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蕞之戰,五國聯軍再次敗于秦軍,分兵戰略收穫奇效,但也埋下隱患

西元前241年, 面對秦朝的擴張壓力, 六國之中除了齊國, 其他五國再度結盟, 形成合縱之勢, 這也是最後合縱伐秦, 趙將龐煖曾一度率軍進攻至蕞城, 離咸陽僅一步之遙, 但是最終, 五國聯軍最終還是失敗了, 而此戰之後, 六國也已經無力抵擋秦國的東進之勢了, 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關於這次戰爭的歷史記載極為簡略, 以至於, 我們不知道當時的戰況到底是什麼, 而且這五國聯軍, 除了韓、魏、趙、楚外, 有的記載是燕國, 有的記載是衛國, 筆者這裡暫且以燕國為準, 畢竟這是最後一次的合縱伐秦, 燕國實力還是要強于衛國的。

話說回來, 五國這次結盟, 顯然也是最後一搏, 秦王嬴政繼位前後的幾年, 秦國對外擴張的態勢也有所減弱, 但秦國依然對六國保持這軍事壓力, 西元前242年, 秦軍打穿魏國, 置東郡, 此時縱親之腰的主要路線被切斷。

在魏國稱霸失敗之後, 魏國國力日衰, 在其他國家眼中, 魏國也早已不是什麼威脅了, 而是可以拉攏的夥伴, 而留地理位置而言, 魏國是多國合縱的一個連接點, 同時也是承擔著遏制秦國東出的關鍵地帶。

就國力而言, 韓國自己申不害變法失敗後, 就註定只能是戰國諸國中實力較弱的國家了,

因此韓國根本無法承擔起遏制秦國東出的重任, 六國在看到魏國的縱親之腰地位要不保之時, 五國再度聯合, 發動了對秦國最後一次進攻。

因為歷史記載較少, 可以大致看到, 這次五國伐秦, 五國聯軍是兵鋒兩路的。

《資治通鑒 秦紀一》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

楚王為從長, 春申君用事, 取壽陵。

《史記 楚世家》至函谷關, 秦出兵攻, 諸侯兵皆敗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 春申君以此益疏。

《史記 趙世家》四年, 龐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 攻秦蕞, 不拔。

這裡的龐暖就是戰國末期, 趙國名將龐煖, 可以看到, 五國聯軍, 以楚王為合縱長, 楚春申君全權處理伐秦事宜。

聯軍的戰略是, 春申君黃歇率部攻打函谷關, 吸引住秦軍主力部隊, 而龐煖則率領聯軍的精銳之師, 快速奔襲, 不經過函谷關, 渡過黃河, 快速向秦國腹地穿插, 意圖攻下咸陽, 造成秦國大規模混亂, 那樣的話, 五國聯軍就可以趁勢佔領關中, 徹底摧毀秦國一統天下的根基。

而且龐煖也不含糊, 率部突進, 一直打到了蕞城, 這裡已經是咸陽以東, 秦國最後一道防線了, 可是五國聯軍並未攻下這座城池, 之後五國合縱之師就先後敗退了。

這次敗退則是對六國宣判了最終結局, 五國聯軍勞師動眾, 徒勞無功, 也並未重創秦國, 秦國依然可以在經歷軍事整備後, 發兵東出,蠶食三晉疆域,三晉若滅,其他三國也就危險了。

雖然歷史記載很簡略,但是筆者猜測,聯軍的戰略意圖還是很厲害的,春申君率領一部分兵力駐紮在函谷關外,吸引秦國主力部隊,以往聯軍大都是在函谷關外就被擊退了,而這一次函谷關外的聯軍,其實主要是策應,牽制秦軍。

龐煖率領的部隊才是壓箱底,因為這支部隊深入秦軍腹地,而且可以打到咸陽以東的蕞城,也就是說,秦軍在腹地留守的兵力並不多,聯軍已經將秦軍分割來看,那麼龐煖所部,能夠一路打下咸陽是最好的,如果打不下來,那麼利用秦國關中之地長久沒有經歷戰亂,相對富庶的情況,以戰養戰,既可以消耗秦國,也可以尋求合圍函谷關秦軍的戰略意圖。

如果聯軍實現前後夾擊函谷關,要是打下了函谷關,那麼秦國就失去東線最重要的一座要塞了,秦國擴張的態勢勢必會大減,而且這是五國聯軍最後一搏的伐秦行動,此時不奮力一搏,之後就再無機會了,只是此戰,最後的結果是,函谷關外春申君率領的部隊被擊敗,而龐煖也只能率軍從蕞城回撤。

此戰之後,楚考烈王是逐漸疏遠于春申君的,畢竟這已經是涉及國運之戰的,而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面對聯軍的兩路攻勢,秦軍做出了及時且正確的決定,那就是逐個擊破。

個人認為,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函谷關一線的秦軍,主動出擊,先行擊敗了函谷關外的聯軍部隊,春申君應對失策,或者其所統轄的部隊就是戰力不強,畢竟龐煖率部深入秦國腹地,他才需要更為精銳的將士,以便實現戰略目的。

總之關外聯軍先行敗退,那麼龐煖就沒有留在蕞城城下的理由了,因為失去了對函谷關秦軍的牽制,一旦函谷關秦軍主力回援,那麼龐煖所部就是被秦軍合圍的命運了,而且遠離後方,被消滅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說龐煖只能率部趕快撤離,保留有生力量,不然的話,他所率之軍,難逃覆滅之厄運,面對秦國,六國就更加沒有抵抗之力了。

可以說這次五國合縱之軍,實施分兵戰略,雖然獲得了預想的戰略目標,但是分兵也留下了隱患,函谷關一線的戰鬥,秦軍可能並未遭遇惡戰,就擊退了聯軍,那麼龐煖打的再兇悍,也終究是孤軍,連日的攻城戰也會令其成為強弩之末,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只是此戰之後,再也沒有任任何一國可以組織起合縱之勢了,說得誇張點,六國已是「靜等結局」的地步了,都等著被秦國一一除掉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此戰結束後,也不知道龐煖是心中不忿,還是趙國和齊國發生了什麼過節,在龐煖率軍從秦國回撤後,轉而就東進,攻打了齊國,並且打下了饒安。

《史記 趙世家》移攻齊,取饒安。

饒安是今天的河北鹽山縣,齊國倒是在這次合縱攻秦之戰中,想要坐山觀虎鬥啊,或許在當時,能夠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六國變成一個國家,但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參考資料《史記 秦始皇本紀》《史記 趙世家》《史記 楚世家》《資治通鑒 秦紀一》

發兵東出,蠶食三晉疆域,三晉若滅,其他三國也就危險了。

雖然歷史記載很簡略,但是筆者猜測,聯軍的戰略意圖還是很厲害的,春申君率領一部分兵力駐紮在函谷關外,吸引秦國主力部隊,以往聯軍大都是在函谷關外就被擊退了,而這一次函谷關外的聯軍,其實主要是策應,牽制秦軍。

龐煖率領的部隊才是壓箱底,因為這支部隊深入秦軍腹地,而且可以打到咸陽以東的蕞城,也就是說,秦軍在腹地留守的兵力並不多,聯軍已經將秦軍分割來看,那麼龐煖所部,能夠一路打下咸陽是最好的,如果打不下來,那麼利用秦國關中之地長久沒有經歷戰亂,相對富庶的情況,以戰養戰,既可以消耗秦國,也可以尋求合圍函谷關秦軍的戰略意圖。

如果聯軍實現前後夾擊函谷關,要是打下了函谷關,那麼秦國就失去東線最重要的一座要塞了,秦國擴張的態勢勢必會大減,而且這是五國聯軍最後一搏的伐秦行動,此時不奮力一搏,之後就再無機會了,只是此戰,最後的結果是,函谷關外春申君率領的部隊被擊敗,而龐煖也只能率軍從蕞城回撤。

此戰之後,楚考烈王是逐漸疏遠于春申君的,畢竟這已經是涉及國運之戰的,而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面對聯軍的兩路攻勢,秦軍做出了及時且正確的決定,那就是逐個擊破。

個人認為,當時的情況應該是,函谷關一線的秦軍,主動出擊,先行擊敗了函谷關外的聯軍部隊,春申君應對失策,或者其所統轄的部隊就是戰力不強,畢竟龐煖率部深入秦國腹地,他才需要更為精銳的將士,以便實現戰略目的。

總之關外聯軍先行敗退,那麼龐煖就沒有留在蕞城城下的理由了,因為失去了對函谷關秦軍的牽制,一旦函谷關秦軍主力回援,那麼龐煖所部就是被秦軍合圍的命運了,而且遠離後方,被消滅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說龐煖只能率部趕快撤離,保留有生力量,不然的話,他所率之軍,難逃覆滅之厄運,面對秦國,六國就更加沒有抵抗之力了。

可以說這次五國合縱之軍,實施分兵戰略,雖然獲得了預想的戰略目標,但是分兵也留下了隱患,函谷關一線的戰鬥,秦軍可能並未遭遇惡戰,就擊退了聯軍,那麼龐煖打的再兇悍,也終究是孤軍,連日的攻城戰也會令其成為強弩之末,失敗也是在所難免。

只是此戰之後,再也沒有任任何一國可以組織起合縱之勢了,說得誇張點,六國已是「靜等結局」的地步了,都等著被秦國一一除掉了。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此戰結束後,也不知道龐煖是心中不忿,還是趙國和齊國發生了什麼過節,在龐煖率軍從秦國回撤後,轉而就東進,攻打了齊國,並且打下了饒安。

《史記 趙世家》移攻齊,取饒安。

饒安是今天的河北鹽山縣,齊國倒是在這次合縱攻秦之戰中,想要坐山觀虎鬥啊,或許在當時,能夠阻止秦國統一天下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六國變成一個國家,但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參考資料《史記 秦始皇本紀》《史記 趙世家》《史記 楚世家》《資治通鑒 秦紀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