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花了9年,終於親手毀掉了兒子的專注力

常有父母問:孩子專注力到底該如何培養。 其實, 孩子的專注力不是如何去培養的問題。 我們更該關注的是, 如何不去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一個小孩, 生來原本就有符合他發展階段的專注能力。 但是, 一些父母不懂, 無意中就頻繁幹擾到了孩子的專注力發展。

最可歎的是, 這一類父母明明比較關心和在意孩子的教育, 看起來也一直都有陪伴孩子, 結果孩子的專注力卻被養廢了,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答案就藏在我們的養育細節裡。

朋友A是個非常用心做媽媽的家長, 隨時隨地都在準備著要「教育」孩子。

比如, 兒子正在塗鴉。 他要畫一座城堡。

在A眼裡, 兒子畫的那個城堡並不像城堡。 這時, A就會忍不住提醒孩子:城堡是這樣的嗎?她還會親自上陣, 畫給孩子:你看, 你應該這樣畫才好呢。

整個幼稚園期間, 學校裡頭佈置任何手工作業, 都是A全權代替完成。

她說:我也想讓孩子自己去做呀, 可孩子做得根本沒法看呀。

也能理解。 畢竟孩子的那個作品是要交到幼稚園老師那裡去的。 因此, A就難免擔心孩子的作品不夠好, 令她無顏面。 她對自己的孩子抱有不為人知的雄心, 而且過於關心別人對自己孩子的看法。

等孩子讀了小學, 就更誇張了。

很長時間裡, A都會幫她兒子制定學習時間表。 那個表排得要多精細, 有多精細。 從週一到周天,

每天都有事情要做。 具體幾點到幾點學什麼, 列得清清楚楚。

最誇張的是, 這張時間表, 一度還被媽媽群裡爭相拿來膜拜和學習。

然而, 如今A的兒子9歲了。 A當初為他精心製作的時間表, 儼然徹底失敗了。

這個孩子現在小學四年級在讀, 完全無法自主學習, 專注力尤其差。

A崩潰地說, 為什麼我辛辛苦苦陪了他9年, 卻怎麼把他硬生生養廢了?

孩子的專注力問題早就已經存在了。

當孩子正在從事一項活動時, 袖手旁觀是最明智的做法。 父母過多地介入、佔據了原本屬於孩子的探索時間和空間, 從根本上說, 屬於一種極大的越界和不信任。 那意思是說, 孩子, 你不行, 你做不到, 你根本管不好你自己的時間, 搞不定你自己的事情。

長此以往, 孩子的內心會始終處於無力且焦躁的狀態。 而一個焦躁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專注力的。 只有內心安寧的小孩, 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裡去。

當然, 孩子的專注力不只是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被損傷的。 一些看起來跟學習毫不相關的事,

其實也在悄悄傷害孩子的專注力。

記得一個家長問過我說:我家孩子注意力不行, 經常書看不到2分鐘就開始擺積木, 可積木也玩不了幾分鐘又開始玩電動車, 電動車玩幾下又去玩其他玩具了。 平均花在一個玩具的時間不超過3分鐘。

細聊發現, 都是玩具太多惹得禍。

媽媽自己的童年極度匱乏, 因此特別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買玩具。 只要看到喜歡的玩具, 或者聽別人說好玩的玩具, 就給孩子買回來。 加上媽媽沒有給孩子建立玩玩具的規矩, 如「一次只拿出一件玩具, 玩好了再放回去」, 導致客廳裡到處都堆著玩具。 而當孩子在同一時間面對這麼多玩具的時候, 注意力自然很難集中。

為什麼玩具少孩子才會更專注?

因為這樣孩子才會動腦筋,

想盡辦法要玩出更多的花樣來, 小腦袋瓜也會越玩越聰明。

除此之外, 也會讓孩子對手上的玩具有更強的控制感, 而伴隨控制感的加強而來的, 就是自信和幸福感。

那有的父母可能會說, 孩子玩玩具不專注沒關係, 以後學習能專注就好了。 那你可就錯了。

專注的能力是會遷徙的。 不專注的能力同樣也會。 這也是為何, 很多育兒專家會建議給孩子玩具最好一次只給一個, 不能給多了。

身邊一位家長也跟我反應過她女兒做什麼事都毛手毛腳的,一點耐性和專注的能力都沒有。這裡姑且稱這個家長為小C。

後來我偶然間發現,小C很愛幹一件事,那就是記錄女兒的點滴成長。

如今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社交媒體又如此發達,很多父母都喜歡逮著自己娃各種拍照、錄影。小C對這件事格外上心。

「這是我給女兒的寶貴禮物,等她長大了回頭看,一定特別美好。」

初衷當然是好的,實操起來問題也是大大的。

某次聚會,小C的女兒跟我家姑娘依偎在一起,看一本書,那場景特別可愛。大人們還沒反應過來,小C的女兒突然抬起頭,沖我們說:拍一張照片吧。

她才5歲多。本不該意識到這一刻需要被紀錄。她本該全然沉浸在跟小夥伴的閱讀中,可她並沒有。

心理學研究對此也有發現:

刻意記錄孩子的行為,會使孩子經常受到自我聚焦的刺激。

適度的自我意識是健康的,但過量就會出現問題:容易引發孩子的焦慮,導致孩子過度虛榮,無法腳踏實地投入到遊戲和學習中,專注力自然很難好起來。

上述兩個例子,背後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這兩件生活中的小事提醒著我們:不要給孩子太多,不要過多地把我們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儘量減少打擾,是我們對孩子專注力的最佳呵護。

除了孩子從事自主活動的時候,父母減少幹擾以外,我們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需要減少那些低品質的「虛假陪伴」,因為這種虛假陪伴同樣可能損傷孩子的專注力。

舉個例子。

很多父母很早就開始親子共讀了。因為在各大媒體和育兒專家的科普下,我們都知道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父母陪讀時不注意自己的一些行為細節,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就看過不少這樣的場面:看起來大人是在陪孩子讀書,孩子低頭翻書的那一小會兒,大人就趕緊打開手機瞄一眼。

再或者,正讀到興頭上,一條短信來了馬上看一下,再或者接個電話,等等。這些小動作看起來只是父母暫停了自己的行為,事實上它也同時中斷了孩子的專注力過程。

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陪。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強調要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高品質陪伴的意義不止在於能夠跟孩子建立起優質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的安全感建構,同時也跟孩子的專注力發展息息相關。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專心陪伴孩子真的很難呀。

其實,並不需要太強迫自己。當你有事要處理,那麼就處理完事情再陪娃好了。但是,最好每天都能有那麼一小段時間,哪怕只有十分鐘,你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爬,跟孩子一起翻滾。你也可以把孩子舉起來假裝是飛機起飛,這些身體接觸類的遊戲都很好。

你也可以跟孩子下棋、打球,玩一些規則類的遊戲。

你也可以拿一個汽車,跟孩子比看誰跑得遠,這是挑戰類的遊戲。

當然,還有一些甚至看起來不像是遊戲的遊戲,比如,只是你跟孩子睡前一起刷牙、漱口、擦臉。我給你手上抹點香香,然後你給我鼻子上抹一點點。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遊戲。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看手機,不處理工作,不接電話和回復短信。

就是陪孩子。

你的眼神是跟著孩子的。孩子的每句話你是立刻回應的。你不敷衍孩子,腦子裡想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

這就是高品質的陪伴,也是高專注力的示范。

總結一下。

要想呵護好孩子的專注力,主要就兩點:

第一,是少打擾。

當外界幹擾太多,要求太多,很容易讓孩子任何一件事都做不好,孩子的學習效率、專注力、主動性、深度思考力也都會連帶受到傷害。

相反,孩子探索和學習的時候,就單純只投入到一件事裡,一段時間內,也只有一個目標,表面上看收穫的少,但每一點的進步都將是實實在在的。

第二,專心陪伴。

在孩子想要依賴我們、跟我們互動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陪他們專心、盡興地遊戲。哪怕只是一些看起來無聊、無用的遊戲,都沒關係,因為專注力就是專注力,不分「有用、無用」。

說起來,我見過太多父母為自己孩子的專注力憂心。可事實上,這些父母多半自己的專注力也存在問題。

這些成年人極少能夠安安靜靜地花小半天時間把一本書看完。

似乎總是忙忙碌碌,到處奔波,沒有一個停下來和自己相處的時候。

心是浮的,人是躁的。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怎麼能擁有沉靜和專注的氛圍呢?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父母們與其一直想著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如想想,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篤定感和從容。

我們先學會減少內在的焦慮,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然後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才會是真正的滋養,而不是對彼此的煎熬。

身邊一位家長也跟我反應過她女兒做什麼事都毛手毛腳的,一點耐性和專注的能力都沒有。這裡姑且稱這個家長為小C。

後來我偶然間發現,小C很愛幹一件事,那就是記錄女兒的點滴成長。

如今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社交媒體又如此發達,很多父母都喜歡逮著自己娃各種拍照、錄影。小C對這件事格外上心。

「這是我給女兒的寶貴禮物,等她長大了回頭看,一定特別美好。」

初衷當然是好的,實操起來問題也是大大的。

某次聚會,小C的女兒跟我家姑娘依偎在一起,看一本書,那場景特別可愛。大人們還沒反應過來,小C的女兒突然抬起頭,沖我們說:拍一張照片吧。

她才5歲多。本不該意識到這一刻需要被紀錄。她本該全然沉浸在跟小夥伴的閱讀中,可她並沒有。

心理學研究對此也有發現:

刻意記錄孩子的行為,會使孩子經常受到自我聚焦的刺激。

適度的自我意識是健康的,但過量就會出現問題:容易引發孩子的焦慮,導致孩子過度虛榮,無法腳踏實地投入到遊戲和學習中,專注力自然很難好起來。

上述兩個例子,背後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這兩件生活中的小事提醒著我們:不要給孩子太多,不要過多地把我們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儘量減少打擾,是我們對孩子專注力的最佳呵護。

除了孩子從事自主活動的時候,父母減少幹擾以外,我們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也需要減少那些低品質的「虛假陪伴」,因為這種虛假陪伴同樣可能損傷孩子的專注力。

舉個例子。

很多父母很早就開始親子共讀了。因為在各大媒體和育兒專家的科普下,我們都知道了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父母陪讀時不注意自己的一些行為細節,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就看過不少這樣的場面:看起來大人是在陪孩子讀書,孩子低頭翻書的那一小會兒,大人就趕緊打開手機瞄一眼。

再或者,正讀到興頭上,一條短信來了馬上看一下,再或者接個電話,等等。這些小動作看起來只是父母暫停了自己的行為,事實上它也同時中斷了孩子的專注力過程。

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不陪。

很多育兒文章都會強調要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高品質陪伴的意義不止在於能夠跟孩子建立起優質的親子關係,促進孩子的安全感建構,同時也跟孩子的專注力發展息息相關。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專心陪伴孩子真的很難呀。

其實,並不需要太強迫自己。當你有事要處理,那麼就處理完事情再陪娃好了。但是,最好每天都能有那麼一小段時間,哪怕只有十分鐘,你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爬,跟孩子一起翻滾。你也可以把孩子舉起來假裝是飛機起飛,這些身體接觸類的遊戲都很好。

你也可以跟孩子下棋、打球,玩一些規則類的遊戲。

你也可以拿一個汽車,跟孩子比看誰跑得遠,這是挑戰類的遊戲。

當然,還有一些甚至看起來不像是遊戲的遊戲,比如,只是你跟孩子睡前一起刷牙、漱口、擦臉。我給你手上抹點香香,然後你給我鼻子上抹一點點。這些都是非常好的遊戲。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看手機,不處理工作,不接電話和回復短信。

就是陪孩子。

你的眼神是跟著孩子的。孩子的每句話你是立刻回應的。你不敷衍孩子,腦子裡想的也都是孩子的事情。

這就是高品質的陪伴,也是高專注力的示范。

總結一下。

要想呵護好孩子的專注力,主要就兩點:

第一,是少打擾。

當外界幹擾太多,要求太多,很容易讓孩子任何一件事都做不好,孩子的學習效率、專注力、主動性、深度思考力也都會連帶受到傷害。

相反,孩子探索和學習的時候,就單純只投入到一件事裡,一段時間內,也只有一個目標,表面上看收穫的少,但每一點的進步都將是實實在在的。

第二,專心陪伴。

在孩子想要依賴我們、跟我們互動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陪他們專心、盡興地遊戲。哪怕只是一些看起來無聊、無用的遊戲,都沒關係,因為專注力就是專注力,不分「有用、無用」。

說起來,我見過太多父母為自己孩子的專注力憂心。可事實上,這些父母多半自己的專注力也存在問題。

這些成年人極少能夠安安靜靜地花小半天時間把一本書看完。

似乎總是忙忙碌碌,到處奔波,沒有一個停下來和自己相處的時候。

心是浮的,人是躁的。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怎麼能擁有沉靜和專注的氛圍呢?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父母們與其一直想著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如想想,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篤定感和從容。

我們先學會減少內在的焦慮,提升感知幸福的能力,然後我們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才會是真正的滋養,而不是對彼此的煎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