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任何時候,孩子陷入失控的情緒當中,請父母一定不要袖手旁觀

俗話說:孩子的臉, 六月的天, 說變就變。

前一秒興高采烈, 風平浪靜, 下一秒暴風驟雨, 天崩地裂。

01

曾經去一個朋友家吃飯。

飯桌上大家正吃得歡, 突然她家2歲多的女兒炸毛了。

原來, 小傢伙想要用筷子夾菜。

可是筷子她又用不好, 折騰半天也夾不住盤子裡的菜。

夾不住, 就在那裡吭吭唧唧哭。

朋友就幫她夾。

結果這個動作更加惹毛了她。

小姑娘直接把碗筷一扔, 嚎啕大哭起來。

朋友無奈吐槽:不幫也不行, 幫了也不行。 這難道是存心折磨人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有代表性。

孩子2歲以後, 很多父母會發現, 孩子似乎性子似乎愈發急躁了, 脾氣特大, 遇到一點小問題就會崩潰。

有些父母甚至擔心, 我的孩子是不是以後一直都這樣。

我想說的是, 這只是孩子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

遇到這樣的情況, 請一定告訴自己, 孩子不是在故意跟你對著幹, 不是處心積慮地在給你添麻煩。

而是他的的確確遇到困難了。

比如, 朋友家的小女孩為什麼堅持用筷子?因為大人都在用筷子。 她希望自己能夠像大人一樣掌控那兩根小小的棍子, 那會讓她覺得自己很棒, 很有力量。

這是2歲以後的孩子很強烈的一個意願:他們日漸長大, 不再是那個充滿依賴的小寶寶了;他們希望在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 盡可能多去體驗到一種自我效能感, 說通俗一點, 就是去建立起「我能, 我可以」的這種信念。

這種信念對孩子的自我發展很重要。

不過,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

即便孩子有這樣的意願, 也的確越長大掌握的本領越多, 但是他們依然還是很小, 所以, 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會有一個很常見的痛苦, 即他們在生活中,

會遇到一堆一堆的挫敗。

比如, 用不好筷子就是一個挫敗。

看著媽媽輕易就夾住了菜, 這又是一重的打擊, 甚至是羞辱。

所以, 孩子會哭, 會叫, 會鬧。

這不是你的孩子有問題, 或者你的教育不夠好, 而是孩子自己正在經歷一個很特別的、快速成長的階段。

事實上,

2、3歲開始, 孩子就會進入一個特別容易崩潰的階段。

在大人眼中, 不就是夾個菜嘛, 有什麼好哭的啊。

大人覺得很莫名其妙。 可在孩子那裡, 「夾菜」這件事, 被賦予了「我很了不起, 我能夠做到, 我能行」的那個感覺。

孩子就是靠著一遍遍體驗到這種感覺從而一點點建立自信心的。

一旦做不到那件事, 他就會很容易感受到那些挫敗。

所以, 父母該怎麼辦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去指責, 也不用講道理。 只是守在孩子身邊, 靜待孩子的情緒過去。

在孩子情緒不那麼激烈的時候, 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然, 在孩子情緒穩定後, 你還可以幫助孩子試著表達他剛才的情緒, 比如, 「你是因為想自己夾菜, 夾不到很沮喪對不對。 」這樣做, 可以幫孩子把情緒轉化成語言,

促進他們的情緒認知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然後, 孩子就能一點點在父母的包容和幫助下, 學會去耐受生活中隨時隨處會遇到的挫敗。

02

那麼面對孩子愛發脾氣的陋習時, 家長應該怎麼辦?

首先, 避免以下行為:

1、避免「以暴制暴」。

孩子一發脾氣, 家長就跟著大吼大叫, 這樣的行為不可取。

「以暴制暴」的方式, 不但會給孩子內心造成傷害, 更容易讓孩子「學以致用」, 不斷去模仿。

這樣只會讓彼此的矛盾不斷升級, 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2、禁止孩子宣洩情緒。

孩子一鬧情緒, 家長就立馬告訴孩子「不許哭, 不許叫.....」這樣的行為更不可取。

抑制孩子宣洩內心情緒, 讓孩子小小年紀情緒無處安放, 逼著孩子自己去消化, 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成長之路更加晦暗。

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沉悶,消極、負面的情緒更容易主導孩子的人生。

3、禁止再次傷害孩子。

孩子發脾氣,鬧情緒,很多家長首先做的事情是什麼?

挖苦孩子!

「活該,叫你.....」

「早就跟你說過....你偏...」

這一類挖苦的話語千萬不能說。

孩子本就情緒不佳,家長再施加情緒壓力,只會令孩子越來傷心,越鬧越起勁。更容易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家長不信任。

4、回避孩子的問題。

為了避免孩子鬧脾氣,便放棄糾正孩子問題,這樣的行為也不可取。

有問題需要去解決,回避根本不是解決方式。

孩子為什麼鬧情緒,緣由是什麼,只有直面問題,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晾在一旁不去解決,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03

孩子發脾氣,是每個父母都會碰到的情形。在孩子發脾氣的那個當下,很多言語都會淪為無效。此時,父母能夠保持平靜和足夠的淡定,非常重要。

寫到這裡,很想補充一點:我們所說的平靜和淡定,並不是冷漠。

比如,昨天Wendy媽就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則新聞——

大街上,一個寶寶趴地上哭鬧,年輕的爸媽就站在幾米開外的地方,雙手別在胸前,冷眼旁觀。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情緒失控。但是,大冬天的趴在冰冷的地上,哭得可憐兮兮,父母卻站那麼遠,還美其名曰「教育」,這個我是不敢認同的。

這種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覺得孩子的哭鬧是裝出來的,純粹是在要脅自己。所以,堅決要冷酷以對,否則孩子可能就得逞了、就被慣壞了。

其實,那個趴地上的小小孩,真的能想得了這麼多嗎?那多半是成年人的投射罷了。

那個孩子只是好像溺水一般,陷在某種痛苦的情緒當中,需要我們伸出援手。

假如這世上最值得信賴的父母都無視他的感受,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再退一步,就算孩子的確在以「哭鬧」的方式要脅我們,那也不過是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想要得到我們的回應罷了。

所以,任何時候,孩子陷入失控的情緒當中,請一定不要袖手旁觀。

假如是在公眾場合,那麼你需要把孩子抱到一個相對來說不那麼打擾到別人的一個地方。如果是在家裡的話那麼就忽略這一條。

接下來,你可以平靜地守在孩子身邊,等待孩子情緒的釋放。請注意,這裡你需要做的是,要真正允許孩子去憤怒,允許他在你面前又是打滾又是撒潑的歇斯底里(而不是抱手站在一邊,心理盤算著:我才不吃你這一套;跟我鬥,沒門)。

當然,在孩子情緒稍微弱下來的時候,你可以上前去抱一抱她。或者簡單地撫摸一下也可以。

就這樣,孩子其實很快就會安靜下來。

心理學管這個動作叫做溫和但堅定。

你的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就會傳遞出兩個資訊:

一,規則就是規則;

二,孩子,不要擔心你的憤怒。不要擔心你爸媽承受不了。我允許你有憤怒。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

這就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安全感。

孩子長大後會知道,該遵守的規則就得遵守;同時,傷心和憤怒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既不會吞沒你,也不會傷害我。

生活就是這樣有愛有淚的複雜又真實的樣子。

這樣的孩子,他們以後面對生活,才會足夠強大、足夠皮實,從而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Wendy媽有話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走出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重新去面對自己的孩子,要理解認可他們的感受,明白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

再說孩子對自己發脾氣,是在向自己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不應該陷入自己的情緒中。

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成長之路更加晦暗。

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更加沉悶,消極、負面的情緒更容易主導孩子的人生。

3、禁止再次傷害孩子。

孩子發脾氣,鬧情緒,很多家長首先做的事情是什麼?

挖苦孩子!

「活該,叫你.....」

「早就跟你說過....你偏...」

這一類挖苦的話語千萬不能說。

孩子本就情緒不佳,家長再施加情緒壓力,只會令孩子越來傷心,越鬧越起勁。更容易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家長不信任。

4、回避孩子的問題。

為了避免孩子鬧脾氣,便放棄糾正孩子問題,這樣的行為也不可取。

有問題需要去解決,回避根本不是解決方式。

孩子為什麼鬧情緒,緣由是什麼,只有直面問題,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晾在一旁不去解決,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03

孩子發脾氣,是每個父母都會碰到的情形。在孩子發脾氣的那個當下,很多言語都會淪為無效。此時,父母能夠保持平靜和足夠的淡定,非常重要。

寫到這裡,很想補充一點:我們所說的平靜和淡定,並不是冷漠。

比如,昨天Wendy媽就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則新聞——

大街上,一個寶寶趴地上哭鬧,年輕的爸媽就站在幾米開外的地方,雙手別在胸前,冷眼旁觀。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情緒失控。但是,大冬天的趴在冰冷的地上,哭得可憐兮兮,父母卻站那麼遠,還美其名曰「教育」,這個我是不敢認同的。

這種父母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覺得孩子的哭鬧是裝出來的,純粹是在要脅自己。所以,堅決要冷酷以對,否則孩子可能就得逞了、就被慣壞了。

其實,那個趴地上的小小孩,真的能想得了這麼多嗎?那多半是成年人的投射罷了。

那個孩子只是好像溺水一般,陷在某種痛苦的情緒當中,需要我們伸出援手。

假如這世上最值得信賴的父母都無視他的感受,那麼這個世界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再退一步,就算孩子的確在以「哭鬧」的方式要脅我們,那也不過是要引起我們的關注,想要得到我們的回應罷了。

所以,任何時候,孩子陷入失控的情緒當中,請一定不要袖手旁觀。

假如是在公眾場合,那麼你需要把孩子抱到一個相對來說不那麼打擾到別人的一個地方。如果是在家裡的話那麼就忽略這一條。

接下來,你可以平靜地守在孩子身邊,等待孩子情緒的釋放。請注意,這裡你需要做的是,要真正允許孩子去憤怒,允許他在你面前又是打滾又是撒潑的歇斯底里(而不是抱手站在一邊,心理盤算著:我才不吃你這一套;跟我鬥,沒門)。

當然,在孩子情緒稍微弱下來的時候,你可以上前去抱一抱她。或者簡單地撫摸一下也可以。

就這樣,孩子其實很快就會安靜下來。

心理學管這個動作叫做溫和但堅定。

你的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就會傳遞出兩個資訊:

一,規則就是規則;

二,孩子,不要擔心你的憤怒。不要擔心你爸媽承受不了。我允許你有憤怒。這是很正常的一個事情。

這就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安全感。

孩子長大後會知道,該遵守的規則就得遵守;同時,傷心和憤怒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既不會吞沒你,也不會傷害我。

生活就是這樣有愛有淚的複雜又真實的樣子。

這樣的孩子,他們以後面對生活,才會足夠強大、足夠皮實,從而去面對人生路上的各種挑戰。

Wendy媽有話說: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走出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重新去面對自己的孩子,要理解認可他們的感受,明白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

再說孩子對自己發脾氣,是在向自己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不應該陷入自己的情緒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