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此人本是開國皇帝,作戰時隨身攜帶其父遺物,死後卻被樂器燒成灰

提起五代十國, 晉王李克用可謂聲名赫赫, 其子李存勖也是領兵有方, 被人們視作“戰神”。 對忠心于大唐的李克用而言, 人生中有三大心願尚未完成, 一是討伐劉仁恭, 二是攻打契丹, 三是擊滅朱溫。 臨終前, 他將三支箭交給最信任的兒子李存勖, 每支箭都代表著一個心願, 要他務必替自己完成, 說罷便含恨而去。


後唐莊宗李存勖畫像

李存勖恭恭敬敬地將三支箭供奉在寺廟裡, 每逢作戰必取出隨身攜帶。 眼見河東實力崛起, 李存勖決定先與後樑一決高下。 為此, 他打出“光復唐朝”的口號, 組建晉軍討伐後樑。

這支軍隊主帥為周德威, 擁有3000騎兵和鎮帥、定州的軍隊, 後樑軍隊則有八萬之多, 由王景仁率領。 在柏鄉, 雙方展開了激烈交戰。


後樑皇帝朱友珪劇照

事實上, 晉軍不僅在兵力上處於明顯劣勢, 就連戰鬥狀態也極不樂觀——駐紮在柏鄉的梁軍以逸待勞, 晉軍卻應晝夜兼程而疲憊不堪。 因此這場戰役只能智取, 不可正面猛攻。 依照周德威的建議, 李存勖用計引梁軍出城, 將其圍困攻之, 同時又裝出打不過的樣子, 故意後退。

素來輕敵的王景仁看到晉軍撤退後, 立刻發動全部兵力對晉軍展開追擊。 殊不知, 這正中李存勖的圈套, 梁軍八萬多人最後死傷大半, 失去了對河北的控制。 “柏鄉之役”過後, 晉軍威名遠揚華, 令後樑君臣無不戰戰兢兢。

不過李存勖並沒有絲毫膨脹自滿, 而是果斷選擇休整部隊, 鼓勵百姓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還輕徭薄賦, 為日後建立政權創造了重要物質基礎。


後唐鼎盛時期疆域圖

從後樑開平五年(西元911年)到後樑龍德三年(西元923年)的十二年時間裡, 李存勖一路高歌猛進, 斬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攻打契丹、推翻後樑, 於是遷都洛陽, 定國號為唐, 年號“同光”, 史稱後唐。 然而就是這位梟雄, 在登上皇帝寶座後卻很快無心朝政, 整日癡迷於登臺唱戲、填詞作曲——朝臣們常在戲臺上看到濃妝淡抹的李存勖唱念做打, 還自稱為“李天下”。 更令眾人失望的是, 面對逐漸干政的伶人, 李存勖非但置之不理, 甚至縱容他們戲弄迫害朝臣。

同光四年(西元926年),

李存勖在錯信挑撥誤殺郭崇韜後, 大臣們心中覬覦已久的怨氣徹底爆發, 各地藩鎮也在李嗣源的帶領下紛紛起兵。 聽到這一消息, 李存勖怒火中燒, 親自領兵平叛, 卻悲哀地發現自己能調動的軍隊少得可憐。 就這樣, 李存勖試圖自救卻無力回天, 倒在了叛軍射來的利劍之下。


李存勖劇照

重傷的李存勖被親信們抬到一處偏殿休養, 最終因流血過多而不幸逝世。 由於擔心叛軍會傷其屍首以洩憤, 於是眾人經過反復商議, 找來幾把樂器, 一把火將其屍首燒得乾乾淨淨。 “至午時, 帝崩, 五坊人善友聚樂器而焚之。 ”就這樣, 一代雄主就這樣與生前摯愛的樂器一同淪為飛灰。 縱觀李存勖的一生, 曆百戰而得霸主之位,

統一大業唾手可得時卻慘遭背叛、身死國滅。 堂堂一代開國皇帝, 卻只能苟存於勝者書寫的歷史中, 實在是令人悲哀惋惜。

參考文獻:

《舊五代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