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漢武帝死前,將有孩子的嬪妃殘忍殺害,過了一千多年才發現他真高明

西元前87年, 一代雄主漢武帝去世, 並將皇位傳給了8歲的幼子——劉弗陵。 在臨終前, 漢武帝卻做了一件慘無人道的決定, 誅殺自己所有有孩子的嬪妃, 其中便包括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鉤弋夫人姓趙, 河間人。 據史書記載, 漢武帝巡行河間時, 望氣者說此地有個奇女子。 隨後, 漢武帝命人在當地查訪, 果然得到了一個姓趙的奇女, 而她便是鉤弋夫人。

據說, 鉤弋夫人天生不能舒張自己的手掌, 總處於握拳狀態。 結果天子一摸她的手, 緊握十多年的拳頭竟自動張開。

其後, 漢武帝將趙氏立為婕妤, 讓其居住鉤弋宮,

因此趙氏被稱為鉤弋夫人。 不久後, 備受寵倖的鉤弋夫人生了劉弗陵。 據說, 鉤弋夫人妊娠長達14個月, 漢武帝聽說後感慨道:

「聽說堯十四個月乃生, 看來劉弗陵也一樣。 」

當時, 戾太子劉據因巫蠱之變被殺, 而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皆不成器, 因此漢武帝早就屬意將皇位傳給劉弗陵。

但是劉弗陵年紀太小, 漢武帝怕他無法擔負整個帝國。

為了扶穩劉弗陵的皇位, 漢武帝為他挑選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托孤大臣, 其中以霍光為首輔。

選好了托孤大臣後, 漢武帝終於做出了一個兇殘的決定——殺死所有生過孩子的嬪妃, 而首當其中的便是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

首先, 漢武帝隨便找了個罪名, 將鉤弋夫人譴責了一頓。

漢武帝眼中冒出的殺氣, 幾乎把鉤弋夫人嚇癱, 她趕緊脫掉自己的簪子, 向漢武帝叩首求饒。 然而漢武帝卻絕情地說:「快把她送到掖庭獄, 立即處死!」

其後, 侍衛們架起了鉤弋夫人, 而鉤弋夫人還不斷回頭望向漢武帝, 希望能看在生子之功的面上, 饒她一命。 但是漢武帝卻吼道:

「趣行, 汝不得活!」

就這樣, 可憐的鉤弋夫人死在了雲陽宮。 據《史記》記載, 當天沙塵漫天, 仿佛老天都在為鉤弋夫人的悲劇而憤慨。

鉤弋夫人死後, 漢武帝問其左右:「大家都怎麼看待我?如實回答?」左右侍衛不敢怠慢, 回答:

「人言且立其子,

何去其母乎?」

對於侍衛的亢直, 漢武帝並未怪罪, 而是心安理得地說:「這不是你們這些愚人能理解的。 自古以來, 國之所以亂, 都是因為主少母壯。

女子閒居宮中, 如果[淫.亂]後宮, 誰能禁止?你沒聽說呂後之禍嗎?」

很顯然, 漢武帝既怕女主幹政, 又害怕年輕的鉤弋夫人給自己戴綠帽子。

不說呂後, 當年秦宣太后以及秦始皇生母趙姬不就是這樣的嗎?

對於漢武帝殘酷的行為, 太史公司馬遷評價道:

「故諸為武帝生子者, 無男女, 其母無不譴死, 其可謂聖賢哉?昭然遠見, 為後世計慮, 固非淺儒所及。 諡為「武」, 豈虛哉?」

漢武帝死後,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而實際政權卻為霍光所控制,霍光繼承了漢武帝晚年休養生息的政策,並繼續打擊匈奴、奪取西域。

不僅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還徹底降服了匈奴,實現了「昭宣之治」。若有鉤弋夫人的掣肘,霍光還能像歷史上那樣有效貫徹自己政策嗎?

然而漢武帝的深謀遠慮,卻在1948年後得到了應驗。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䜣,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一舉拿下。

而慈禧太后,也開啟了她垂簾聽政的歷程。

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這位女獨裁者獨斷專行,將中國帶進了溝裡。對外屢戰屢敗,喪師失地,將中國拖到了滅亡的邊緣。而慈禧太后的教訓也印證了漢武帝擔憂:

「母壯子幼,必為國家之禍。」

慈禧太后所經歷的同治、光緒以及宣統三位皇帝,無不是幼年皇帝。在大多數時間,這些皇帝不過都是慈禧太后的提線木偶。

慈禧雖然是精明強幹的政客,但作為一個文盲,實在無法駕馭這個龐大的國家。就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說:「皇太后似無一句要語」。

因此有人認為,若要銳意改革、信任漢臣的肅順輔政,絕對比文盲慈禧秉正更好,即使敗於列強,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乃至於釀成庚子之變。

由此,有網友認為,若咸豐皇帝還不如效仿漢武帝,將慈禧殺掉,或許就不會有辛酉政變這樣的內耗。

在筆者看來,歷史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女政治家。但在古代,女主幹政卻對國家有巨大的危害。這是因為女人當權,名不正言不順,會遭至許多大臣乃至於皇帝的反對。

而女主為了維護自己權利,必然會糾集自己的勢力。因此只要有女主當權,就必然有後黨和帝黨之爭。對於國家政治生態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

在國勢平穩之時,女主當權危害較小,比如東漢鄧太后、北宋高太后都曾引導了一個治世。但在亂世,女主當權卻萬萬不能。漢武帝晚期,匈奴逐漸復興,重新攻略邊郡;

國內矛盾尖銳,民變四起,漢朝面臨極端的危機。因此漢武帝快刀斬亂麻,殺死了鉤弋夫人,穩住了輔政大臣霍光的地位,最終避免了劇烈內耗,實現了昭宣之治。

而咸豐時期,外部有英法聯軍以及沙俄的入侵,內部有太平天國以及撚軍的叛亂。而咸豐卻婦人之仁,沒有及時處理慈禧,不僅死了肅順,

還在甲午戰爭時期釀成了帝后之爭,最終將中國送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由此可見,漢武帝才是真高明。

漢武帝死後,劉弗陵繼位,是為漢昭帝。而實際政權卻為霍光所控制,霍光繼承了漢武帝晚年休養生息的政策,並繼續打擊匈奴、奪取西域。

不僅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還徹底降服了匈奴,實現了「昭宣之治」。若有鉤弋夫人的掣肘,霍光還能像歷史上那樣有效貫徹自己政策嗎?

然而漢武帝的深謀遠慮,卻在1948年後得到了應驗。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䜣,發動了辛酉政變,將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一舉拿下。

而慈禧太后,也開啟了她垂簾聽政的歷程。

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這位女獨裁者獨斷專行,將中國帶進了溝裡。對外屢戰屢敗,喪師失地,將中國拖到了滅亡的邊緣。而慈禧太后的教訓也印證了漢武帝擔憂:

「母壯子幼,必為國家之禍。」

慈禧太后所經歷的同治、光緒以及宣統三位皇帝,無不是幼年皇帝。在大多數時間,這些皇帝不過都是慈禧太后的提線木偶。

慈禧雖然是精明強幹的政客,但作為一個文盲,實在無法駕馭這個龐大的國家。就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說:「皇太后似無一句要語」。

因此有人認為,若要銳意改革、信任漢臣的肅順輔政,絕對比文盲慈禧秉正更好,即使敗於列強,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乃至於釀成庚子之變。

由此,有網友認為,若咸豐皇帝還不如效仿漢武帝,將慈禧殺掉,或許就不會有辛酉政變這樣的內耗。

在筆者看來,歷史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女政治家。但在古代,女主幹政卻對國家有巨大的危害。這是因為女人當權,名不正言不順,會遭至許多大臣乃至於皇帝的反對。

而女主為了維護自己權利,必然會糾集自己的勢力。因此只要有女主當權,就必然有後黨和帝黨之爭。對於國家政治生態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

在國勢平穩之時,女主當權危害較小,比如東漢鄧太后、北宋高太后都曾引導了一個治世。但在亂世,女主當權卻萬萬不能。漢武帝晚期,匈奴逐漸復興,重新攻略邊郡;

國內矛盾尖銳,民變四起,漢朝面臨極端的危機。因此漢武帝快刀斬亂麻,殺死了鉤弋夫人,穩住了輔政大臣霍光的地位,最終避免了劇烈內耗,實現了昭宣之治。

而咸豐時期,外部有英法聯軍以及沙俄的入侵,內部有太平天國以及撚軍的叛亂。而咸豐卻婦人之仁,沒有及時處理慈禧,不僅死了肅順,

還在甲午戰爭時期釀成了帝后之爭,最終將中國送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由此可見,漢武帝才是真高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