。在美國人看來,這樣做可以消磨中國和朝鮮的意志,能夠更好地擬定有利於他們的和談條款。

而對於中朝軍民來說,這段相對穩定的局面,恰恰給我方贏得了一個鞏固戰果的時間和機會。當然在此期間,也不是沒有大量的流血犧牲,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便是發生在1951年的10月。

第三階段,停戰及後續。

1953年7月,中美雙方終於真正意義上的,坐下來簽訂了停戰協議。至此朝鮮戰爭結束。

然而抗美援朝運動還沒有真正結束,前兩個階段是「抗美」的目標終於達成,而最後的「援朝」階段,還顯然需要繼續。

為了幫助朝鮮人民,在戰後恢復生產和勞動,中國人民志願軍留下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志願軍戰士,花費數年時間來幫助朝鮮人民走出戰後一片凋敝的困境。

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才正式的從朝鮮半島撤離。

1994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召回了駐平壤和板門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至此,抗美援朝運動的第三階段才宣告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才算真正的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他的這一艱巨使命。

總之,無論時代如何進步,世界局勢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銘記歷史,樹立正確和唯物主義歷史觀。

蘇聯作為上個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和他的繼承者為中國抗美援朝事業,所做出的正面評價,還是值得肯定的。他為世人揭示的這3個謎團,雖然與我們所關注的角度略有出入,但畢竟是正面的,其中對我們抗美援朝過程中的幫助也是客觀存在的。

「受人點水之恩,需當湧泉相報。」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雖然過去我們曾經與蘇聯發生過許多齟齬,但我們更應該正視歷史,正視蘇聯曾經對我們的幫助,並且銘記於心,不能忘懷。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西方國家為了抵制我們這個朝氣蓬勃的紅色政權,不同意我們加入聯合國,所以蘇聯代表團為了表示抗議,任性的「曠工」了。

由此可見,從前蘇聯的角度出發,你不能責怪他沒有在聯合國大會上阻止美國人向朝鮮半島派遣部隊的決議。蘇聯的理由也很充分,他們的代表們並沒有出席安理會的那次會議。

「蘇聯老大哥」當時為了我們中國能進入聯合國,而跟聯合國「鬧彆扭」,最後還憤然出走,從感情上我們自然是非常感激的。可問題在於,蘇聯作為「常任理事國」,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要加入聯合國這樣合理的要求,更應該做的是堅持己見、跟反對勢力鬥爭到底,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樣「賭氣離場」,所以從理性上分析,蘇聯在針對當時的朝鮮問題上,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蘇聯人的幼稚行為,恰恰給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提供了方便,讓美國能夠順利地在聯合國簽署決議,出兵朝鮮半島。

二、戰爭中,蘇聯是否參與

抗美援朝只是這場戰爭的一部分。前面提到了,在此之前,金日成就打響了統一朝鮮半島,恢復國家主權的戰鬥,此時的戰爭屬於朝鮮的內戰。

對於美國來說,他帶領著一眾小弟來到東北亞,是來給這個叫「南朝鮮」的小弟李承晚政權撐腰來的,美國人因此稱這場戰爭叫「朝鮮戰爭」。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離別家鄉父老,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跨過鴨綠江,來到朝鮮半島,開始了保家衛國的抗美援朝活動。抗美援朝對於新中國來說,是立國之戰,是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列強正面「掰手腕」。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新中國的形象在世界上獲得了認可,讓中國人摘掉了 「東亞病夫的帽子」。

「朝鮮戰爭」剛剛打響,蘇聯就從朝鮮撤回了所有的軍事顧問。在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之後,蘇聯也沒有派軍支援,美國人的飛機飛到我國的領空。遼東半島上的幾座城市,無奈之下開始動援群眾藏匿於防空洞中,隨時防備突如其來的空襲。自然我們也沒有得到蘇軍方面相應的空中支援。

當然,蘇聯方面表示,由於戰爭來的「猝不及防」,遠東地區距離莫斯科實在是太遙遠了,陸軍要到達那裡,實在是困難重重;所以他們只好先派遣空軍過來,對地面進行了必要的支援。

我們相信「蘇聯老大哥」說的是實情,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蘇聯確實參與幫助了我們,中國和朝鮮人民應該銘記蘇聯對我們的幫助。當然了,畢竟人家的陸軍沒有過來,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軍事行動,所以在抗美援朝期間,蘇聯空軍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中國志願軍才是這場戰爭真正的主角。

50年代的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美國和蘇聯。因此,雖然蘇聯在兵力支援上對我們的幫助並不顯著,但是由於蘇聯核武器的存在,讓美國不敢肆無忌憚的像轟炸廣島和長崎一樣,對朝鮮半島投擲原子彈。

所以蘇聯在控制戰爭級別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威懾作用。

三、戰爭的正義性

俄羅斯針對是誰挑起的朝鮮戰爭,所持的觀點還是客觀實在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與他們的觀點也是一致的,但是這裡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這場戰爭的正義性。

一是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發起的統一戰爭,這是朝鮮人民為了民族統一而做出的努力。這說穿了是人家的家事,本身無可厚非,是正義性的戰爭。美國人抓住人家首先出兵的「小辮子」不放,還在聯合國上「挑起風浪」,並悍然出兵前來干涉,這首先便是不道德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思想作祟的結果。

二是中國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得知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半島之後,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毛.澤.東],便當機立斷,動援全國人民,為了援助朝鮮,開始了準備工作。當時的新中國真是「一窮二白」,自己的日子還過的這麼苦呢,還要動援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援朝鮮,這無疑給中國增加了極大的包袱,阻礙了中國的生產和建設。

可是即使困難再多,中國人民都不會坐視美帝國主義在朝鮮肆虐,不會容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劇再次上演。

美軍登陸仁川之後, 金日成的人民軍便迎來了噩夢。本來朝鮮人民軍已經攻陷了南朝鮮的首都漢城(首爾),朝鮮人民軍正摩拳擦掌,準備對盤踞東南一隅的李承晚政權進行致命打擊,解放整個朝鮮半島。此時美軍的到來,讓長虹貫日一般的朝鮮人民軍的進攻勢頭戛然而止,接踵而至的便是節節敗退的戰果。

美軍憑藉精良的武器裝備,一路追擊,並越過了「三八線」。他們違背了二戰結束以後,美蘇等國在莫斯科達成的,針對朝鮮半島的協定。美軍的舉動不但撕毀了之前的約定,而且也是非常直接地威脅到了我國的國家安全。

1950年10月,經過接近3個月的準備,彭老總的隊伍進入朝鮮半島,開始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朝鮮戰爭」好像一場情節曲折的電影一般,先是朝鮮人民軍順利佔領漢城(首爾),祖國統一指日可待;接著是第一個轉折,美軍的強加干涉,讓金日成的部隊被打的無法招架,最後甚至快要撤退到鴨綠江邊了;然後是第二個大轉折,中國志願軍的加入,又把美國佬趕下了海,最後通過武力,迫使美國同意簽訂停戰協議,並退出戰場。

其中作為主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也是經過了大致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幫助「北朝鮮」站穩腳跟。

因為在美軍的計畫裡,聯軍將於1950年11月23日完成對朝鮮全境的佔領。所以此時的朝鮮人民軍已經被打的士氣低落,瀕臨絕望的地步。為了重新振奮朝鮮軍民的士氣,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一開始,便制定了充分的計畫。

從1950年3月到1951年6月,一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通過五次大規模的會戰,以及無數次小規模的戰役,終於讓「北朝鮮」恢復了生氣,把戰線推到了「三八線」之上。其中經過了一番拉鋸戰,志願軍曾一度再次佔領漢城(首爾)。

第二階段,是鞏固戰果階段。

由於見識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厲害,美國人開始擔憂,害怕陷入這個戰爭泥潭中無法自拔。於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開始利用外交手段,通過談判來試圖解決問題。但是談判的過程中,美國對和談的誠意顯然不足,他們在談判過程中並沒有放下槍口,依然在不斷地對我方進行襲擾,而且美國人給的理由是要以一種光榮的姿態來結束戰爭。

在看清美國人的嘴臉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也調整了戰略部署。「既然你美國人要邊打邊談,那我們就奉陪到底。」

從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就是抗美援朝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裡,戰爭的激烈度相對較低,雙方以對峙為主,一邊和談一邊發生著小規模的戰鬥。在美國人看來,這樣做可以消磨中國和朝鮮的意志,能夠更好地擬定有利於他們的和談條款。

而對於中朝軍民來說,這段相對穩定的局面,恰恰給我方贏得了一個鞏固戰果的時間和機會。當然在此期間,也不是沒有大量的流血犧牲,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便是發生在1951年的10月。

第三階段,停戰及後續。

1953年7月,中美雙方終於真正意義上的,坐下來簽訂了停戰協議。至此朝鮮戰爭結束。

然而抗美援朝運動還沒有真正結束,前兩個階段是「抗美」的目標終於達成,而最後的「援朝」階段,還顯然需要繼續。

為了幫助朝鮮人民,在戰後恢復生產和勞動,中國人民志願軍留下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志願軍戰士,花費數年時間來幫助朝鮮人民走出戰後一片凋敝的困境。

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才正式的從朝鮮半島撤離。

1994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召回了駐平壤和板門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至此,抗美援朝運動的第三階段才宣告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才算真正的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他的這一艱巨使命。

總之,無論時代如何進步,世界局勢如何變遷,我們都應該銘記歷史,樹立正確和唯物主義歷史觀。

蘇聯作為上個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如今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和他的繼承者為中國抗美援朝事業,所做出的正面評價,還是值得肯定的。他為世人揭示的這3個謎團,雖然與我們所關注的角度略有出入,但畢竟是正面的,其中對我們抗美援朝過程中的幫助也是客觀存在的。

「受人點水之恩,需當湧泉相報。」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雖然過去我們曾經與蘇聯發生過許多齟齬,但我們更應該正視歷史,正視蘇聯曾經對我們的幫助,並且銘記於心,不能忘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