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久病床前無孝子!不堪忍受臭氣熏天,兒子將79歲老母用黃土封住,獲救後還在為孩子求情

《百孝篇》開篇曰:「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經》中也提出:「天地之性, 人為貴;人之行, 莫大於孝。 」孝是百行之源, 孝是八德之首。 可見, 孝是多麼的重要。

一條「兒子將79歲老母用黃土封住」獲刑12年的報導引人注目, 雖然作惡的兒子獲得應有的法律懲罰, 不過遺憾的是, 那位被埋了兩天多的老母親在今年9月底不幸離開了, 令人遺憾和哀痛。

據本王的瞭解, 兒子馬某在贍養母親的過程中, 由於母親身體不好經常把家裡搞得臭氣熏天, 兒子為此背負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在一股邪念的驅使下, 馬某將母親放進黃土裡封住, 好在兒媳及時發現苗頭予以報警求助, 老人才得以在兩天后被救出, 老人被救出後居然向民警「撒謊」是自己爬進墓坑, 企圖洗脫兒子的脫險, 讓人看了實在是唏噓不已, 兒待母如此過分, 母卻待兒依舊寬容。

正義雖然得到了伸張, 但是這件人倫悲劇卻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問號:為何一位年近六旬的兒子會做出這麼過分的事呢?對於一位陌生人我們尚且抱有善意, 更何況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呢, 它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關係又敲響了哪些警鐘呢?尤其是對於我們堅守的「養兒防老」觀念帶來何種衝擊, 或許是這件事情能夠給我們帶去的警示價值。

從小與母親分隔, 母親對他而言只是概念上的名詞

兒子用黃土封住母親的報導出來後, 引發舉國關注, 也引燃了很多人內心的怒火, 對於馬某這種不孝子的行為感到義憤填膺, 可仔細看了幾遍報導後, 發現馬某的成長背景與常人並不一樣, 這或許能為他現在的惡行找到一絲解釋的緣由。

據悉, 馬某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他, 母親與第一任丈夫育有一女二子, 母親在他12歲那年從老家陝西靖邊縣改嫁到甘肅慶陽, 順便把這三個孩子帶去甘肅, 然後一年之後馬某就又回到了老家靖邊縣, 由其叔父撫養成人,

母子二人再次相見的時候已是30年之後。

很明顯, 母親在馬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缺失的角色, 他的親人世界僅限於叔父, 母親對馬某而言更多的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名詞, 當再次與母親相見時, 母親身體不好, 母親以一種負擔的形象與相隔30年的馬某相見,

想必對於馬某而言, 這不是一份親情帶來的喜悅, 而是一份可能需要自己承擔贍養母親責任的惶恐。

再者, 因為早年父親的離開, 自己和老家的叔父生活, 所以馬某自幼的內心比較敏感和內向, 長大了也是如此, 正如馬某附近的鄰居所言, 馬某經常悶著頭走路, 也不和任何主動說話, 看著是一副很老實的模樣, 可就是這麼一個老實人卻幹出了這樣令人想不到的事情。

其實馬某對於突然出現的母親內心是有排斥的,特別是母親需要到他家來養老時,他的內心更加有排斥感,而且因為年老體衰經常將兒子馬某的家搞得臭氣熏天,馬某的內心極為不滿,在馬某心中,他對母親是一種冷漠的心態,但又改變不了自己是兒子的固有身份,這種心理壓力夾雜著不滿的情緒在馬某心中不斷膨脹,由於他性格內向敏感,自己既不願與他人交流,自己也無法自行平息這種強大的負面情緒,最終母親在來到馬某家七八個月之後,馬某邁出了這一步。

撫養是畢生的事業,贍養卻成了餘生的累贅

馬某在做出這樁令人震驚的事,幸好自己的妻子感覺不對勁,及時報警解救了自己的婆婆,報導中有一個細節讓人非常淚目,馬某的母親雖然身體抱恙,但是頭腦思維都很清晰,員警過來準備將其從墓坑中解救的時候,她卻「撒謊」說是自己爬進墓坑,她這麼做只是擔心自己的兒子會進去改造。

不僅如此,馬某母親還要求家人口徑一致,不要接受對外的採訪,不要說對兒子馬某不利的言論,看到這段報導真的讓人很心酸,兒子這麼對待自己,作為母親卻還在為兒子百般辯解,一邊是冷漠,一邊溫情暖暖的母愛,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呢?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本身就存在不對等性。

什麼是孝?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是《說文解字》這本書對孝的闡述。前一句是說晚輩對長輩的敬與養稱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後一句主要說「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子承老」,「承者,奉也,受也。」是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父母那裡誕生出來的,然後不斷接受父母的養育,長大成人;成人後應該對父母不斷的奉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因此,子女要無條件地贍養和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並且,生養教育下一代,延續做父母的使命。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家庭序列中變換角色,完成「子承老」的「奉」和「養」這兩方面任務,這既是孝子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和人生大事,也是人的道德根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其實馬某對於突然出現的母親內心是有排斥的,特別是母親需要到他家來養老時,他的內心更加有排斥感,而且因為年老體衰經常將兒子馬某的家搞得臭氣熏天,馬某的內心極為不滿,在馬某心中,他對母親是一種冷漠的心態,但又改變不了自己是兒子的固有身份,這種心理壓力夾雜著不滿的情緒在馬某心中不斷膨脹,由於他性格內向敏感,自己既不願與他人交流,自己也無法自行平息這種強大的負面情緒,最終母親在來到馬某家七八個月之後,馬某邁出了這一步。

撫養是畢生的事業,贍養卻成了餘生的累贅

馬某在做出這樁令人震驚的事,幸好自己的妻子感覺不對勁,及時報警解救了自己的婆婆,報導中有一個細節讓人非常淚目,馬某的母親雖然身體抱恙,但是頭腦思維都很清晰,員警過來準備將其從墓坑中解救的時候,她卻「撒謊」說是自己爬進墓坑,她這麼做只是擔心自己的兒子會進去改造。

不僅如此,馬某母親還要求家人口徑一致,不要接受對外的採訪,不要說對兒子馬某不利的言論,看到這段報導真的讓人很心酸,兒子這麼對待自己,作為母親卻還在為兒子百般辯解,一邊是冷漠,一邊溫情暖暖的母愛,為何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差異呢?其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本身就存在不對等性。

什麼是孝?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是《說文解字》這本書對孝的闡述。前一句是說晚輩對長輩的敬與養稱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後一句主要說「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係。「子承老」,「承者,奉也,受也。」是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從父母那裡誕生出來的,然後不斷接受父母的養育,長大成人;成人後應該對父母不斷的奉獻,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因此,子女要無條件地贍養和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並且,生養教育下一代,延續做父母的使命。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家庭序列中變換角色,完成「子承老」的「奉」和「養」這兩方面任務,這既是孝子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和人生大事,也是人的道德根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