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當家裡的孩子哭時,父母首先要分清孩子哭的原因

很多父母, 見不得孩子哭, 不巧的是, 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

這樣一來, 矛盾就產生了。

有些父母, 看見孩子哭就心疼, 於是趕緊安慰孩子、滿足他的各種要求。

屢試不爽後, 孩子學會了用哭要脅父母。

有些父母, 看見孩子哭就憤怒, 於是大聲吼叫斥責, 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

久而久之, 孩子學會了壓抑、隱忍, 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這些處理方式都是不合適的, 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養成, 孩子成年之後, 也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孩子哭就是嬌氣、矯情的表現;孩子不哭, 就不會有悲傷難過······

01常見的家庭「止哭法」

哄:「別哭別哭」, 「哭鬧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你如果不哭, 我給你買糖去」;

騙:「不哭, 你要什麼都給你」, 「你不哭的話, 我等會就給你吃一百個霜淇淋」;

恐嚇:「你再哭, 大灰狼會把你吃掉」, 「你還哭?我把你扔路邊了」……

02當家裡的孩子哭時, 父母首先要分清孩子哭的原因

1、身體不舒服?

發燒、肚子痛、皮膚擦傷、頭撞出淤包……感覺身體不舒服時, 孩子們會哭;小嬰兒就更常見了, 肚子餓了、拉粑粑了、尿濕了、感覺害怕就會哭。

當孩子由於身體不適而哭時, 父母們除了相應地做處理, 生病了吃藥、肚子餓了吃飯、拉粑粑了換紙尿片, 把孩子們照顧好。 另外, 有些身體不適不能一下子消除, 例如感冒不適, 這時媽媽可以嘗試轉移孩子對不舒服的過度關注, 例如陪孩子看看繪本或玩玩具等。

2、 為了引起大人注意?

一見到父母就要哭?這常見於父母不常在家的孩子。

由於父母少陪伴, 對自己關心不足, 見到父母時, 孩子可能就通過「哭」表達不滿或撒嬌, 以換取父母更多的關注。

當然, 孩子的這種表現, 屬於親子分離後初期或中期的表現, 到了後期, 即親子分離的時間過長, 孩子就會變得冷漠, 更不會對父母哭。 「哀莫大於心死」, 大概便是這種寫照。

3、 「要脅」父母?

媽媽說「不準吃糖」, 孩子就哭?

爸爸「啪」一聲關掉動畫片, 孩子「哇」一聲就哭了?

奶奶把玩具收起來, 要求孩子睡覺, 孩子大喊「不要不要」, 還邊鬧邊哭?

很多大人聽不得孩子哭, 心一軟就退讓了。

其實一開始, 孩子可能只是因為不高興哭, 時間長了, 孩子可能便知道, 「我哭, 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就答應了」, 所以, 他們會把「哭」變成「工具」。

如果你發現孩子通過「哭」要脅大人, 怎麼辦?不給孩子「正回饋」。

大人關掉電視, 孩子就哭, 孩子一哭, 大人就給孩子看電視, 這就叫正回饋。 如何不給孩子「正回饋」?媽媽說「不準吃糖」, 孩子就哭, 媽媽雖然聽到孩子哭難受, 但還是忍住不退讓, 仍舊堅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吃過多的糖。 經歷多次後, 孩子發現「哭」沒用, 這種哭的「工具」功能就消失了。

4、 孩子情緒低落?

「哭」是人類難過、悲傷、懊悔時常見的外在表現, 通過哭, 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發洩, 幫助他們回歸平靜。 有研究發現, 哭泣時, 眼淚中含腦啡肽複合物與催乳素, 幫助人緩解壓抑感、減輕心理壓力。

記得有一次, 我發現4歲的女兒坐在地上抹眼淚。 我正想問:「怎麼了?」沒想到女兒已經說:「別問我, 我肚子裡的眼淚太多了,需要流掉一些……」雖然有疑問,但孩子這麼說,我就沒再追問。大概,她已經需要一點點自己的空間了吧,我想。

03孩子哭,先理解,再處理問題

有人擔心,允許孩子哭,會不會養出一個任性、為所欲為的孩子。

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和給孩子樹立規矩完全是不矛盾的,有時反而會起到正面的作用。

允許孩子哭,不等於向孩子妥協。而是一種更為理性的愛: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有原則地去規范孩子的行為。

承認那件事對孩子很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其自然流露。

比如每天規定好了只能看20分鐘動畫片,孩子看完了還想看,父母不同意她就哭,應該先對孩子表示理解:

「媽媽知道你還想看動畫片,不讓你看你覺得很生氣、傷心。」

「你可以哭,媽媽會陪著你,你也可以來找媽媽抱抱,但是已經定好的規則我們必須要遵守。」

父母的情緒必須是穩定的,不要覺得擔心、愧疚、生氣,表達理解就好;

說出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和這樣的情緒待一會,他會明白原來這就是生氣、傷心的感覺,感到被理解,孩子會逐漸平靜下來;

讓孩子懂得哭是可以的,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但是該遵守的規則必須要遵守,不正確的行為也必須被規范。

等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和善而堅定地講明不能那樣做的原因、或者應該怎麼做,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種方式才會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

小孩子的心靈,本來就是單純而柔軟的,感受到一點點快樂便會笑個不停,感受到一點點難過就會淚如雨下。

不要把成人世界裡的苛刻施加給孩子,讓他們哭笑自由,保持童心,按照生命最自然的方式長大吧。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我們的本質,哭也是我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

必要時伸出我們寬大的臂膀,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哦,在我這麼傷心的時候,有爸爸媽媽支持著我!」頓時內心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我肚子裡的眼淚太多了,需要流掉一些……」雖然有疑問,但孩子這麼說,我就沒再追問。大概,她已經需要一點點自己的空間了吧,我想。

03孩子哭,先理解,再處理問題

有人擔心,允許孩子哭,會不會養出一個任性、為所欲為的孩子。

其實,接納孩子的情緒和給孩子樹立規矩完全是不矛盾的,有時反而會起到正面的作用。

允許孩子哭,不等於向孩子妥協。而是一種更為理性的愛: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有原則地去規范孩子的行為。

承認那件事對孩子很重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其自然流露。

比如每天規定好了只能看20分鐘動畫片,孩子看完了還想看,父母不同意她就哭,應該先對孩子表示理解:

「媽媽知道你還想看動畫片,不讓你看你覺得很生氣、傷心。」

「你可以哭,媽媽會陪著你,你也可以來找媽媽抱抱,但是已經定好的規則我們必須要遵守。」

父母的情緒必須是穩定的,不要覺得擔心、愧疚、生氣,表達理解就好;

說出孩子的感受,允許孩子和這樣的情緒待一會,他會明白原來這就是生氣、傷心的感覺,感到被理解,孩子會逐漸平靜下來;

讓孩子懂得哭是可以的,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但是該遵守的規則必須要遵守,不正確的行為也必須被規范。

等孩子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和善而堅定地講明不能那樣做的原因、或者應該怎麼做,引導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種方式才會把愛和規矩同時給孩子。

小孩子的心靈,本來就是單純而柔軟的,感受到一點點快樂便會笑個不停,感受到一點點難過就會淚如雨下。

不要把成人世界裡的苛刻施加給孩子,讓他們哭笑自由,保持童心,按照生命最自然的方式長大吧。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總是渴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幸福的童年絕不意味著只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著拒絕哭泣。相對於笑,哭可能更接近於我們的本質,哭也是我們表達情緒的重要方式。

必要時伸出我們寬大的臂膀,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依靠的港灣:「哦,在我這麼傷心的時候,有爸爸媽媽支持著我!」頓時內心注入了無窮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