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賣掉大城市2套房,小夫妻隱居古老山村,耗時3年改造200㎡破舊老宅,住進夢想生活,太治癒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田園夢。 我們從田間鄉野聚集, 用鋼筋水泥覆蓋土地, 建造出高樓大廈, 城市越來越宏大、越來越先進, 越來越擁擠、越來越雷同。 於是, 又開始懷念鄉間的自由, 看四季分明、花開花落, 走在田野, 風在身邊、草在眼前。 然而, 心中再嚮往, 真正能做到回歸田園的人, 好像還真沒有幾個。

四年前, 杭州80後夫婦暉哥水草, 過著大多數人眼裡的標準人生, 城裡有房, 工作穩定, 收入可觀, but, 中年叛逆說來就來。 兒子淡淡出生後, 為了給孩子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 他倆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賣房搬到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荒蕪山村定居,

並自己動手改造老房, 給了一家三口一個特別的家。

親朋好友不理解, 父母更是覺得臉上無光, 一度翻臉但他倆義無反顧。

之後, 改造的房子大火, 四年來, 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往甚至讓整個鄉村都活了過來。

從穩定安逸的城裡生活, 到與世隔絕的田園牧歌, 面對這種轉變, 暉哥水草始終沒有後悔:「人這輩子, 總得有一次逆行。 別人眼裡的瘋狂, 恰好是我們最想做的事。 」

為什麼想要放棄城裡安穩的日子, 跑到鄉下生活呢?

「城市發展肯定是越來越好的, 孩子長大後有大把的機會去到城市, 但如果趁小的時候, 沒有帶他來體驗農村生活, 那長大了就更沒有機會了。 」

就這樣, 為了滿足一家三口的田園夢, 他們開始尋摸這樣一個地方:有山有水、有古老的建築、有田地和鄰舍, 可以安靜的待在山裡, 見想見的人, 做想做的事。

要找到一個完全滿足期待的地方並不容易, 直到有一天, 偶然見到勝坑村。

非常偏僻的一個地方, 從杭州過來要3個小時, 上海過來要5個小時, 車子開到村口就不能往前走了, 只能步行走石子路。

村裡只剩下20多戶人家, 留守在這裡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

村裡的老人說, 留在這裡的, 都是沒出息的, 但凡有點辦法, 都會想要走出去。 雖然是顯得有些荒涼吧, 但村裡的水系、街道、古建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有山有水有石子路, 與世隔絕, 真安靜。 就看了這麼一眼, 暉哥和水草便認定, 就是這兒了。

處處是缺陷的石頭房, 卻自帶使命感石子路最高處,有個帶著竹林的破舊石頭房,可以俯瞰整個村子的景色,這就是暉哥水草夫婦選好的根據地。

儘管心情很迫切,但是在拿到房子後,他們並沒有立馬動工,而是四處走訪,觀察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請教有經驗的老匠人。因為這個地方,不僅是用來居住的,他們還打算開一家名叫「草宿」的民宿,就算是理想主義,也得生活嘛。

在他們看來,草宿和古村落的關係應該是互相依賴的,草宿因為村落的景觀而別具一格,村落也能因為草宿重新活過來。所以他們希望,房子能夠在保有特色的同時,又自然而然的融入這個村子。

最終和設計師溝通過後,決定尊重建築和空間本質,就地取材。雖說傳統的石頭房在居住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彌補的手段有很多,不應該就此讓它淘汰。所以草宿的改造以最大限度保留老房風格為主,不過度裝修。

確定改造方向後,草宿才正式進入改造環節。由於任性的投入了全部身家,也有太多期待,再加上老房條件受限,所以整個改造相當折騰。

暉哥曾笑談,自己不擅長碼字,只擅長搬磚。這都是在工地練出來的,從改造的那一天起,他幾乎吃住都在工地,偶爾回家也是帶著一身塵土和汗味。搬磚、拉土、修補房頂全都自己來。

看著忙碌的爸爸,兒子淡淡也變成了小小男子漢,忍不住上去幫忙。

大多數時候,淡淡白天都是在托兒所度過,傍晚夫婦倆再去接孩子回家,特別忙的時候,一家三口就直接睡在草宿的工地上。

水草說:「改造房子的過程,便是暉哥父性的啟動。是他用雙手親手建設一個屬於三個人的家,一個自己和兒子都喜歡的家。」

3年時間理想家終於誕生,投入400萬(約合新臺幣1700萬),換了三撥工人,無數次返工後,這棟200m²的房子才算完工。真的是相當慢節奏的改造了。

建築分兩層,石頭外牆加木柵欄,是不是乍一看跟鄉村其他石頭房沒啥區別?那就對了,要的就是這種融為一體的感覺。

內部裝修類似於MUJI日式簡約風,但似乎更有溫度一些,就是想像中那種東方田園牧歌的調調。

一樓打通了客廳、餐廳和吧臺,形成了一個非常寬闊的公共區域,甭管是成年人開趴聊天,還是孩子奔跑撒歡,這裡都綽綽有餘了。

既然要尊重當地建築,那就不僅僅是外觀一致了,房屋原始的灶臺、樑柱都得到了保留,記憶中「炊煙嫋嫋」的景象啊,似乎還能聞到外婆燒柴火飯的味道,簡直太親切了有沒有?

這個木質吧臺,也是出自暉哥之手,除了搬磚、修修補補以外,手作也是他的絕活兒。多才多藝就是好,節約成本不說,手作的溫度更是「有錢買不到」系列。坐在這兒,再來上一杯咖啡,真是一段悠哉悠哉的慢時光。

除了手作以外,其他傢俱幾乎都是solife的柚木老傢俱,一來是山裡比較潮濕(當然,暉哥會儘量把房間濕度控制在60%以內)二來與其他木質品更搭,鄉村的質樸氛圍更濃厚了。

這大紅的冰箱和藍、橘色沙發,算是整個空間裡比較吸睛的存在了,小面積的跳躍色,不會破壞整體氛圍,與老傢俱的對望,又形成了一種有趣的碰撞,這感覺妙不可言。

順著樓梯到二樓,就是客房了,一共8間。草宿外面有一大片竹林,客房的命名也由此而來,靠後山竹林的就是竹一竹二,能看到竹子的就叫隱竹,其他的按照各自方位,以東山、南山命名。就是這麼接地氣兒,草宿本來走的就不是高大上的路子。

不過雖說如此,它在品質方面可一點都不含糊。每間房沿用了木質風格,暖意十足。

而且房間的床品也相當考究,因為大山裡,白色是不吉祥的象徵,所以草宿選擇了靜謐的藍色。這種藍是從板藍根裡提取出來的,非常環保,包括毛巾還有很多大小物件,都是用的這種藍。

還有一些具有濃厚鄉村特色的物件,像草木竹篾做成的收納筐,還有淋浴室手工打磨的門把手,都是就地取材做出來的成品,你別說,還真不賴。

就是因為這些透露出品質和溫情的設計,才讓那些慕名而來的人,把這裡當成了家。舒服的泡個澡,腦子放空,滿身的疲憊瞬間消失。要是能再吃上一頓這裡特有的農家飯,那可真算是不虛此行了。

一道清蒸鯧魚,一道青菜炒菌菇,一道山藥排骨湯,再來一道臺州地道的海鮮……僅僅是這些常見的食材,就足以讓人吞咽口水了,一群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起,煙火味混雜著人情味,只想感歎一句:人間太值得了。

一棟房子,盤活了一個鄉村你要說除了睡覺放空,吃吃當地美食,草宿好像也沒別的事可以做了,畢竟這裡沒有任何娛樂設施。

成年人來到這裡,除了宅著看看書,就是沿著紅杉林跑跑步,練練瑜伽。

孩子們呢,踩水、玩泥巴、飛會兒竹蜻蜓。

這裡真沒什麼好玩的,但仍有大批的人趕來打卡。有的僅僅是被草宿悠哉的生活吸引,而有的則是被水草和暉哥的熱情所感動。

當初來鄉下生活的時候,不就有個設想麼?借著草宿,盤活整個村子,事實上,這幾年,他們也一直在做振興鄉村的事兒,尋找水源、舉辦攝影展、嘗試做鄉村美學產品。漸漸的,也有一大波年輕人趕來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四年過去,勝坑村的人越來越多了。村民們也開始主動與訪客分享當地手工藝,慢慢的建立文化自豪感。

草宿和勝坑村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水草暉哥夫婦也成了村子裡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誰家燈泡壞了,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能者多勞的暉哥;每逢紅白喜事,村民都會給水草送點糕點饅頭過去;他倆也不刻意種菜,通常都是直接跟老人家買,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他們的微薄收入。

還記得剛來的時候,當地村民也只覺得來了兩個傻子,他們與這個荒涼、破敗的地方格格不入,但偏偏這裡就是他們一眼認定的地方。

而現在草宿逐漸步入正軌,鄉村也正在活過來,而且馬上一棟新改造的房子也要與大家見面了。

說到這棟房子,暉哥用了兩個詞來形容:有趣和舒適。

受疫情影響,草宿也多少受到了一些衝擊,客人延期或者直接退房,民宿行業也一度被形容為「疫情之下,第一個歸零的行業」,雖然正面臨一些困境吧,但暉哥水草也在積極應對,一方面把更多的時間可以留給自己,閱讀、陪伴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開啟了一系列自救行動。

仔細想想,從決定來這裡的那一刻,好像就一直在面臨各種挑戰,但深一腳淺一腳的,就這麼一一過來了,很多當初罵他們理想主義的人,如今看著他們把生活過成了大多數人理想中的模樣。

生活嘛,不就是可勁兒折騰嗎?什麼困難不困難的,幹就完了。所有的詩和遠方,都是從一地雞毛開始的。

卻自帶使命感石子路最高處,有個帶著竹林的破舊石頭房,可以俯瞰整個村子的景色,這就是暉哥水草夫婦選好的根據地。

儘管心情很迫切,但是在拿到房子後,他們並沒有立馬動工,而是四處走訪,觀察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請教有經驗的老匠人。因為這個地方,不僅是用來居住的,他們還打算開一家名叫「草宿」的民宿,就算是理想主義,也得生活嘛。

在他們看來,草宿和古村落的關係應該是互相依賴的,草宿因為村落的景觀而別具一格,村落也能因為草宿重新活過來。所以他們希望,房子能夠在保有特色的同時,又自然而然的融入這個村子。

最終和設計師溝通過後,決定尊重建築和空間本質,就地取材。雖說傳統的石頭房在居住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彌補的手段有很多,不應該就此讓它淘汰。所以草宿的改造以最大限度保留老房風格為主,不過度裝修。

確定改造方向後,草宿才正式進入改造環節。由於任性的投入了全部身家,也有太多期待,再加上老房條件受限,所以整個改造相當折騰。

暉哥曾笑談,自己不擅長碼字,只擅長搬磚。這都是在工地練出來的,從改造的那一天起,他幾乎吃住都在工地,偶爾回家也是帶著一身塵土和汗味。搬磚、拉土、修補房頂全都自己來。

看著忙碌的爸爸,兒子淡淡也變成了小小男子漢,忍不住上去幫忙。

大多數時候,淡淡白天都是在托兒所度過,傍晚夫婦倆再去接孩子回家,特別忙的時候,一家三口就直接睡在草宿的工地上。

水草說:「改造房子的過程,便是暉哥父性的啟動。是他用雙手親手建設一個屬於三個人的家,一個自己和兒子都喜歡的家。」

3年時間理想家終於誕生,投入400萬(約合新臺幣1700萬),換了三撥工人,無數次返工後,這棟200m²的房子才算完工。真的是相當慢節奏的改造了。

建築分兩層,石頭外牆加木柵欄,是不是乍一看跟鄉村其他石頭房沒啥區別?那就對了,要的就是這種融為一體的感覺。

內部裝修類似於MUJI日式簡約風,但似乎更有溫度一些,就是想像中那種東方田園牧歌的調調。

一樓打通了客廳、餐廳和吧臺,形成了一個非常寬闊的公共區域,甭管是成年人開趴聊天,還是孩子奔跑撒歡,這裡都綽綽有餘了。

既然要尊重當地建築,那就不僅僅是外觀一致了,房屋原始的灶臺、樑柱都得到了保留,記憶中「炊煙嫋嫋」的景象啊,似乎還能聞到外婆燒柴火飯的味道,簡直太親切了有沒有?

這個木質吧臺,也是出自暉哥之手,除了搬磚、修修補補以外,手作也是他的絕活兒。多才多藝就是好,節約成本不說,手作的溫度更是「有錢買不到」系列。坐在這兒,再來上一杯咖啡,真是一段悠哉悠哉的慢時光。

除了手作以外,其他傢俱幾乎都是solife的柚木老傢俱,一來是山裡比較潮濕(當然,暉哥會儘量把房間濕度控制在60%以內)二來與其他木質品更搭,鄉村的質樸氛圍更濃厚了。

這大紅的冰箱和藍、橘色沙發,算是整個空間裡比較吸睛的存在了,小面積的跳躍色,不會破壞整體氛圍,與老傢俱的對望,又形成了一種有趣的碰撞,這感覺妙不可言。

順著樓梯到二樓,就是客房了,一共8間。草宿外面有一大片竹林,客房的命名也由此而來,靠後山竹林的就是竹一竹二,能看到竹子的就叫隱竹,其他的按照各自方位,以東山、南山命名。就是這麼接地氣兒,草宿本來走的就不是高大上的路子。

不過雖說如此,它在品質方面可一點都不含糊。每間房沿用了木質風格,暖意十足。

而且房間的床品也相當考究,因為大山裡,白色是不吉祥的象徵,所以草宿選擇了靜謐的藍色。這種藍是從板藍根裡提取出來的,非常環保,包括毛巾還有很多大小物件,都是用的這種藍。

還有一些具有濃厚鄉村特色的物件,像草木竹篾做成的收納筐,還有淋浴室手工打磨的門把手,都是就地取材做出來的成品,你別說,還真不賴。

就是因為這些透露出品質和溫情的設計,才讓那些慕名而來的人,把這裡當成了家。舒服的泡個澡,腦子放空,滿身的疲憊瞬間消失。要是能再吃上一頓這裡特有的農家飯,那可真算是不虛此行了。

一道清蒸鯧魚,一道青菜炒菌菇,一道山藥排骨湯,再來一道臺州地道的海鮮……僅僅是這些常見的食材,就足以讓人吞咽口水了,一群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起,煙火味混雜著人情味,只想感歎一句:人間太值得了。

一棟房子,盤活了一個鄉村你要說除了睡覺放空,吃吃當地美食,草宿好像也沒別的事可以做了,畢竟這裡沒有任何娛樂設施。

成年人來到這裡,除了宅著看看書,就是沿著紅杉林跑跑步,練練瑜伽。

孩子們呢,踩水、玩泥巴、飛會兒竹蜻蜓。

這裡真沒什麼好玩的,但仍有大批的人趕來打卡。有的僅僅是被草宿悠哉的生活吸引,而有的則是被水草和暉哥的熱情所感動。

當初來鄉下生活的時候,不就有個設想麼?借著草宿,盤活整個村子,事實上,這幾年,他們也一直在做振興鄉村的事兒,尋找水源、舉辦攝影展、嘗試做鄉村美學產品。漸漸的,也有一大波年輕人趕來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四年過去,勝坑村的人越來越多了。村民們也開始主動與訪客分享當地手工藝,慢慢的建立文化自豪感。

草宿和勝坑村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水草暉哥夫婦也成了村子裡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誰家燈泡壞了,大家首先想到的也是能者多勞的暉哥;每逢紅白喜事,村民都會給水草送點糕點饅頭過去;他倆也不刻意種菜,通常都是直接跟老人家買,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他們的微薄收入。

還記得剛來的時候,當地村民也只覺得來了兩個傻子,他們與這個荒涼、破敗的地方格格不入,但偏偏這裡就是他們一眼認定的地方。

而現在草宿逐漸步入正軌,鄉村也正在活過來,而且馬上一棟新改造的房子也要與大家見面了。

說到這棟房子,暉哥用了兩個詞來形容:有趣和舒適。

受疫情影響,草宿也多少受到了一些衝擊,客人延期或者直接退房,民宿行業也一度被形容為「疫情之下,第一個歸零的行業」,雖然正面臨一些困境吧,但暉哥水草也在積極應對,一方面把更多的時間可以留給自己,閱讀、陪伴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開啟了一系列自救行動。

仔細想想,從決定來這裡的那一刻,好像就一直在面臨各種挑戰,但深一腳淺一腳的,就這麼一一過來了,很多當初罵他們理想主義的人,如今看著他們把生活過成了大多數人理想中的模樣。

生活嘛,不就是可勁兒折騰嗎?什麼困難不困難的,幹就完了。所有的詩和遠方,都是從一地雞毛開始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