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養育孩子,心理營養很重要!生活中父母的4種行為,容易養成心理匱乏的孩子

生活中, 有4種父母, 他們為孩子做了很多, 花了很大心血, 卻因為在該撤退的時候沒有退, 在該放手的地方沒有放, 最後養出了一大批不能獨立自主、不敢嘗試就先選擇放棄的孩子。

看一看, 他們身上, 是否也有你的影子?

01無所不包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 擁有超級無敵的慈母心, 他們心疼孩子, 凡事都要自己做。 他們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活, 還包攬了該孩子自己做的事兒, 幫孩子收拾玩具, 衣物, 自己的房間, 吃飯的時候為孩子準備好碗筷, 孩子需要什麼東西, 他們早早地就幫著準備好了。 真正的是「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

一些幼稚園老師就發現, 現在孩子的牙齒似乎都開始退化了, 以前換牙都是先換門牙, 現在有些則先換大牙, 因為很多家長喜歡把食物研磨碎, 打成漿狀去喂孩子, 如此就省去了孩子咀嚼的力氣。 可是, 孩子長牙後, 通過接觸軟硬不同的食物, 一方面可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另一方面會鍛煉孩子咀嚼肌的靈敏度。 因為牙齒得不到有效鍛煉, 連自然的換牙順序都起了變化, 這可不是好事。

我曾見過一位媽媽為孩子吃飯頭疼, 因為孩子頓頓飯都必須要研磨的細碎才行, 否則就吞咽不下去。 去醫院檢查過, 也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的問題。 一深入瞭解才知道, 從小奶奶照顧孩子特別周到, 吃點米飯什麼的都是碾碎了喂,

結果現在, 孩子已經快3歲了, 仍然無法適應任何硬一點的食物, 只能吃流質食品, 說話也一直口齒不清。

孩子是靠動作去感知這個世界的, 從孩子咀嚼食物, 到孩子觸摸各種事物, 爬坐跑跳等, 通過種種方式感知自己的力量。 這些無所不包的父母看似心疼孩子, 卻只不過無意中用了溫水煮青蛙的方式, 一點點減少孩子可以動作的機會, 把孩子變成了自己溫柔的籠子裡的實驗物, 剝奪了他們自己體驗和成長的空間。

02愛哭窮、抱怨、訴苦

很多父母自己對生活現狀不滿, 或是單純的想教育孩子勤儉節約, 就習慣對孩子哭窮、訴說自己的辛苦。

「咱們家條件不好, 你在學校不要跟別人攀比, 多比學習知道嗎?「

「我和你爸爸每天這麼辛苦為了誰啊, 還不是為了你!」

「看你爸爸賺錢多不容易, 你要懂事聽話, 將來孝順爸爸。 」

年齡很小的孩子, 都會對爸爸媽媽說的話、表現出來的狀態很敏感。

他會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的犧牲, 從此背負上沉重的壓力與愧疚, 內心匱乏, 不敢索取,

只能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和願望。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父母總是對孩子哭窮, 孩子心裡有多苦?

一個答主的回答讓很多人產生共鳴:

最痛苦的不是貧窮, 而是父母向你哭窮, 向你灌輸窮的理念, 然後你會一直自卑到骨子裡;

內心深處對金錢充滿強烈不安感, 每花一分錢就陷入深深地自責, 容易變得小氣愛斤斤計較;

買稍微貴一點的東西都會內心不安好久, 捨不得出去玩, 導致圈子變小見識短淺;

接觸到一些消費水準高的人, 就會感覺自己與對方不是一類人, 從而不敢與對方接觸······

不管家庭條件貧富, 父母只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養育孩子, 不要總是拿「條件不好」「自己多辛苦」去控制孩子, 讓孩子早早地背負沉重感,

處在憂慮之中, 無法身心舒展地成長。

能否養出內心富足的孩子, 絕對不是看物質多少, 而是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 絕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物質上的貧富、自己的犧牲多少, 而是不抱怨、不訴苦、努力進步、提升自己, 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這才是孩子成長需要的能量。

03期望過高的父母

一位媽媽本身是大學老師, 談吐很有修養, 她有一個兒子, 剛剛升入初中。 孩子各方面表現一直都還算穩定。 可是媽媽卻問我:

這位媽媽自己也承認, 她對孩子抱有較高的期望值。 這一點儘管她沒有親口對孩子說, 孩子也能接受到她所傳達的資訊。 因此, 她越是對孩子說「只有你肯努力, 就能做得更好」, 就越容易讓孩子體會到一種無能感。

作為處世經驗豐富的父母,實際上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實中的很多事,並非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報的,可是,他們卻拿著這種說辭去「鼓勵」孩子。他們強烈希望孩子加倍努力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只會讓孩子不安。孩子不懂得設定一個又一個沒完沒了的目標究竟是為什麼,他們所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孩子只會發現,每一次付出辛苦努力之後,總不能達到父母的那個標準。因此無論他做什麼,無論怎樣努力,都會覺得他能做的和被要求做到的距離很遠,對他來說,永遠沒有句號,每次都是逗號。於是,他的情緒裡是大量的挫敗感,鬥志也會隨之喪失,最終,孩子有可能會放棄所有的努力,真的陷入絕望當中。

04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接納

有一類人,心理的匱乏感來源於童年時期缺愛。

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缺少陪伴、動輒打罵、很少給予孩子肯定與認可、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低價值感,內心敏感自卑,常常覺得孤單,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心理脆弱,容易抑鬱。

其實不論貧富,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接納、關注和認可。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養育孩子,要注重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

不管孩子優秀與否,接納他、愛他、多一點陪伴和互動、給他積極的認可與欣賞,在他失意挫敗的時候,堅定地站在他這邊,給他支持和鼓勵。

這種被愛過的底氣,會成為孩子將來成長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動力。

內心富足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心理能量戰勝未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把握機遇,收穫人生的幸福。

作為處世經驗豐富的父母,實際上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實中的很多事,並非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報的,可是,他們卻拿著這種說辭去「鼓勵」孩子。他們強烈希望孩子加倍努力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這種「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只會讓孩子不安。孩子不懂得設定一個又一個沒完沒了的目標究竟是為什麼,他們所感受到的只有壓力。

孩子只會發現,每一次付出辛苦努力之後,總不能達到父母的那個標準。因此無論他做什麼,無論怎樣努力,都會覺得他能做的和被要求做到的距離很遠,對他來說,永遠沒有句號,每次都是逗號。於是,他的情緒裡是大量的挫敗感,鬥志也會隨之喪失,最終,孩子有可能會放棄所有的努力,真的陷入絕望當中。

04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接納

有一類人,心理的匱乏感來源於童年時期缺愛。

父母教養方式不當,缺少陪伴、動輒打罵、很少給予孩子肯定與認可、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

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低價值感,內心敏感自卑,常常覺得孤單,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心理脆弱,容易抑鬱。

其實不論貧富,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接納、關注和認可。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養育孩子,要注重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

不管孩子優秀與否,接納他、愛他、多一點陪伴和互動、給他積極的認可與欣賞,在他失意挫敗的時候,堅定地站在他這邊,給他支持和鼓勵。

這種被愛過的底氣,會成為孩子將來成長過程中源源不斷的動力。

內心富足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心理能量戰勝未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有足夠的勇氣與自信把握機遇,收穫人生的幸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