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生活常識»正文

地球有1.5億億噸碳,真是古生物變的?怎麼感覺石油源源不斷

有人不認可「化石能源」這個提法

我們的地球是一顆碳星球, 因為有太多碳。 環顧周圍, 咱們的吃穿住用、讀的書本、甚至包括咱們自己, 沒有哪一樣裡邊沒有碳元素。 我們吸進去氧氣, 呼出來二氧化碳, 空氣中二氧化碳太多會導致氣候變暖, 這讓科學家們頭疼。 所以我們要種樹, 樹能吸收空氣中的碳並把它固定到地面。 如果哪一天樹變成了煤, 煤可以燃燒,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碳一直在不停地迴圈, 從土壤到空氣, 再從空氣回到土壤。 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在打破這種平衡, 因為我們把地底下的石油和天然氣抽出來、把煤炭挖出來燒, 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被封存在地底的碳變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氣中。

有些網友對「化石能源」這種提法總是心存懷疑, 全球石油產量每年40多億噸, 年年都說石油會耗盡, 但地底下的石油儲量卻似乎並不見少,

現在已經探明的石油達到了2300億噸。 科學家們還說在地底下總共封存了1.5億億噸碳, 如果說這些都是化石能源, 是由細菌和動植物堆出來的, 細菌怎麼變成石頭和油?它們不會腐爛或被吃掉嗎?古時候哪來那麼多細菌呀?

地球大氣曾經充滿二氧化碳

碳並不是在地球上產生的,

它來自古老恒星, 是核聚變的產物, 也是恒星毀滅的象徵。 未來太陽燒光它內核裡的氫, 內部的能量無法抵抗外殼壓力時, 它外面的物質會向內劇烈坍塌, 造成強烈爆炸, 這就是氦閃。 經歷幾次氦閃之後, 太陽將正式走向消逝。

在氦閃的過程中, 太陽內部物質會經歷一種「三重α過程」, 氦在這個過程中聚變成碳, 這正是宇宙中碳的起源, 地球上所有的碳也是來自於太陽誕生之前一次劇烈爆炸的殘骸。

「三重α過程」產生碳

在地球誕生之初, 碳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地下, 大氣中既沒有碳也沒有氮氣更沒有氧氣, 原始地球空氣裡含量最多的是氫氣和甲烷, 這是太陽系星雲中普遍存在的兩種氣體。

隨著放射性物質不斷衰變發熱, 地球變得滾燙, 巖石熔融, 大部分鐵和重元素下沉到地心, 而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與水和氮氣一起隨火山噴發出來。 水彙聚成湖泊和海洋, 大氣中充斥著幾億億噸碳, 氧氣幾乎為零, 那時候的地球不適合今天的生物生存。

二氧化碳和水從地下噴出形成大氣和海洋

生命的出現改變了地球面貌

大約40億年前, 在地球表面的海洋與湖泊中誕生了最早的單細胞生命, 這些原核生物不需要氧氣就能生存。 到了大約35億年前, 地球上出現了一種更高等級的單細胞生物——藍藻細菌, 這種細菌吸入二氧化碳,再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氧氣釋放到水裡後與游離的金屬(主要是鐵)產生氧化物,今天絕大多數的鐵礦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

細菌和藻類製造氧氣固定了碳產生氧氣改變了地球

當水裡的金屬原子差不多耗盡,氧氣就從水裡釋放到空氣中,大氣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越來越少,氧氣越來越多。水裡大量的厭氧細菌都被氧氣給清除了,這就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三十多億年間海洋和湖泊裡的細菌去哪了?它們之後都沉到了水底。由於水中氧氣含量極低,它們不會腐爛,也沒有別的生物吃掉它們,這些細菌和藻類攜帶著億億噸計的碳一點點沉積、被沙土和礦物質掩埋起來。

細菌和藻類清除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出氧氣、淨化了海洋與湖泊的水質,也為更高級生命的出現和演化創造了條件。

沉積和板塊運動製造石油

隨著大量泥沙傾瀉,水底沉積的物質被越埋越深,在億萬年的時間裡埋深達數百甚至幾千米。地球的中心是一顆炙熱的大鐵核,它的溫度高達5000℃。地心強大的熱力使地幔物質翻滾對流,地幔又推著地球表面的地殼來回移動。一部分地殼被擠壓到另一塊地殼的下面,在高溫高壓下,沉積的細菌殘骸發生了變質。

地質學家們對一種名為「乾酪根」的沉積巖十分感興趣,乾酪根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石頭,又被稱為油母質。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可以產生石油的石頭,它實際上就是古代生物殘骸在地底高溫高壓下經億萬年變性的產物。

科學家在形成時間比較短的油母質中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水草和魚類的殘骸。而更早期的油母質中卻什麼也找不到,因為細菌太小,它們的個頭普遍在1微米以下,在億萬年的高溫高壓下,糖類、脂肪酸和氨基酸被分解清除,細菌化為烏有,僅剩下高分子含碳有機混合物存留在巖石縫隙中。如果地下的溫度合適,一部分油母質會分解,釋放石油或者天然氣。

煤炭也是一種乾酪根,從本質上講它與幾十億年前沉積在水底的小生物是一樣的。地球上有些森林持續存在了幾千萬年,有一部分樹木倒下後並不會完全腐爛,它們一層一層地堆積,新的樹木在上面生長,倒伏的樹木逐漸碳化成泥。隨著歲月變遷,森林被埋藏在地下,慢慢變成乾酪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煤礦。

結論:

許多人糾結於地層下石油與碳儲存的龐大數位,覺得這些不可思議的結果不可能是生物創造的,那是他們無法想像我們的地球之大、生物總量之龐大、歷史之漫長。打個現實的比方,我們大氣層裡目前二氧化碳的濃度大約為622ppm,也就是萬分之六多一點,這是個極低的比例。

然而考慮到大氣層的總質量為5.15×10¹⁸千克,這意味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總質量約為32033億噸,其中元素碳的質量達到8736億噸!由此可見,微生物和動植物用幾十億年的時間將1.5億億噸碳固定在地下,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情。

這種細菌吸入二氧化碳,再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氧氣,氧氣釋放到水裡後與游離的金屬(主要是鐵)產生氧化物,今天絕大多數的鐵礦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

細菌和藻類製造氧氣固定了碳產生氧氣改變了地球

當水裡的金屬原子差不多耗盡,氧氣就從水裡釋放到空氣中,大氣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越來越少,氧氣越來越多。水裡大量的厭氧細菌都被氧氣給清除了,這就是地球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氧化事件」。三十多億年間海洋和湖泊裡的細菌去哪了?它們之後都沉到了水底。由於水中氧氣含量極低,它們不會腐爛,也沒有別的生物吃掉它們,這些細菌和藻類攜帶著億億噸計的碳一點點沉積、被沙土和礦物質掩埋起來。

細菌和藻類清除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製造出氧氣、淨化了海洋與湖泊的水質,也為更高級生命的出現和演化創造了條件。

沉積和板塊運動製造石油

隨著大量泥沙傾瀉,水底沉積的物質被越埋越深,在億萬年的時間裡埋深達數百甚至幾千米。地球的中心是一顆炙熱的大鐵核,它的溫度高達5000℃。地心強大的熱力使地幔物質翻滾對流,地幔又推著地球表面的地殼來回移動。一部分地殼被擠壓到另一塊地殼的下面,在高溫高壓下,沉積的細菌殘骸發生了變質。

地質學家們對一種名為「乾酪根」的沉積巖十分感興趣,乾酪根是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石頭,又被稱為油母質。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可以產生石油的石頭,它實際上就是古代生物殘骸在地底高溫高壓下經億萬年變性的產物。

科學家在形成時間比較短的油母質中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水草和魚類的殘骸。而更早期的油母質中卻什麼也找不到,因為細菌太小,它們的個頭普遍在1微米以下,在億萬年的高溫高壓下,糖類、脂肪酸和氨基酸被分解清除,細菌化為烏有,僅剩下高分子含碳有機混合物存留在巖石縫隙中。如果地下的溫度合適,一部分油母質會分解,釋放石油或者天然氣。

煤炭也是一種乾酪根,從本質上講它與幾十億年前沉積在水底的小生物是一樣的。地球上有些森林持續存在了幾千萬年,有一部分樹木倒下後並不會完全腐爛,它們一層一層地堆積,新的樹木在上面生長,倒伏的樹木逐漸碳化成泥。隨著歲月變遷,森林被埋藏在地下,慢慢變成乾酪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煤礦。

結論:

許多人糾結於地層下石油與碳儲存的龐大數位,覺得這些不可思議的結果不可能是生物創造的,那是他們無法想像我們的地球之大、生物總量之龐大、歷史之漫長。打個現實的比方,我們大氣層裡目前二氧化碳的濃度大約為622ppm,也就是萬分之六多一點,這是個極低的比例。

然而考慮到大氣層的總質量為5.15×10¹⁸千克,這意味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總質量約為32033億噸,其中元素碳的質量達到8736億噸!由此可見,微生物和動植物用幾十億年的時間將1.5億億噸碳固定在地下,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