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小孩睡前會鬧覺?看完你還捨得吼他嗎

認識一位元媽媽, 她分享過小時候哄她家孩子睡覺的場景, 每次睡覺之前, 都是兩個大人拉著床單, 孩子在床單上面躺著, 大人來回不停的搖擺床單, 形成一種「蕩秋千」的場景, 孩子就是在床單上面睡著的。

每次孩子入睡都需要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家裡四位大人來回替換, 每一次哄睡都是如此。 還有一位媽媽說她家孩子每次睡覺都要外出, 需要大人抱著在社區裡轉, 來來回回不停的走, 一直到孩子睡著了才能回家。 如果孩子睡的不是很熟, 剛到家孩子就會秒醒。

類似這樣的孩子鬧覺、大人哄睡案例有很多。

有研究顯示, 早在原始社會就開始有「寶寶鬧覺、媽媽哄睡」這一說法。 這是因為那時候爸爸們多數是外出打獵維持生計, 媽媽們則負責飼養動物以及做一些手工活, 還有就是要負責照顧孩子、養育下一代, 從而不斷壯大部落勢力。

為什麼爸媽要堅持哄小孩睡覺?

教育心理學家溫蒂•密道米斯說過:讓孩子孤零零地哭著睡, 會帶來心理焦慮等問題。 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孩子鬧覺, 爸媽還要哄覺。 就是因為孩子哭著入睡, 會對他們的身心傷害很大, 而爸媽通過一系列的哄覺過程, 會很大程度上緩解孩子的內心恐懼。 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體會到爸媽對他們的關懷與愛護, 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家長怎麼做可以減少孩子過分的鬧覺行為呢?培養睡前儀式感, 可以說是很好的一種方法。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還會哭鬧, 但媽媽們狠點心, 在孩子養成習慣之後就會好很多。 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 睡前儀式感也會有區別, 不要盲目借鑒別人家的做法。

找到自己孩子喜歡的儀式感, 效果才會更好。

哄小孩睡覺, 有較舒適的途徑嗎?

固定的睡眠儀式感或規律的就寢步驟, 有助於減少孩子睡覺前的「折騰」。

規律就像到點的睡眠「觸發器」, 比如到了晚上10點後, 規律的步驟是刷牙、換睡衣、聽童話故事, 然後在媽媽的睡眠曲中慢慢睡去。 當然, 這個做法不能讓小孩秒睡, 但是規律能幫助入睡變得容易一些。 每個孩子的性情都不一樣, 倘若遇上孩子不舒服就更難入睡了, 所以父母們該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入睡方法。 大原則是「規律的睡眠步驟」+「爸媽的良好情緒」, 幫助孩子踏實愉悅地入睡。

學學下麵一位媽媽的好點子吧:

有一位小男孩, 每晚到了睡覺時間, 媽媽關燈後就開始哭鬧, 一定要玩玩具、看動畫片, 否則就撒潑打滾。 後來, 這位元媽媽給孩子製造了一個「睡眠儀式感」——在平時的睡覺時間的基礎上, 提前一個小時進入睡眠儀式:玩15分鐘玩具, 接著閱讀15分鐘繪本, 再接著做15分鐘手影遊戲, 最後唱兒歌。

孩子喜歡唱多少首都沒問題,

但要求是要躺床上邊拍手邊唱, 並且越唱越小聲……這位媽媽說, 很多時候唱到5, 6首就已經睡著了。 讓她自豪的是, 孩子比以前還提前早睡了半小時!

這位媽媽的做法, 其實是行為理論中的「削弱」原則。 拍手越久越無力, 越唱越小聲的環境氛圍, 讓疲憊感加強, 從而幫助孩子入睡。

wendy媽有話說:

有句話說得好, 「越苦越累, 越容易變成難忘的記憶, 造就親密的親子情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