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做為經常出門的人來說, 一個地方的人性好賴通常在車站就能感覺到。 這次去大城參加《鄉約》劇組的採訪拍攝, 一下車就遇到計程車司機熱情的上來招攬活兒, 人家一聽說有人接就說:那好, 趕緊去吧!絕沒有那種沒攬到活兒的喪氣和冷淡。 因為堵車接車的李師傅到的晚了一點, 我臨時到路邊的一個紅色遮陽棚的冷飲攤歇腳, 攤兒前擺放著三個塑膠凳子, 為了不影響人家的生意, 就站在了一邊。 那位女孩看我在等人, 說:坐下吧, 沒事。 心裡頓時一陣暖意。 李師傅到後, 請我坐在車裡, 她就忙忙活活的開始擦車,

邊擦邊說:出來的急車上這麼多泥土, 真對不住你!——您說大城人咋都這樣好呢?

其實我對於大城人的實誠在十年前就領教了。 那年在大城辦完事兒臨走時朋友送給了我兩箱薛家鍋頭, 您沒看錯就叫薛家鍋頭, 但是在民間大家都叫窩頭。 後來一次電話聯繫時我誇了一句, 說你們那裡的窩頭真好吃, 不承想朋友居然跑了幾十裡地又買了四箱薛家鍋頭, 托長途車司機給帶到了石家莊。 真心感動啊, 此後我連誇都不敢再誇了。

薛家鍋頭產自大城縣的裡坦鎮。 薛家窩頭色澤金黃, 味道香甜, 質感潤滑, 營養豐富, 傳承七代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據傳, 薛家窩頭聲名大振始于第四代傳人薛木延。 清光緒年間, 薛木延每天推車到周圍村街外賣。

一日他趕上李賈村集市, 正遇上清皇宮太監李蓮英回故里省親。 一吃薛家窩頭, 驚歎道:天下竟有如此好吃的窩頭!故而將薛家窩頭帶進皇宮並呈送慈禧太后品嘗。 慈禧太后品嘗後更是讚譽有加, 並稱其為“黃金塔”, 還親筆書匾賜給薛家。 因此, 裡坦薛家窩頭成了貢品, 此後連年進貢宮中。 可惜因為年代久遠那個記載著薛家榮耀的匾額不知所蹤了。

如今, 裡坦薛家窩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結合當代人的飲食口味及營養科學, 不斷發揚光大, 並取得國家生產製作工藝專利權。 薛家窩頭是根據中國古醫學中醫食同源的原理, 以糜子米、大豆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的純天然綠色食品, 生產工藝精湛獨特。

首先是選料。 古時, 薛家用十八斤斗各盛糜子米、大黃豆, 其比重分別為60%和40%。 糜子米和大黃豆都要去掉外衣和胚胎, 再用石墨精碾成面。 和麵時, 先倒水, 後下麵, 從底部往上翻騰, 一氣呵成。 捏制窩頭時, 先將面料在手中團成圓形, 用大拇指擴形, 再用二拇指及中指配合大拇指成形, 形成金字塔狀。 上灶蒸制時最關鍵, 要掌握火候, 大火上屜蒸十分鐘, 約九分熟時出鍋, 其間, 窩頭靠著自身熱量形成口感鬆軟又格外筋道的獨特風味。

薛家鍋頭並不像我們平時在農家樂所見的窩頭, 它大小適中, 面壁很薄, 沒有上鍋蒸時我都懷疑它怎麼能夠站的住, 蒸熟出鍋一嘗才能知道面薄的好處。 因為薛家鍋頭沒有採用發麵,

所以如果面壁太厚就會影響口感, 之所以三百年的傳承到了今天自然有其不可逾越的道理。

不過薛家鍋頭也沒有墨守成規、固步自封, 而且是在合乎祖制、順應當代的情況下有所發展。 比如在保持原來品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窩頭式樣的年糕, 可惜我沒有品嘗到, 據說要加熱一下才好吃。 對於窩頭的味道, 我想了很多的形容詞都不足以概括。 其實, 還是同行的凡老師一言而概之:薛家鍋頭能讓你吃出糧食味兒!

凡老師之所以說能吃出薛家鍋頭的糧食味, 那是因為薛家鍋頭裡面不摻雜任何其它的東西, 所以薛家鍋頭在常溫下只能存放一到兩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據說他們在網購快遞的保溫箱里加了冰塊以保證薛家鍋頭的品質。

這下遠道的朋友也有口福了, 您不想和慈禧老佛爺吃一鍋窩頭嗎?呵呵——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